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标点古文的具体方法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KB
约7页
文档ID:507110579
标点古文的具体方法_第1页
1/7

古文的翻译一、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例如: 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托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 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      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1、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例如: 《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这儿的“方”,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二字不可少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例如: 《战国策•赵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有的人把这句话译成:“鄂侯争这件事很急、辩这件事很急,所以就把鄂侯作成了干肉。

这个译文,基本上做到了“信”,因为它对每个词的翻译和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基本正确;但没有做到“达”,因为译文在表达上还不很规范争之急”、“辨之疾”中的“争”、“辨”是动词谓语,“之”是宾语,“急”、“疾”是补语这种句型,翻译时最好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争之急、辨之疾”是同义复用,可合在一起译成“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脯”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故脯鄂侯”应译成“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3、雅 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一般人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三、翻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今译的情况极其复杂,这儿仅从如何处理几个重要的具体问题角度,谈一些基本方法1、紧扣原文字词,努力做到使原文中每一个字词(特别是实词)都在译文中得到落实,尽可能地不要漏译凡能一句对一句,一字对一字地翻译的地方,应尽量按原文句式对译例如: 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欤?” 【译文一:这样看来,进朝当官也忧愁,退居江湖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译文二:当官也忧愁,下野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译文丅一做到了字字落实,对应翻译;译文二漏译了“是”、“然”和“欤”,明显失当。

又如: 司马迁《报任安书》:“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译文一:先前,我曾经夹杂在下大夫的行列里,陪伴外朝的官吏发一些微不足道的议论注意:“常”通“尝” 【译文二:以前,我也曾经当过官,在朝廷上发表过一些小小的议论 译文一紧扣了原文字句,一一对应加以翻译,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译文二的理解正确,但没有紧扣字词翻译,原文的语意未能全面表达再如: 《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一:君子讨厌那种回避说“想做某件事”却必定要为那件事找个托辞的态度 【译文二:君子讨厌那种人,他们想做某件事,不公开说“想做”,却一定要为自己找一个借口译文一紧扣原文字句,字字落实地译成了现代汉语;译文二是意译,因而原文中有的词在译文中不落实2、古汉语中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经常省略,在译文中要根据“表达通畅明白”的要求,予以补足有时,还要根据表达的要求,适当地在译文中添加一些词语例如: 陶渊明《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一:桃花源里的人看见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上酒、杀了鸡、做好饭招待他。

译文二:看见了捕鱼的人,就很奇怪,问来的地方全都回答了他们就邀请回家,摆酒、杀鸡、做饭 译文一根据上下文意,补足了省略的成分,表意清楚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律译文二死扣原文字句,虽然做到了字字落实,但由于未能补出省略了的成分,因而表意不够清楚 又如: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译文一:齐国的使臣到(魏国的首都)大梁来,孙膑就用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臣,向他进行游说齐国使臣认为孙膑有杰出的才能,就偷偷地载了他,和他一起回到齐国译文二:齐国的使臣到大梁来,孙膑就以受刑犯人秘密拜见,游说齐使齐使认为有特殊才能,偷偷车载一起回齐国 译文一补足了原文省略的成分,并根据现代的表达习惯,把“说齐使”译成“向他进行游说”(如译成“游说齐国使臣”也可以但由于前面的译文是“秘密拜见齐国使臣”,所以改译成“向他进行游说”更好);还在“以刑徒”的译文中添加“的身份”,使表达更通顺译文二由于完全照字面直译,未能添补适当的词语,显得生涩再如: 《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译文:到郑庄公继承王位(做了国君),姜氏就替他(指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

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不宜给他,)其他地方一定听从(您的)吩咐 在这段译文中,由于添加了一些词语(加点处),就使上下文意、逻辑关系显得明确;如果把加点的词语全都拿掉,则译文在表意方面就差得多3 有些古汉语词句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说法,无法一字一字地对应翻译,或照字面翻译后显得呆滞生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意译的方法,译出其大意例如: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译文:当我从心中取出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认识,而把它们倾注到手上写成文章时,我只是务必排除世人用惯了的陈词滥语,那真是极其艰难的事啊!】“戛戛乎”即“戛戛然”,形容词,用以表现韩愈写文章时,为了排除陈言、力求创新而冥思苦索、绞尽脑汁、极其艰难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同它对应的词,因此只能意译“戛戛乎其难哉”一句,通过程度副词“极其”表现其难 又如: 《战国策•赵策》:“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他(舒祺)年纪小,我还是希望在自己死前把他托付给您填沟壑”是古人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意思是自己死后无人理葬,尸体被扔到山沟里。

如果这句话照字面直译成“我希望趁自己还没有填山沟就把他托付给你”,就令人费解,不如以“死”意译 再如: 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一: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不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谁掌握了知识道理,谁就可以作老师 【译文二: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译文一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按大意翻译,显得明白易懂;译文二把这句话照字面硬译,就显得呆板费解4 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和句式,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和表达习惯来表述 ① 主谓倒装句,一般译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句型例如: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啦!】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老百姓说我吝啬真是太合适了!】② 宾语前置句,一般译成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的形式例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缚者曷为者也?”(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译文:那个被捆缚的人是干什么的?】 《左传•成公三年》:“子归,何以报我?”(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译文:你回国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译文:您如果使用武力,(那么,)楚国将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很多,但没有用它们的地方《左传•宣公二年》:“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否定句中用“莫”,代词宾语前置) 【译文:赵盾正要(进宫)劝谏晋灵公,士季说:“您劝谏君王如果谏言不被他采纳,就没有人跟着接替您了 《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动词的宾语前置,用“是”复指)【译文:难道是为了我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动词的宾语前置,用“之”复指)【译文:父母亲只是担忧他生病 《左传•成公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介词的宾语前置,用“之”复指) 【译文:刘康公是由我国穆姬所生的③ 某些作补语的介词结构,要译成状语例如:《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表工具) 【译文: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字叫蒙鸠,它们用羽毛制建窝巢,而用毛发来编织它 《左传•僖公五年》:“师还,馆于虞表地点) 【译文:晋国军队返回,在虞国住宿 《战国策•齐策》:“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表对象,表比较) 【译文: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害怕我,我的宾客想要对我有所要求,他们都以为我比徐公漂亮。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表对象) 【译文:项伯就连夜驰马到沛公的军队驻地去,悄悄地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起逃离④ 有些双宾语句(动词一般不表示“赠告”义)中的间接宾语(即近宾语),往往要译成介词结构,并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译文:赵盾让灵辄吃尽了食物,并且给他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把它们放在口袋里,送给了他 《左传•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 【译文:上天生下人民并为他们确立了君王 贾谊《论积贮疏》:“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