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1.过秦论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29593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1.过秦论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11.过秦论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11.过秦论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11.过秦论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11.过秦论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1.过秦论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1.过秦论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文剖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那样的天子权势,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秦孝公,公元前381至338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孙。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崤函,xio hn,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雍州,在今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雍,yng。席卷天下,与“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

2、义铺排。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这一句写秦国的地理优势、统一天下的雄心。作者为什么从孝公起笔呢?因为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直至孝公之初,秦与各诸侯相比,也并无优势。但是,秦凭借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却有着并吞天下的巨大野心。“君臣固守”写秦偏居一隅,严阵以待,谨防诸侯来犯。一个“窥”字,透出秦对周王室权位虎视眈眈,暗中伺机而动,随时准备猛然窜出的狼子野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

3、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商君,即商鞅,约公元前390年至前338年。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以封于商,号曰商君。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入秦,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以抗秦,称合纵;张仪与苏秦相对,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称连横。斗诸侯,使诸侯自相争斗。“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本文属政论,政论叙史一

4、般用概述方式,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不一定尽如历史事实。下文还有多处类似的情况。这几句秦孝公为实现并吞天下的野心,任用商鞅,制定对内变法图治,富国强兵,对外“连横以斗诸侯”的基本国策。国势得以强盛,由“窥周室”而改为“夺周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西河,战国魏地。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最后用“取西河”之地这个典型事例说明新的国策所取得的战果。“拱手”二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

5、土地来得极易,以此烘衬商鞅变法的巨大效果。 开头第一段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这一段在写法上很有特色,首先题目是“过秦”,但作者在开笔对秦之“过”只字不提,却反过来大写秦之兴盛,写秦治国之策及其奇效。这是为什么呢?让读者一头雾水,不知就里,开下文波澜起伏之源。其次,文笔气势很盛,“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四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兼以夸张,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有欲罢不能之感。这就是写赋的所谓“铺张扬厉”的手法。不仅造成逼人的气势,而且大强化句子的语意。古文观止评述说:“四句只一

6、意,而必当叠写之者,盖极言秦先虎狼之心,非一辞而足也。”作者连用几个句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便把秦的虎狼之心披露得淋漓尽致。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没,通“殁”,死。惠文、武、昭襄,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举,攻取。膏腴,go y,指土地肥沃。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这里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

7、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全方位地空前增长,而“蒙故业,因遗策”则点明了秦继续强大的根本原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成一体。爱,吝惜。致,招纳。合从,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与,帮助、援助。这几句写面对秦国日益强大的形势,六国采用的“弱秦”举措:招揽人才,合纵缔交。“恐惧”反衬了秦之强大,咄咄逼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说明六国决心之大。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

8、,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明见识,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厚,爱惜人才,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衡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四君,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魏无忌。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皆以招揽宾客著称。约,结。离,使离散。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

9、、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在这时,六国人才济济,士人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他们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为他们统率军队。宁越,赵人。徐尚,宋人。苏秦,洛阳人,是当时的“合从长”。杜赫,周人。齐明,东周臣。周最,东周君的儿子。陈轸,楚人。召滑,楚臣;召,sho。楼缓,魏相。翟景,魏人;翟,zhi。苏厉,苏秦的弟弟。乐毅,燕将;乐,yu。吴起,魏将,后入楚。孙膑,齐将。带佗,楚将。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田忌,齐将。廉颇、赵奢,都是赵将。制,统领、统帅。以上

10、写六国“弱秦”举措的落实。在合纵方面,“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不仅合纵而且离衡,九国之师实现了统一指挥。在人才方面,有四君子这样英明的决策人物,更有许多杰出的运筹帷幄的谋士、口若悬河的辩士,决胜千里的将领,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困苦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合纵

11、解散了,盟约溃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叩关,攻打函谷关。叩,击。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九国,就是上文的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逡巡,qn xn,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六国首次合纵在前334年至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纵,任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纵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据史记六国表载,并没有“九国之师”齐出动的情况。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不尽合历史事实,政

12、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跟史书记载不同。镞,z,箭头。这几句用对比夸张的方法写九国诸侯与秦的交战。九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兵多将广,声威显赫,攻势凌厉,力量强大到极点,但是面对秦人打开的关门,“逡巡而不敢进”,尚未交锋,“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各国只好改变策略,拆散合纵,由合力攻秦转而“争割地而赂秦”。作者这样写,好像诸侯“从散约败”,不是秦用武力攻战的结果,而是用武力恫吓的结果,从反面衬托了秦国的强大。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秦有剩余的力量趁着各诸侯国困蔽的时候来制服他们,秦追赶

13、九国的逃亡败北的军队,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的诸侯国主动表示屈服,弱的诸侯国入秦朝拜称臣。弊,通“敝”,困敝、疲敝。北,败北,溃败。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史书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万,又说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其余,斩首不足十万者略而不书。橹,盾牌。这是写秦在吓退九国之师的进攻,逼迫九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之后,乘势发起强大的军事进攻,结果九国“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败涂地,只好听由秦来“宰割天下

14、,分裂山河”,竟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概俯首称臣。作者极尽夸大之能事却又全无言过其实之弊,造成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宏大气势。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孝文王,昭襄王的儿子,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庄襄王,孝文王的儿子,在位三年。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这里只用“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九个字略写。 这一段对诸侯是先扬后抑,写诸侯合纵缔交,罗致人才,共谋弱秦,极力渲染其人才之众多,阵容之壮大,实力之雄厚,反秦攻秦之声势浩大,后写其不战自溃,一败涂地,既反衬秦的势力强大,也为下文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对秦国则是寓褒

15、于贬,以突兀之笔极写其扩张壮大的雄势,既正面写出秦的不可战胜,为下段蓄势,表明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也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本段承开篇“铺张扬厉”的语言风格,多重排比,变化其用,如铺锦列绣,排红叠翠,以造成繁弦急管般的热烈气氛。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先以“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合从缔交”范围之广。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联合结构的词组排比,形容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显示“合从缔交”基础之牢。再以“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四个基本相同的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

16、语形式的句子,说明六国人才济济,群英荟萃,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最后更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显示秦乘胜进击,宰割诸侯的摧枯拉朽的声势。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奔放,但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机械呆板了,因此,作者变化其用,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整齐与参差结合,相为映照,使文章张弛有致、气韵流转。为了突出声势浩大的气氛,作者又在集中排比之时衬以对比夸张,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与诸侯之“困”对比,以九国“十倍之地,百万之众”的强大势力与“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惨败对比,造成一种高屋建瓴,所向披靡的气势。 从行文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一点不喘息。文段末尾只用“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九个字一笔带过,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如人吐气”,作者在这里巧妙地安插一个“气口”,可见也是匠心独运。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