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挤兑的行为金融分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304742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挤兑的行为金融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银行挤兑的行为金融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银行挤兑的行为金融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银行挤兑的行为金融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银行挤兑的行为金融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挤兑的行为金融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挤兑的行为金融分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方向:金融学银行挤兑的行为金融分析摘要:尽管 Byrant、Diamong 和 Gibbons 等人的模型对于挤兑对经济的危害和存款保险 机制的作用不尽一致,但解释总体是成功的,后两者共同的缺陷在于不能解释占优的纯战略 纳什均衡为何不一定出现。本文运用行为金融理论的经典内容指出模糊厌恶和确定效应是低 效率均衡出现的主要原因,而存款保险制度能够避免模糊厌恶和确定效应发生。关键词: 挤兑 存款保险 行为金融银行的生存基础是社会信用,一旦存款人觉得存款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社会的信用基础 发生动摇,那么不可避免的就会导致挤兑现象的发生。研究表明,银行挤兑行为与储户的心 理活动密切相关,而行为金融理论

2、作为新的研究领域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一、文献回顾Bryant在1980年首次从理论上阐述了存款保险对挤兑行为所能发挥的作用,阐述了由 于风险资产而引发的随机提款、负债事件以及不对称信息给金融业带来的影响,考虑到政府 能采用税收调节、发行货币等不同方法来保护存款,Bryant分析了他们不同的效率、效果和 成本,但是他并没有为存款保险设计大致的方案,只是赞同建立政府干预下的存款保险体系。Diamond和Dybvig1983年基于Bryant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均衡模型。即银行业存在多 个均衡状态,而存款保险的作用在于它的出现消除了银行挤兑的平衡,留下了一个没有挤兑 的良性平衡。该模型假设

3、存在三个时期(T=0, 1, 2)和一种商品。每个当事人拥有相同的生产技术, 在时期0投入1单位,在时期1结束时产出1单位,到时期2结束时产出R1。这就意味着 中断生产是有成本的。又假定在时期0的时候所有的消费者都是一样的,不确定自己何时消 费。但是在时期1可以选择成为第一类人或第二类人。第一类人当事人只关心在时期1消费, 出现的可能性是t;第二类人只关心在时期2消费,出现的可能性是(1-t)。令CT表示T期 内某当事人的消费,每人有一个单位禀赋。那么在信息完全情况下,第一类人两期的消费分 别为1和0;第二类人两期的消费分别为0和R。银行吸收存款,投资于生产过程,向在时期 1 提款的存款者承诺

4、一个合理的回报。只 要尚有资产未清算,就向排队取款者承诺支付r1= C 1*1。“顺序服务约束”(sequential service cons trains”是该模型中重要的条件,它指的是存款人随机的到达银行提款,而银行支付只 取决于当事人在提款队伍中占据的位置,排在后面的人有可能会面对无款可提的局面。第一 期提款之后如果还有剩余资产,则在存款者平均分配。一方面它类似于某种债务,如果银行 不破产则有固定收益;但是另一方面若银行破产则没有固定收益,并且存款者在T=2时拥 有某种剩余索取权,这又使它像是一种债权和股权混合的金融工具。在这种契约下存在两种 均衡,一种是挤兑均衡,另外一种是良性的最优

5、分担均衡。Diamond和Dybvig认为任何引起存款者预期挤兑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会导致挤提现实地 发生,而与银行本身的健全与否无关。因此银行必须对保持存款者的信心予以特别关注。在 知道 T=1 时第一类人的比例的情况下,借助“终止兑换”可以保证最优条件的实现,消除 银行挤兑。但是如果t为随机变量,那么“活期存款契约”就不再是最优的了, Diamond和 Dybvig 认为这时政府适当的干预就十分必要了,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消除恐慌,避免挤兑现 象的发生。这个模型的关键在于政府把存款保险作为防止挤兑平衡的工具,在实施存款保险的情 况下消除挤兑的均衡状态,使得两类人都可以得到最佳消费,实现良性均衡。但

6、是它的前提 是政府要征收最优的税金,如果T是随机的,政府征收的税金也不是最优数量,那么在实施 政府存款保险时会发生税收扭曲再加上实施过程中的费用问题,有可能会导致社会福利的下 降。Diamond和Dybvig说明了银行对挤兑具有较差的免疫力以及由银行提供的储蓄契约的 本质。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银行挤兑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如果一个银行倒闭,它只好收 回所有存款,这会带来两方面的负面影响,终止生产性投资破坏了存款者之间的最优风险分 担,另外一方面如果银行挤兑发生,货币系统的瓦解以及其他经济问题都会出现。存款保险可以有效地防止挤兑平衡,原因在于银行合同实现了最优化,使得晚期消费 存款人不参加挤兑。总

7、的来说,政府存款保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在不改变原有均衡的情况下, 去除了其中的一个“坏均衡”挤兑均衡,从而保证了银行的正常经营状态。Gibbons 在 Diamond 和 Dybvig 的挤兑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信息完全但不完美的博 弈模型。考虑两家投资者,在一家银行里每人又一笔存款 D 。银行将他们的存款投资于长 期项目,如果在项目到期前,银行被迫清算,将会收回总额为2r资金,设D r 号,如 果允许银行的投资到期,项目总收益额为2R,设R D。设T二1在存款到期之前,T二2 在存款到期之后。在时期1,若两个储户都提款,则每个人得到r,博弈结束;若只有一个 投资者提款,则该投资者得到D,另一

8、个得到2r - D,博弈结束;如果两个存款人均延至 第2期提款,则每人得到R,博弈结束,为简单起见,将两阶段写进同一个矩阵中,可以 看出可能出现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即(提款,提款)和(不提款,不提款)虽然R 厂,但在这一博弈中却不存在一种机制保证后一个那时均衡一定出现,因而是一个混合策略问 题。提款不提款提款r, rD,2r D不提款2r - D, DR, R表一 Gibbons 模型的支付矩阵Gibbons模型更为简单直观,但是无论该模型还是Diamond和Dybvig的挤兑模型 都没有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存款者对银行的信心产生动摇,好的纳什均衡为何在未 引入存款保险机制的情况下不一定发

9、生,笔者试图用行为金融理论对此进行解释。二、期望理论1 阿莱悖论( Allaiss Paradox)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莱1952 年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阿莱首先设计了 赌局和对100人进行测试,其中:赌局A: 100%的机会得到100万元。赌局B: 10%的机会 得到 500 万元, 89的机会得到 100 万元, 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调查发现,绝大多数 人选择A而不是B。然后阿莱使用新赌局对这些人继续进行测试,其中:赌局C: 11%的机 会得到100万元,89%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赌局D: 10%的机会得到500万元,90%的机 会什么也得不到。调查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选择D而非

10、C。在前两个赌局中,根据预期效用理 论,可得到:u(100) 0.1u(500) + 0.89u(100) + 0.01u(0)(1)即 0.11u(100) 0.1u(500) + 0.01u(0)(2)在后两个赌局中,根据预期效用理论,可得到:0.1u(500)+0.9u(0)0.11u(100)+0.89u(0)(3)即 0.1u(500) + 0.01u(0) 0.11u(100) (4),(2)式与(4)式显然矛盾。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确定效应(Certain effect),即个人对结果确定的现象过度重视。 kahneman 和 tversky 曾经设计了两个实验:一是假设有两个赌

11、局:第一个赌局有 33%的机 会得到2500元,66%的机会得到2400元,另外1%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第二个赌局确定 得到 2400 元,问卷的结果显示有82的参与者选择第二个赌局。第二个问题也假设有两个 赌局:第一个赌局33的机会得到 2500 元,67%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第二个赌局有34 的机会得到 2400 元,66的机会什么也没有。问卷的结果显示有 83的参与者选择第一个 赌局。2 埃斯伯格悖论(Ellsberg Paradox)1961 年埃斯伯格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一个罐子中有90 个球,告诉人们其中有30 个红 球其余的要么是黑球,要么是黄球。现随机的从中抽取一个球,并设计赌局

12、如下:赌局A: 若是红球,你得到100美元;若是其它颜色的球得到0美元。赌局B:若是黑球,你得到100 美元;若是其它颜色的球得到0美元。赌局C:若是黑球,你得到0美元;若是其它颜色的 球得到100美元。赌局D:若是红球,你得到0美元;若是其它颜色的球得到100美元。通 过调查发现多数人在A、B之间选择A而非B;在C、D之间选择D而非C。这种选择若用主 观概率计算的预期效用函数表示,则p(red)u(100) + p(black, yellow)u(0) p(black)u(100) + p(red, yellow)u(0)p(red)u(0) + p(black, yellow)u(100)

13、 p(black)u(0) + p(red, yellow)u(100)为方便推导,将效用函数标准化为:u(0) = 0,因此有:p(red) p(black) , p(black, yellow) p(red, yellow)由于 p(red) + p(black, yellow) - 1 和 p(black) + p(red, yellow) - 1,所以上述两个 不等式矛盾。埃斯伯格悖论表明人们不喜欢他们对某一博弈的概率分布不清楚,即模糊厌恶(Ambiguity averse),也就是个人在冒险时喜欢拿自己已知的概率作根据,而非未知的概率。 一个人之所以愿意赌一个不确定事件,除了事件的概

14、率之外,也考虑到它的来源。3 期望理论( Prospect Theory)期望理论是整个行为金融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它主要通过价值函数和权值函数等形式来 表达。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是期望理论用来表示效用的概念,它与标准效用函数的区别 在于它不再是财富的函数,而是获利或损失的函数。kahneman和tversky(1979)认为:在参 考点以上的部分 (获利区间),价值函数上凸,表明决策者是风险爱好型;在参考点以下的 部分(损失区间),价值函数下凹,表明决策者是风险厌恶型;在参考点附近,价值函数的斜 率有明显变动,表明风险态度的变化对损失的感受大于获利,由风险厌恶转为风险爱好。

15、投 资者的“效用”反映在期盼理论的价值函数中,是一条中间有一拐点W(称为参考点)的S型曲线(见图一),横轴的正半轴表示盈利、负半轴表示损失在盈利范围内通常是凹的、在损失范围内通常是凸的、而且曲线的斜度在损失范围内比在盈利范围内要,即投资者损失时 所感受到的痛苦通常远大于盈利时所获得的愉悦。图一 价值函数期望理论的另一重要概念是权值函数(Weighting function)。kahneman和tversky(1979)认 为人们对不同的效用值所对应的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主观概率也是不一样的,按照实际概率值 可以划分为极可能、很可能、很不可能、极不可能几种情况,不同情况下人们的概率评价值 有着明显差

16、异。权值函数兀中,“极不可能”概率的权值为0 “极可能”的权值为1,而对 “很不可能”赋予相对较高的权值,对“很可能”赋予相对较低的权值,在“很可能”与“很 不可能”之间,权值函数具有小于 1 的斜率。也就是说,权值函数对较高的概率指派较小的 权数,而对小概率则指派较大的权数。图二 权值函数兀(P)价值函数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第一,价值函数是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和损 失,而不是一般传统理论所重视的期末财富或消费。参考点的决定通常是以目前的财富水平 为基准,但有时不一定是如此。kahneman和tversky认为参考点可能会因为投资人对未来财 富预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考虑。比如,一个对于损失不甘心的投资者可能会接受他原来不愿 接受的赌局。第二,价值函数为 S 型的函数。在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面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