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达煤业四采区设计说明书-毕设论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269991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亨达煤业四采区设计说明书-毕设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亨达煤业四采区设计说明书-毕设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亨达煤业四采区设计说明书-毕设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亨达煤业四采区设计说明书-毕设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亨达煤业四采区设计说明书-毕设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亨达煤业四采区设计说明书-毕设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亨达煤业四采区设计说明书-毕设论文(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亨达煤业有限公司四采区设计说明书目录前言1第一章 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3第一节 采区概况3第三节 煤层赋存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6第四节 储量计算12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意见13第二章 采区巷道布置13第一节 巷道布置原则13第二节 采区巷道布置14第三章 采煤方法、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7第一节 矿井工作制度17第二节 采煤方法17第三节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7第一节 采区通风系统19第二节 采区防尘及注水系统29第三节 防火系统30第四节 提升运输系统32第五节 采区供电系统36第六节 采区排水系统64第七节 采区压风系统66第八节 监测监控系统67第九节 通讯系统72第五章 安全

2、技术措施73第一节 预防措施73第二节 避灾路线81第三节 六大系统保障系统安装、使用及维护等安全措施82第六章 经济技术指标90第一节 劳动组织90第二节 工程量与工期90第三节 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90第七章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92- 1 -前言一、企业概况山东亨达煤业有限公司前身是菏泽地区茅庄煤矿,位于宁阳县堽城镇境内。1970年8月破土动工,1972年3月投产,原为解放军某部所辖,设计生产能力为9万t/a。1976年1月移交给菏泽地区经营。1997年改制为宁阳县菏泽亨达煤业有限公司,2006年更名为山东亨达煤业有限公司。2009年10月16日年由山东省煤炭工业局以鲁煤规发【2009】

3、159号关于泰安市鑫国煤电有限公司等七处煤矿调整生产能力的批复,复核结果为15万t/a。井田东西长约4.0km,南北宽约1.17km,面积约4.697 km2。矿区范围共有6个拐点圈定。现采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3上煤,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倾角为3-13,一般为10左右,3上煤平均厚5.0m。截至2012年末,矿井保有资源储量1601.6万吨,其中储量466.2万吨,基础储量261.6万吨,资源量1340万吨。二、矿井开拓开采基本情况矿井采用主斜副立开拓方式。主斜井担负提煤、提矸、下料、行人全部生产任务兼进风;副立井为回风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抽出式,提升方式为双钩串车提升,供电方式为6KV双回路分

4、列运行。矿井共开采了三个水平,第一水平为-37m水平,第二水平为-200m水平,第三水平为-270m水平。现生产水平为-200m水平二采区和-270m水平五采区。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采煤工作面采用悬移支架炮采放顶煤。三、设计采区基本情况四采区所在水平为-200m水平,开采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3上煤,原四采区在采用放顶煤采煤法开采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致使工作面普遍丢撇1米左右底煤,约少放一半左右顶煤,可估算出尚剩余4-5米的3上残余煤。3下煤层已基本开采完毕。现剩余基础储量77.8万吨,可采储量58.3万吨,采区年生产能力7.5万吨/年,储量备用系数按1.4计算,服务

5、年限为5.5年。 第一章 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第一节 采区概况1、采区位置及范围四采区东北至井田边界保护煤柱煤柱宽4060m,北至FM8断层保护煤柱(煤柱宽40m),南至号主下山,东F11钻孔勘探线,采区3 煤上煤层平均厚度4-5m,倾角3-10。上限标高-60.13m,下限标高-192.11m,采区走向长560m;倾向长790m;面积0.44km2。2、与邻近巷道、采区及地面关系采区北部为一采区,现已开采完毕。采区范围内地形较平整,地面标高为+65.33m+68.11m,地势由东南向西北缓慢倾斜,采区内没有任何建筑物。煤系地层全部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地表均为农田。附图 :井上下对照图(图1)第

6、二节 采区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一、地质构造四采区主要受F9与F25两大断层控制,致使采区内断层发育密集。根据以往地质资料和采区实际揭露,区内以断裂为主,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四周均为落差大于10m的断层,其中落差大于50m断层有2条,都为查明断层,原采区内经实际揭露落差010m的断层较为发育,由此可见本采区地质构造极其复杂,会给开拓和回采带来较大的困难,主要断层特征一览见表1。 表1断层名称性质产状落差(m)延伸长度(m)查明程度备注走向倾向倾角()F9正NWSW30651703004000查明FM8正EWS45840650查明FM9正EWN6010400查明FM10正NNESEE50015600查

7、明FM11正EWN50010400查明FM12正NENW6070010120查明F25正NW-EWSW-S407525702200查明F41正NNESEE307025801600查明FD1正NWSW3545825270查明FD2正NWNE45551030370查明FM23正NWSW5020330查明FD6正EWS3545818200查明附图 :采区地质剖面图(图2)二、水文情况 1、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本采区南部有茅庄河通过,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时对第四系有补给关系,对开采影响不大。在井田东北部约6KM处有月牙河水库,面积约1.0106m2,库容约5.0106m3,该水库只是季节性向下游放水,对井下

8、生产无影响。2、断层导水性能我公司1970年建矿以来,矿井共发生9次井下涌水,根据资料分析突水水源多为三灰和奥灰水,有的通过断层直接导入矿井,有的掘进距含水层太近或直接穿过含水层,造成涌水,本采区东北部靠近F9边界断层,落差为250m,致使奥灰、三灰和煤系地层直接接触或接近,今后在开拓布署时要严格按设计留设断层煤柱,并加强井下勘探,严防次一级伴生断层导水,保证井下正常生产,以防造成重大水害事故。历年矿井突水情况统计表见表2。 表2 序号出水时间出水位置标高(m)最大涌水量(m3/h)水源观测法实际涌水量(m3/h)导水断层173.11-9西翼探巷-820第四系水梯形堰4.0282.9-37总回

9、上山-2420三灰水梯形堰17.0F35378.23109探巷-110130奥灰水梯形堰7.0F9401.13505溜子道-27020三灰水容积法2.0F253、采区老空水本采区主要水源为顶板砂岩水,其单位涌水量q为0.074L/s.m。在复采四采区时须制定详细的探放水方案和措施,确保安全生产。4、矿井及采区涌水量本采区直接充水水源为顶板砂岩水,其单位涌水量q为0.074L/s.m,预计正常涌水量1.0m3/h,最大涌水量1.5m3/h。虽然在正常生产中涌水量不大,但考虑到采区复采将引起新的岩层变化,破坏已经稳定的岩层形态,因此在预计矿井最大涌水量时,要加大一些,根据矿井实际涌水量情况,确定矿

10、井最大涌水量为45m3/h。三、保安煤柱留设煤柱留设的原则为安全行和合理性,借鉴我矿其他采区煤柱留设参数,确定本采区煤柱尺寸。采区准备巷道煤柱留设30米,与其它采区边界留设煤柱20米。第三节 煤层赋存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一、地层自新而老地层为:1、第四系(Q)黄色为主,由砂质粘土、砂和砂砾层组成。厚约3.513.00m。底部有1-2层含水砂层,与下伏各岩层均为不整合接触。2、第三系(R)暗红色,由巨厚层砾岩和砂岩组成。依据钻孔资料,该地层主要分布在井田的F41断层东部,其西部缺失。3、二叠系(P)(1)下石盒子组(P21)陆相。残厚约60200m,以杂色泥岩、灰棕色砂岩为主。(2)山西组(P11

11、)过渡相,为主要含煤地层,厚约75m。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煤5层,其中3上和3下煤为本井田最主要的可采煤层。4、石炭系(C)(1)太原组(C3)海陆交替相,也是主要含煤地层。厚约138m。由深灰色粉砂岩、灰灰绿色砂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含煤16层,但可采煤层只有两层(16、17煤)。含薄层石灰岩9层(一、二、三、五、八、九、十上、十下、十一灰)。(2)本溪组(C2)海陆交替相,为含煤地层。厚约25m。主要由石灰岩、杂色泥岩、煤层组成。含煤两层,均不可采。含薄层石灰岩三层(十二、十三、十四灰)。5、奥陶系(0)海相,为煤系基底。厚约450800m。由灰、肉红、茶褐色质纯、致密的厚层

12、状石灰岩和灰白色的白云质石灰岩组成,间夹薄层浅色泥岩。岩溶发育,为强含水层。主要分布在井田北部边界(F9断层的下盘)外。二、主要标志层1、三灰厚度2.693.80m,平均3.51m。灰黑灰色,中、下部质纯致密,含海百合茎等海相动物化石,因含多量的糠皮状动物碎屑化石而易辨认。三灰上距3下煤层30.761.1m,平均43.08m;下距十下灰约86.03m。2、十下灰厚度4.106.20m,平均5.15m。上部和下部为黑灰色,中部为灰色,质纯而致密,含硅质,较坚硬,中下部含燧石结核,富含个体清晰的蜒科化石。十下灰为16煤的直接顶板,下距17煤均6.63m。3、十三灰(徐家庄灰岩)厚度8.99.62m

13、,平均9.26m。黑灰色,质纯致密,富含海相动物化石,尤以个体较大的海百合茎为特征。上距17煤10.3025.63m,平均22.17m。4、十四灰(草埠沟灰岩)厚度0.681.32m,平均0.97m。由浅灰色、乳白色石灰岩块和鲜绿色粘土岩混杂沉积而成,因具原生砾状(又称疙瘩状)结构而易辨认。上距十三灰1.256.30m,平均4.07m。可采煤层及标志层层间距表见表三。厚度(m)名称间距(m)6.073上煤3上煤1.793下煤0.763下煤3.51三灰45.6343.08三灰5.15十下灰121.16118.6186.03十下灰0.8716煤125.85123.3090.72016煤0.9817煤131.89129.3496.766.635.1917煤9.26十三灰155.04152.49119.9129.7828.3422.17十三灰450-800奥灰164.30161.75129.1739.0437.631.439.26奥灰三、煤层1、煤层顶底板厚度3上煤顶板直接顶为粘土质粉砂岩或细砂岩,厚0.81-17.50m,深灰色,水平层理发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