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作业人民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359451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作业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作业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作业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作业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作业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作业人民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时作业 人民版一、选择题1刘邦认为封建有屏藩之利,郡县有统制之功,由是二者并行,使全国形成封国与郡县并存的郡国制度。这一制度探索的着眼点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中央官制D扩大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封建有屏藩之利”是说分封制下的诸侯国能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郡县有统制之功”是说郡县制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刘邦把二者相结合的初衷是想取二者之长,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君主专制与材料中“封建有屏藩之利,郡县有统制之功”表达的意思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官制,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扩大统治基础

2、的信息,D项错误。2汉书武帝纪记载:“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比侯矣。”这在当时的最主要影响是()A推动封建自然经济迅速发展B解决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C促成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D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语“以邑分弟”“藩国始分”“子弟比侯矣”可知,王国越分越小,使地方无力对抗中央,这是推恩令。推恩令使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D项正确。3秦朝建立了完备的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

3、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D首要任务是加强管理官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古代监察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但这不是实质,排除A项;平民不是监察的对象,排除C项;古代监察制度有加强管理官吏的成分,但这不是首要任务,排除D项。监察制度的本质是强化皇权,故答案为B项。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

4、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答案:D解析:“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体现出要求各行省高效行政,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可知,中央要控制管理地方重要事务,体现出中央集权,故选D项。A项与“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不符,排除;B、C两项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不符,排除。5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朝代的中枢机构图,该朝代是()A秦朝B西汉 C唐朝D北宋答案:D解析:图片中“三司使”“枢密使”“参知政事”是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的表现,故选D项。图片反映的是二府三

5、司制,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不符合图片信息,A项错误;西汉时期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不符合图片信息,B项错误;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不符合图片信息,C项错误。6清代有学者提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A行省制的实施使各地联系更加密切B元代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元代行省制度不利于社会治安稳定D行省制度有利于统治疆域的扩大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的核心即行省制度的不合理划分,导致失去“天险”,从而引起了地方治安状

6、况的不好控制,C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无关项,不能够体现题干立意;B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本身正确,但材料主旨无从体现;D项明显属于无关项。7“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材料所述的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A唐朝门下省B唐朝中书省C元朝中书省D明朝内阁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从材料的描述可知,只要是百官的奏章,侍中审定奏章的合理性后,这个机构要先阅读奏章并签名,来纠正奏章上的错误,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个机构是唐朝门下省,故A项正确。8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

7、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这反映和帝时的察举制()A限制了王国势力B增加了选拔人数C体现了差别平等D削弱了世家特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察举制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隋唐时开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不存在限制王国势力的情况,故A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东汉和帝改革后,察举制的变化是从原来的各地平均到现在随人口数而不等,故B项错

8、误;据材料可知,经改革后的察举制从原来的各地平等的数量变成了根据各地人口的不同采取了区别的对待,“每年”“每两年”“每三年”体现了差别,都举1人又体现了平等,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削弱世家特权,故D项错误。9唐会要记载:“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由此可见,唐朝科举制()A地方可直接举荐进士B注重对士人品德的考察C不看重士人的诗文水平D由御史台主持考试事务答案:B解析:从“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并不得申送长吏奏停现任”可知,唐朝科举制重视对士人品德的考察,故选B项。进士是需

9、要通过层层考试获得的,不能直接举荐,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隋唐时期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C项错误;由“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可知,御史台是负责监察的机关,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 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 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 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 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 234元朝12省183路971 425摘编自历代地理志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

10、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答案:共同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