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必修三讲义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061324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必修三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年必修三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年必修三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2年必修三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2年必修三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必修三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必修三讲义(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皿)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诸子百家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创始人,春秋时期,著道德经);主要观点:“道”是世界本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运动、相互依存,不断转化。代表人物: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和发展);主要观点:万物是相对的; 放弃差别观念,实现精神自由。3、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创始人、春秋时期);主要观点:政治思想:核心一一“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和“礼”(“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首创私学教

2、学对象一一“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伦理观:性相近。(关注教材插图:孔子画像下介绍中的“万世师表”、论语、“至圣”等信息)代表人物:孟子(“亚圣”,战国、著有孟子一书);主要观点:“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本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旬子(战国、者有旬子一书);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伦理观:“性恶论”。4、墨豕:代表人物:墨子(战国、创始人);主要观点:“兼爱”;“非攻”;节俭;尚贤。5、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战国、集大成者);主要观点: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以法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二、汉代儒

3、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1)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春秋繁露)特点: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并加以改造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资料回放) 加强君权的需要:“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的尊儒措施: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儒家经典定为教科书;“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垄断 兴办太学(五经;博士);汉武帝时兴办,中国古代官方最高 学府。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影响: 新

4、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有利于限制君权 的过度膨胀;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三、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及其影响(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基本主张:天理是世界的本源;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识论:“格物致知”;代表人物:(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其最重要的著述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

5、教科书。的思想还传至日本、朝鲜。);基本主张: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基本主张:“心”就是“理”;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代表人物:(明)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基本主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能科学说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影响: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 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

6、远的影响。 对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积极的:a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b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作用。消极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规范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 扼杀人性,压制思想进步。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1、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1)李贽:(明朝后期,焚书、藏书等)主张: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2)黄宗羲:(明末清初,明夷待访录)

7、主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评价: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顾炎武(明末清初,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经世致用; 到实践中求真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4)王夫之:(明末清初)2012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纲要 必修三 主张: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认识论:事物是可知的; 辩证法思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评价: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理解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1)相同主张政治:批判君主专制。经济:重视

8、手工业、商业发展思想:批判并继承了儒学思想(2)影响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 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造纸术:西汉前期就有了纸;(教材插图)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唐代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和北非。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司南; 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西欧。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

9、的黄金时代;开始使用彩色套印技术 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业的一个革新; 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宋朝,军事上广泛应用火药;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开始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总之,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变起了积极作用。二、中国古代文学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

10、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诗经春秋末年概况: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地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2)楚辞一一战国时期 屈原采用楚国方言,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开创的诗歌新体裁; 代表作:屈原的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3)汉赋一一两汉时期 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等。(4)唐诗: 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 盛唐: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山水诗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成就最高的当属“诗仙

11、”李白、“诗圣”杜甫。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 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中唐: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讽喻诗;(5)宋词: 婉约派北宋的柳永(雨霖铃)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 豪放派 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6)元曲: 由散曲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 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等人成就最高;(7)明清小说: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三、汉字与中国书画了解汉字的演变和中国的书法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 1、汉字演变 起源: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

12、多是象形字, 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形成汉字。(甲骨文)、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 形成: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演变:甲骨文、大篆、小篆(秦朝) 趋势:由繁到简。2、书法艺术两个阶段:自发阶段仁誓-r此范山R自觉阶段颜氏家庙碑九成宫醴泉铭天下第一行书一一兰亭序玄秘塔碑张旭草书古诗四首特点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具有实用价值)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审美价值)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代表人物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 柳公权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文征明3、古代中国的文人画 元

13、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文人画的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 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四、中国的戏剧艺术了解京剧的产生 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后形成京剧(概念);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同光十三绝”; 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 民国以后,逐步走向世界。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思想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了解严

14、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1、了解魏源、林则徐的师夷思想(1) 魏源 代表作:海国图志(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内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仿制新式船炮;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学习西方、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主流。(实质)2、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 的洋务派提出(2)含义: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国的封建纲常礼教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巩固封建统治(3)实践: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