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驼铃伴君行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370340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9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漠驼铃伴君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漠驼铃伴君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漠驼铃伴君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漠驼铃伴君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漠驼铃伴君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漠驼铃伴君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功美术馆杨志印画作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以石鲁、赵望云为代表的,将描绘西北 陇原自然风景与风土民俗的山水、人物的一群生活在陕西的画家群体,在画坛引 起了巨大的反响,因而将这群画家命名为长安画派。斯人已去,长安画派似乎逐 渐褪去了曾经的光环,作为石鲁先生弟子之一的杨志印,从艺六十余载,将一生 的创作扎根在黄土高原,献身于陇原大地。杨志印先生早年从事版画创作,自八十年代起,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画的创 作中。他的生命中已融汇了众多的大西北元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他的艺 术创作。代表西北自然精神之物中,杨志印选择了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沙漠 之舟”骆驼。为了画好骆驼,他多年跋涉于内蒙

2、古阿拉善右旗、甘肃的阿克塞、 肃北、敦煌、民勤等地,与牧驼人同吃同住,对骆驼的喜怒哀乐、停卧行立等不同情境下的神态做了入微研究,也体验着牧民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了大量的写 生稿。我们从写生稿中可以感受到荒漠戈壁的苦寒,也可以体会到杨在艺术创作 中不断磨练、不断思考的追求过程。杨志印先生近照欣赏杨志印笔下的骆驼,有着很多不同于传统的东西。其中之一是他创造了 冲墨法。杨老具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在传统的根基上进行大胆创新,探讨新 的笔墨。冲墨法以刻画鹿皮、驼毛为佳,成功的冲墨法可形成蓬松、柔软的效果, 笔锋在纸面的滑动,运用侧锋、中锋等多种笔法,形成驼毛随风飘曳之感,具有 一种立体感与动感。而吴作

3、人笔下的骆驼,仍以传统笔墨侧锋绘出,以墨色浓淡 区别,技法单一,缺乏皮毛松软效果。杨志印的创新还在与创造了皱纸法。笔者作为习画者,曾学习他的皱纸法运用在 枯叶及叶脉繁杂的花鸟画中,特别是在画荷叶使用此法,效果颇佳。由于纸面褶 皱不平,着墨不等,自然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纹络,自然和谐,灵动活泼。杨志 印将皱纸法与冲墨法结合,形象地展现了骆驼草与雪山之状貌,刻意求之而不能 得,巧妙地表现了山峰层峦叠嶂的雄奇之美,骆驼草在极端环境中追求生命不止 的昂扬精神。杨志印国画之新在于他能够将大漠、骆驼、牧人构成统一体。牧驼人是祖祖 辈辈生活在沙漠绿洲的主人,与骆驼为伴,他们懂得骆驼的生活,骆驼也在潜移 默化中

4、影响着他们。杨在采风中与当地少数民族同吃同住,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 与信仰,在少数民族中既有他们的本土文化,也受到骆驼的感染。所以在人物的 塑造上,杨志印从人物的神情中刻画他们的坚毅品格,通过衣着的色彩传递了他 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的内心。杨志印画骆驼在构图上也追求新的模式。中国画的传统图式讲求“天人合一”理 念,强调彼此相融中突出主体,整体气韵和谐地效果。所以是典型的“散点式” 透视法。杨志印的画吸收了西画焦点透视之说,突出表现骆驼,以硕大的形体给 人先入为主之感。他所作骆驼,除了形体上的安排不同于传统,还重在以细致刻 画骆驼眼睛表现其神态。从骆驼的双眸中,我们可以读出其沉着冷静、坚忍不拔, 持之

5、以恒的品格,也可以视作画家多年内心所想所感。因为一件艺术品,它是在 原有客观物的基础上艺术家的再创造,融入了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感悟,故而 杨志印画骆驼已不是纯粹地还原,我们可以将骆驼视作了解他的一面镜子。成功美术馆杨志印画作大漠驼鸣石涛在画语录变化章有这样的论述:“是我为某家役,非某家为我用 也。纵逼似其家,亦食某家残羹耳,于我何有哉! ”可见创新于艺术家的重要性。 杨志印骆驼之画,能够以自己的亲身体悟为基,不拘于前人笔墨,大胆试验,经 历多次失败后的总结,最终将自己独特的绘画技法展现给我们。当然,有人认为 杨志印的国画使用了过多的特殊技法,“制作”意味浓厚,贬斥他破坏传统笔墨, 莫衷一是。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大胆尝试所取得的效果来看,他仍不失为“神州 画驼第一人”!(成功书画家网、神州诗书画报实习记者李和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