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289842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命题范围:必修一120课一、选择题1.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据此判断,中国的文化源头应始于( )A. 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B. 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C. 进入青铜时代的商朝D. 封邦建国体制建立后的西周【答案】A【解析】【分析】题目要求的是中国的文化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应始于新石器时代,BCD都比A项的时间靠后,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故排除BCD项,选A。【详解】2.据

2、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A. 具有浓厚血缘色彩B. 是历史倒退的体现C. 开始出现分封制D. 阶级矛盾变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具有浓厚血缘色彩。故答案为A项;小康取代大同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历史的进步。排除B项;开始出现分封制是在西周,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点睛】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

3、;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3.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 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B.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 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D. 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的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说明了汉代的经济集权在日益加强,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土地兼并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的经济并不衰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4.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

4、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A. 强化君权神授思想B. 繁荣思想文化C. 扩大地方权力D. 强化大一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推恩”计策,削弱诸侯国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思想控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故D正确;强化君权神授思想,与题意无关,故A不正确;繁荣思想文化,与“推恩令”不符,故B不正确;“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均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不正确。5.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B. “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C. 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D. 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采取攻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C。汉高祖也曾对匈奴采取过攻势,只是当时的国力决定了他最终只能采取“和亲”政策,故态度不可能是主要原因,排除A;和亲政策在汉武帝之后仍有使用,不再其作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匈奴势力是在汉武帝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后才逐步衰落的,故D项是变

6、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少数民族南下,出现民族融合。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开发,故D项符合题意;繁荣开放、文化停滞和中外交流不符合此一时期的时代主流特征,排除ABC项。7.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

7、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B.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C. 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D. 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故选B;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排除A;北魏在黄河流域,与江南开发无关,排除C;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排除D。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

8、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A. 秦朝B. 汉朝C. 魏晋D. 隋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故选C;秦朝时皇帝依据才干任命官职,汉朝实行察举制,依据品德选官,隋唐实行科举制,按考试成绩选官,ABD不符合题意,排除。9.在人口大迁移以后,有一位政治人物,刻意使用当地的土语与当地人士交谈,借以拉近彼此的距离。然而当地的士人平时却争相使用洛阳之方言,认为这才是高级语言。这最可能发生的时代是A. 东晋北方士族因躲避战乱而避居江南,乃有这种现象B. 隋炀帝时一面营建东都,一面巡幸江

9、南,造成这种现象C. 唐代武则天营建东都,笼络江南士人,以打击关陇集团D. 北宋士人居开封后,怀念故都洛阳风土,不忘故乡语言【答案】A【解析】【详解】由“在人口大迁移以后”可知该时期之前曾出现人口迁移的高潮,政治人物企图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说明北方政治势力已转移到当地,认为洛阳方言才是高级语言,说明洛阳地位突出,可推断其曾为都城(西晋),综上所述,该时代应为东晋,故选A;隋唐时期,都城在长安,北宋都城在开封,士人不可能认为洛阳之方言才是高级语言,排除BCD。10.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皇权

10、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B. 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 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D. 皇权受到政府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制在制度上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即皇帝的政令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议,才能颁布施行,故D正确;材料信息“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反映的不是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而是皇权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故A错误;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皇帝仍掌握着最终政务决策权,故B错误;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政府仍以皇权为中心,最终政务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政府并未能够独立于皇权之外,故C错误。11.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的风情。下列作品能体

11、现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A.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D.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盛唐时期王昌龄的诗,与题干经历时代变迁的要求不符;B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李白处于盛唐时期,与题干时代变迁的要求不符,不正确;C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经历了由盛转衰,其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色彩,符合题意;D是王维的作品,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没有体现出忧患意识,不正确。

12、点睛:本题考查了唐诗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个基本原理,即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以此作答即可。12.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政治中心的南移B. 大量人口的南迁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自然条件的优越【答案】C【解析】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体现了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南地区成为政府财政依赖之地和文化人才聚集之地,故C正确;政治中心的南移并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大量人口的南迁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自然条件的优越也不属于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C。13.

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 兵部员外郎C. 枢密副使D. 知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枢密副使掌握军权,位同宰相,选项C正确;转运使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地位低于宰相,选项B排除;知府是地方官员,排除D。14.阅读以下“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年代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

14、)2021.3511722872A. 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B. 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C. 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D. 边境榷场贸易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税收所占比例下降,非农业税收比例上升。非农业税收包括手工业和商业税收。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大量销售,瓷器大量出口,直接增加了商税的收入,故A项符合题意;北宋出现纸币,但同时铸币量也较前代增加,还有金银等在市场流通,元朝时纸币才是国家发行的主币。农村契约租佃关系说明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了,榷场贸易是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通过互市交换地区特产。表中无法反映使用货币的情况

15、,也看不出人身依附关系的状态,也没有明确是城市贸易、边境榷场贸易还是海外贸易从而导致非农业税收的增加,故BCD不符合题意。15.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A. 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B. 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C. 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D. 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代【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可以推断应该是活字印刷,所以说明西夏应该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但不能说明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故选A,排除B;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品,排除C;没有宋代印刷技术的比较,不能得出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的结论,排除D。16.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