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原理和依据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376537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原理和依据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原理和依据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原理和依据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原理和依据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原理和依据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原理和依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原理和依据(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原理和依据 食物是人体生长发育、更新细胞、修补组织、调节各种生理机能所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热量以保持体温恒定、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正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所以它是人类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必需品,是人类赖以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食物,人类就不能生存。 食品的质量与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营养丰富的食品,如鱼、肉、蛋、奶等,有时会由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引起腐败变质;或者是在生长、采收(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受到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这样的食品一旦被人食用,就可能引发传染病、寄生虫病或食物中毒,造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损害

2、,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更有一些假冒伪劣食品,鱼目混珠,流人市场,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选购食品时,学会客观、准确、快速地识别其品质优劣,择优而购,是很有必要的。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就是凭借人体自身的感觉器官,具体地讲就是凭借眼、耳、鼻、口(包括唇和舌头)和手,对食品的质量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是通过用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用口品尝和用手触摸等方式,对食品的色、香、味和外观形态进行综合性的鉴别和评价。 食品质量的优劣最直接地表现在它的感官性状上,通过感官指标来鉴别食品的良莠和真伪,不仅简便易行,而且灵敏度高,直观而实用,与使用各种理化、微生物的仪器进行分析相比,有很多优

3、点,因而它也是食品的生产、销售、管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 广大消费者从维护自身权益角度讲,掌握这种方法也是十分应该的。应用感官手段来鉴别食品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能否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除了与人体感觉器官的健全程度和灵敏程度有关外,还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当人体的感觉器官正常,又熟悉有关食品质量的基本常识时,才能比较准确地鉴别出食品质量的优劣。因此,通晓各类食品质量感官鉴别方法,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选购食品或食品原料、依法保护自己的正常利益不受侵害提供了必要的客观依据。 感官鉴别不仅能直接发现食品感官性状在宏观上出现的异常现象,而且当

4、食品感官性状发生微观变化时也能很敏锐地察觉到。例如,食品中混有杂质、异物,发生霉变、沉淀等不良变化时,人们能够直观地鉴别出来井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处理,而不需要再进行其他的检验分析。尤其重要的是,当食品的感官性状只发生微小变化,甚至这种变化轻微到有些仪器都难以准确发现时,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如嗅觉、味觉等都能给予应有的鉴别。可见,食品的感官质量鉴别有着理化和微生物检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优越性。在食品的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中,第一项内容一般都是感官指标,通过这些指标不仅能够直接对食品的感官性状做出判断,而且还能够据此提出必要的理化和微生物检验项目,以便进一步证实感官鉴别的准确性。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虽然是在

5、购买食品和进行质量控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但由于食品的感官性状变化程度很难具体衡量,也由于鉴别的客观条件不同和主观态度各异,尤其在对食品感官性状的鉴别判断有争议时,往往难以下结论。为了克服上述弱点,在需要借助感官鉴别方法来裁定食品质量的优劣时,常常要邀请对食品的性状熟悉、感觉器官正常、无不良嗜好、有鉴别经验的人员同时进行,这样可以减少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若需要衡量食品感官性状的具体变化程度,则应该借助理化和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来确定。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又可以在购物现场进行,还可以在评比、鉴定会等场合进行。由于它的简便易行、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目前已被国际上普遍承认和采用

6、,并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食品质量检查的实践中。 作为鉴别食品质量的有效方法,感官鉴别可以概括出以下三大优点: (1)通过对食品感官性状的综合性检查,可以及时、准确地鉴别出食品质量有无异常,便于早期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可避免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 (2)方法直观,手段简便,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设备和专用、固定的检验场所以及专业人员。 (3)感官鉴别方法常能够察觉其他检验方法所无法鉴别的食品质量特殊性污染或微量变化。 一、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六条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第九条规定了禁止生产经营的食

7、品,其中第一项有:“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这里所说的“感官性状异常”系指食品失去了正常的感官性状,而出现的理化性质异常或微生物污染等在感官方面的体现,或者说是食品质量发生不良改变或污染的外在警示。同样,“感官性状异常”不单单是判定食品感官性状的专用术语,而且是作为法律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而严肃地提出来的。 此外,在关于食品质量和食品卫生的有关标准中,第一项内容往往都是感官指标,也说明感官指标是一项很重要、必不可少的指标。执行国家食品质量(包括卫生)法规时,各级监督员依据有关标准对食品质量进行感官鉴别,可以有效地对食品的质

8、量状况进行判定裁决。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颁发的有关食品质量的法规、部门规章等,对食品的感官性状也作了相应规定。因此,感官检查对判断食品的质量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食品的感官性状用感官方法鉴别是有法律依据的。 二、食品质量感官鉴别的原理 当食品的感官性状发生轻微的异常变化时,常会使人体感觉器官也产生相应的异常感觉。因此,不论是评价还是选购食品时,感官鉴别方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食品质量感官鉴别指标主要是指色泽、气味、滋味和外观形态。有些国家以色泽指标为主,其次是形态,这不能被认为是最科学、合理的。而应该几者并重,同时又有侧重,才能做出正确的鉴别结论。现将有关食品色、香、

9、味的感官鉴别基本原理简述如下: (一)视觉与食品的色泽 食品的色泽是人的感官评价食品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食品显现着各不相同的颜色,例如,菠菜的绿色、苹果的红色、胡萝卜的橙红色等,这些颜色是食品中原来固有的。不同种食品中含有不同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又吸收了不同波长的光。如果有机物吸收的是可见光区域内的某些波长的光,那么这些有机物就会呈现各自的颜色,这种颜色是由未被吸收的光波所反映出来的。如果有机物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域以外,那么这种有机物则是无色的。那么何为可见光区域与非可见光区域呢?一般说来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线组成的。肉眼能见到的光,其波长在400800nm之间,在这个波长区域的

10、光叫作可见光。而小于400nm和大于800nm区域的光是肉眼看不到的光,称为不可见光。在可见光区域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的颜色也不同。食品的颜色系因含有某种色素,色素本身并无色,但它能从太阳光线的白色光中进行选择性吸收,余下的则为反射光。故在波长800nm的红色至波长400nm的紫色之间的可见光部分,亦即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某一色或某几色的光反射刺激视觉而显示其颜色。 色的基本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是识别每一种色的3个指标。对于判定食品的品质亦可从这3个基本属性全面地衡量和比较,这样才能准确地推断和鉴别出食品的质量优劣,以确保购买良质食品。 (1)明度:即颜色的明暗程度。物体表面的光

11、反射率越高,人眼的视觉就明亮,这就是说它的明度也越高。人们常说的光泽好,也就是说明度较高。新鲜的食品常具有较高的明度,明度的降低往往意味着食品的不新鲜。例如因酶致褐变、非酶褐变或其他原因使食品变质时,食品的色泽常发暗甚至变黑。 (2)色调:系指红、橙、黄、绿等不同的各种颜色,以及如黄绿、蓝绿等许多中间色,它们是由于食品分子结构中所含发色团对不同波长的光线进行选择性吸收而形成的。当物体表面将可见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全部吸收时,物体表现为黑色;如果全部反射,则表现为白色。当对所有波长的光都能部分吸收时,则表现为不同的灰色。黑白系列也属于颜色的一类,只是因为对光谱中各波长的光的吸收和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

12、,它们只有明度的差别,而没有色调和饱和度这两种特性。色调对于食品的颜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人眼的视觉对色调的变化较为敏感,色调稍微改变对颜色的影响就会很大,有时可以说完全破坏了食品的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色调的改变可以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如食品的褪色或变色等),这说明颜色在食品感官鉴别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嗅觉与食品的气味食品本身所固有的、独特的气味乃是食品的正常气味。嗅觉是指食品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微粒子浮游于空气之中,经鼻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然后传达至中枢神经所引起的感觉。人的嗅觉比较复杂,亦很敏感。同样的气味,因各人的嗅觉反应不同,故感受喜爱与厌恶的程度也不同。同时嗅觉

13、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对嗅觉的敏感度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人的嗅觉适应性特别强,即对一种气味较长时间的刺激很容易顺应。但在适应了某种气味之后,对于其他气味仍很敏感,这是嗅觉的特点。 食品的气味,大体上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形成的: (1)生物合成,系指食品本身在生长成熟过程中,直接通过生物合成的途径形成香味成分表现出香味。例如香蕉、苹果、梨等水果香味的形成,是典型的生物合成产生的,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本来水果在生长期不显现香味,成熟过程中体内一些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产生香味物质,使成熟后的水果逐渐显现出水果香。 (2)直接酶作用,即酶直接作用于香味前体物质,形成香味成分,表现出香味

14、,例如当蒜的组织被破坏以后,其中的蒜酶将蒜氨酸分解而产生的气味。 (3)氧化作用,也可以称为间接酶作用,即在酶的作用下生长氧化剂,氧化剂再使香味前体物质氧化,生成香味成分,表现出香味。如红茶的浓郁香气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形成的。 (4)高温分解或发酵作用,系通过加热成烘烤等处理,使食品原来存在的香味前体物质分解而产生香味成分。例如芝麻、花生在加热后可产生诱人食欲的香味。发酵也是食品产生香味的重要途径在酒、酱中的许多香味物质都是通过发酵而产生的。 (5)添加香料。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的感官品质,引起人的食欲,在食品本身没有香味、香味较弱或者在加工中丧失部分香味的情况下,为了补充和完善食品的香味,可有意识

15、地在食品中添加所需要的香料。 (6)腐败变质。食品在贮藏、运输或加工过程中,会因发生腐败变质或受污染而产生一些不良的气味。这在进行感官鉴别时尤其重要,应认真仔细地加以分辨。 (三)味觉与食品的滋味 因为食品中的可溶性物质溶于唾液或液态食品直接刺激舌面的味觉神经,才发生味觉。当对某种食品的滋味发生好感时,则各种消化液分泌旺盛而食欲增加。味觉神经在舌面的分布并不均匀。舌的两侧边缘是普通酸味的敏感区,舌根对于苦味较敏感,舌尖对于甜味和咸味较敏感,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在感官评价食品的品质时应通过舌的全面品尝方可决定。 味觉与温度有关,一般在1045范围内较适宜,尤以30时为敏锐。随温度的降低,各种味觉都会减弱。味道与呈味物质的组合以及人的心理也有微妙的相互关系。味精的鲜味在有食盐时尤其显著,是咸味对味精的鲜味起增强作用的结果。另外还有与此相反的消减作用,食盐和砂糖以相当的浓度混合,则砂糖的甜味会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当尝过食盐后,随即饮用无味的水,也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味的变调现象。另外还有味的相乘作用,例如在味精中加人一些核苷酸时,会使鲜味有所增强。 在选购食品和感官鉴别其质量时,常将滋味分类为甜、酸、咸、苦、辣、涩、浓淡、碱味及不正常味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