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377102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考点教育观(素质教育)1. 全面发展2. 个性发展3.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4.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5. 面向全体学生6. 终身可持续发展7. 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师观1. 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社会文明发展的促进者2.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不断反思、终身学习4. 同事关系要合作5. 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6.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7.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开发者8. 社区型的开放教师9. 尊重、赞赏学生学生观(以人为本):(两独一发)1. 学生是发展着的人2. 学生是独特的人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4. 面向全体学生5. 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职业道德1. 关爱学

2、生2. 教书育人3. 终身学习4. 为人师表5. 爱岗敬业6. 爱国守法教育的本质:有目的的培养人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1.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3.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4. 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

3、用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4.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 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4.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作用1. 遗传(遗传素质)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2)遗传素质

4、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 环境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2)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3. 人的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决定作用)4. 教育(学校教育)1)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i.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ii. 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于其他教育效果较好iii.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iv.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

5、用的表现i.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ii.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iii.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iv.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i. 遵循人的发展规律ii. 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iii. 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等因素的关系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技术发展状况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 社会政治、经

6、济和文化因素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3.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本位论: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1.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 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 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个人本位论:卢梭、马斯洛1. 教育目的是根据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社会的需要制定 的2.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 影响地得到发展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3. 注重提高全

7、民族素质4.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课程的分类1.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2.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4.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 为代表。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 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 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 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1.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2.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3.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教材(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1.

8、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 强调内容的思想性3.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的编写还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 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就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学校的适 用性4.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5. 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材的编排要符合卫生学、 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6. 教材的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 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2. 学科特征和性质3.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9、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 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1.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10、共同发展的过程3. 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 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1. 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 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 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和开 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2.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1. 信息技术教育2. 研究性

11、学习3.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评价的改革1.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2.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3.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学的意义1.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任务1.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 础5.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

12、程的基本规律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学生认识的特 殊性规律)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4)教学中应该防止两种倾向3.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向性规律)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 学的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

13、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 长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基础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 激发学习动机2. 领会知识3. 巩固知识4. 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备课的要求1. 钻研教材(备教材)2. 了解学生(备学生)3. 设计教法(备教法)4.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5. 课题计划6. 课时计划 上好课的基本标准1. 目标明确2. 内容正确3. 方法得当4. 结构合理5. 语言艺术6. 板书有序7. 态度从容8.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布置作业的要求1.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

14、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与深度,有利于帮助 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2. 作业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3. 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能照搬教科书中的例题 或材料,要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4. 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并进行创 造性思维的因素5. 作业应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 系实际,但不能牵强附会6.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 备课2. 上课3.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 课外辅导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 直观性原则概念: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 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 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2. 启发性原则概念: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 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 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