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学习指导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2832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学习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医学学习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医学学习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医学学习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医学学习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学习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学习指导(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的】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熟悉中医学的含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措施。3.理解中医基本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内容要点】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所谓整体观念,是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重要体目前两方面:一是觉得人体是一种有机的整体;二是觉得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人是一种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形体构造,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构成并维持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同一的;人体的功能活动,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因而病理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内脏有病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体表组织器官病变影响

2、相应的脏腑,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互相传变,形与神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因此通过观测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体现,可以推测出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对的诊断;治疗时则应从整体上加以调治。2.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重要表目前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因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和地区方域环境对人体均有影响,因此在生理上和病理上人均能与自然界相应,浮现相应的变化;在诊断治疗就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不单是生物个体,并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有社会属性。社会环境不同,可导致个体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别

3、。(二)、恒动观念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主线规律,自然界的多种现象涉及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动的体现形式。恒动,就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恒动观念是指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重要表目前如下几种方面: 1生理: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都处在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足体现了“动”。2.病理: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整个疾病的全过程始终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 3.疾病防治: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失去平衡协调,阴阳偏盛偏衰的成果。治病必求其本,

4、以平为期,是指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为基本原则。中医学之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也是以运动的观点去解决健康和疾病的矛盾,调节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之保持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涉及辨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措施。“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辨别结识疾病的证候,它是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引下,通过度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因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它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变本质。

5、论治,是根据辨证的成果,拟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措施,实行治疗的过程。其过程一般可分为如下环节:因证立法:根据已经辨明的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与治法。随法选方:根据治则与治法的规定,拟定具体的治疗方案,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或措施,并予以处方。据方施治:按照方案及处方,对治疗措施予以实行。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结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根据,辨证对的,才干使立法有据,提高疗效;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治疗的效果,还可以检查辨证的对的性,两者诊治疾病过程中互相衔接,不可分割。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本【学习目的】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6、 2熟悉阴阳、五行的基本特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事物的五行分类;熟悉五行的生克、乘侮;并能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生理现象、病理传变,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3理解中医学的哲学基本内容。 【内容要点】1.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阴阳在临床中的应用。.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第三章藏象学说【学习目的】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熟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精、气、血、津液各自重要生理功能;3理解各脏腑之间及精、气、血、津液之间的互相联系。【内容要点】 藏象学说的重点是研究脏腑。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本,通过经络系统沟通形体、官窍而

7、共同构成一种有机的整体。第四章 病因病机【学习目的】.掌握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和疠气的致病特点;七情致病的规律和特点;痰饮和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因素和致病特点;邪正盛衰对发病、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影响;阴阳失调的对发病、寒热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影响。 2熟悉饮食失宜和劳逸失度与疾病的关系;气机失常的概念和基本病机。 .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中医探求病因的重要措施。【内容要点】(一)六淫 1.六淫概念: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上述两个途径同步受邪而发病,因六淫之邪多从外受,故称“外感六淫”,所致疾病,

8、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六淫致病常有一定的季节性,故习称为“时令病”。()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影响密切有关。()环境性:六淫致病常与环境影响密切有关。 (5)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外邪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邪或两邪以上相合侵袭人体而致病。 ()转化性:六淫致病后,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3.内生五邪的含义: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津液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燥、化湿、化热、化火等病理反映,临床上常浮现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因其非外来之邪,不属于六淫的范畴,故称为“内生五邪”。4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性()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为

9、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动而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风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使气液外泄。风邪常易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肺等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性。其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挟带她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致病极为广泛,风邪四季均有,风邪侵人无孔不入,其致病最多、变化最快,可导致多种病证。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病致病因素的总称。风性积极: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 (2)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是阴气盛的体现,故其性属阴。阴寒邪气偏盛,阳气

10、受损,而呈现出阳气衰退的寒证。寒性凝滞:阴寒偏盛,阳气受损,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多种疼痛证。寒主收引:寒邪袭体,使体内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寒性清澈:分泌物或排泄物浮现清稀状。 ()湿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为有形之邪,最易阻滞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湿性类水,其性属阴,易损人之阳气;湿喜归脾,脾喜燥恶湿,因此湿邪常先困伤脾阳,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和升降功能。湿性重浊:湿邪的临床体现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湿邪为病,其排泄物和分泌物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湿性粘滞:一是湿病症状的粘滞性。二是湿病病程的缠绵性。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

11、,水性就下,故湿邪有下趋之特性,湿邪致病易伤机体下部。 (4)燥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干燥而涩滞,易耗伤阴液。燥易伤肺:燥邪多从口鼻、皮毛而入,最易伤肺。 (5)火(热)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之性燔灼、升腾上炎,故属阳邪,阳胜则热。火(热)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火热之邪伤人易扰心神。火(热)易耗气伤津:火属阳邪,一则热迫津外泄;二则热邪消灼煎熬阴津。当热迫津外泄的同步,气随津泄,故又易导致津伤气耗。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燔灼肝经,劫灼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热入营血,火热之邪可迫血妄行,甚则灼伤脉络,而致多种出血证。火

12、热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痈肿。 (6)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重要发生于夏至后来,立秋此前。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这是与六淫中其他五种邪气的不同点。暑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如下: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属阳邪。由于夏季气候炎热,暑与其她季节之温热邪气相比,其势炽盛,更具独特的炎热性。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为阳邪,主升主散,故侵犯机体可上扰心神及头目;多直入气分,使腠理开泄而为多汗;大量汗出则气随津泄而耗气。暑多挟湿:暑季炎热,且多雨而潮湿,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暑病多兼挟湿邪犯机体。(二)疠气5疠气与六淫的区别。两者均

13、由外受,同属外感致病因素,但两者不同:六淫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与生活地区及环境影响密切有关。而疠气为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虽可见散发,但因其传染性强,通过空气、水源、饮食,或其她形式接触病原体等途径在人群中发生传染播,甚至多导致大面积流行;疠气发病比六淫更为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笃,若急救不及时,可于发病后数小时死亡;六淫致病具有相兼性和转化性,而疠气致病,一种疠气仅引起一种疫疠病发生,并且每一种疫疠病,其临床症状基本一致。 (三)七情6.七情的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以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为多见;(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14、;(3)影响病情转归:异常剧烈的情志变动,使病情加重、恶化,甚至加速死亡。 (四)痰饮 7.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营;(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4)易扰乱心神;()多见滑腻舌苔。 (五)瘀血.瘀血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瘀血是指血液停滞,涉及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其致病特点重要为:疼痛、肿块、出血、面唇甲舌青紫、脉涩或结代。 (六)病机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相搏所浮现病理反映较剧烈的有余证候,称为“实证”;正气虚衰所浮现病理反映较虚弱的局限性证候,称为“虚证”。实邪久留则会损伤正气,病证由实证转为虚证;正气局限性又可致实邪积聚等,浮现因虚致实的病理转化过程。在疾病的某些特殊状况下,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而浮现某些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如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10.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1)正胜邪退:正气奋起抗邪,疾病向好转和痊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