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353334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与教学论实例分析题及答案一、实例分析题(共30分)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对数表”一课时,先问学生“一张纸厚度是0.0 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估计一下厚度”?学生:30毫米”60毫米”?!教师:“我经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叠起来的高度”。学生惊讶不已,甚至有人认为老师搞错了。教师列出式子:0.0 83X 230,对学生说:“230很难计算,不如查对数表。”试用学过的教学理论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答:这位教师运用了巧妙的导课艺术,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

2、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人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导课艺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艺术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导课艺术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这节课教师运用的是设疑导课,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人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教师在导课时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智力的目的。教师

3、在运用设疑导课应该注意的是,问题应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疑。其次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在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学生的认识起点,即对于对数意义的认识,而且通过巧妙的手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不仅仅是遵循讲公式、背公式、练公式的老路子,使学生在疑惑、体验、思考中进人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二、实例分析题下面是一则关于上海某中学的报道:上海某中学推出了“个性课程”体系,高中开设了选修课23门,活动课34门,初中活动课35门。除了必修课之外,将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分化为5个层次的“个性课程”,即“讲座型”、“发展型”、“课题型

4、”、“竞赛型”和“补缺型”。每周按文、理科及综合科开设4至5个讲座,以社会热点和传播新信息为主,聘请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学生可自由选择。对学有余力和有特长的学生,通过组织发展兴趣小组、导师带研究生、强化训练等各种方式,施以个性化教育。而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业再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试用学过的课程理论分析这所学校的课程。答: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编教材,课程结构和教学要求也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为主,缺少活动课、综合课。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课程结构的调整,强调课程结构的1、综合性原则2、均衡性原则3、选择性原则。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

5、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上海市这所中学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校课程体系范例。这所中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校课程体系,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普通课与职业课结合起来,国家课程与学校的特色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料,满足不同资质、特长、发展方向的学生的需要。三、实例分析题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

6、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答: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2、 课程

7、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3、 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人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四、实例分析题题目: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体会。试运用生成性目标理论对此进行分析。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

8、键在于增加有效教学行为,减少无效教学行为,为此我作了些尝试:如教4 5 - 3 0时,生1用摆小棒算,生2拨计算器算,生3想3 0 + 15=45,生4想40-30=10,生6 上车数一数,生7用妈教的竖式算. . . .我及时抓住生3的想法,讲清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抓住生4的算法来教例题,用板书写清楚,并训练学生说算理,再重点加以训练。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能促进思维的数学。试想,那些原始的、低价值的、千奇百怪的算法,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吗?答:生成性目标,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9、。运用这个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我们可以体验到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双方由内在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较好地体现了以生成性目标指导安排教学活动的好处。从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角度,该老师反思了只是简单教会学会各种算法,其实并不是有价值的教学。在他的实践中,有意将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训练、教学与引导相结合,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相互借鉴并给予指导,学生在这种教学中能够实现得到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随时发现新的教学问题和实施教学的机遇,对我们教学改革是有启发的。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内含于各科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在生成

10、性教学目标的观点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发掘教学价值,应该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追求。这方面的探索永无止境。五、实例分析题题目:这是一则来自光明日报的报道: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合作开展六年级文科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的交汇渗透教育活动。每月一次,上午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去学校讲课,下午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一年之内,该校六年级学生六次走进上海博物馆的大门,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学校还把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汇编成一本学生文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根据你对课程有关问题的理解分析这种教学活动的意义。答:这是上海市中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其意义在于:(1)完善课程

11、体系(2) 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 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应当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闻名海内外,与他们合作开展教育研究,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和使用率,也丰富了课程资源,是双方共同的需要。六、实例分析题题目:西方学者威廉斯在其教师供求规划一文中指出:“尽管有各

12、种新奇的小装置用来改进教学效率,但我们却认为,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依然是教育过程的支柱,新的技术工具并没有导致教师职责的废除,反而在帮助教师从专制的教的角色变为教学过程的支持者、引导者。因为,在教学手段的组织协调以争取教育的最佳效益万面,教师扮演着一个主角。”试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的一般原则。答:1、 这段话说明了教师、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关系。2、对于现代教师而言,我们要求的不仅是会“使用”教育工具,而是会“运用”,现代教育工具不是新鲜的摆设,不是教师资力的标榜,而是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带来全新感受的教学要素,它同样要体现教师的教育观,并受到教师的教学监控。3、 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的原则是:(1) 依据教学目标 (2) 依据教学内容 (3) 根据学生变量(4) 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