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思考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012272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思考浮梁一中金凤菊摘要: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更好地实现普通高中语文教师的价值,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关键词:新课标 转变观念 价值 站在新的时代和新形势的讲台上,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又该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切实做到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方法更新呢?我们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进行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要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教师在新形势下的价值,就必须转变观念。(一) 从“师道尊严”向师生平等对话的转变新课标的颁布,实验教科书的试行,向我们暗示着素质教育已日渐深入。同时社会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

2、的渠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是教师知识传授的对象。课堂上,教师站在讲台上严肃认真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专心听讲,老师讲的知识点学生掌握了,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教师就是权威不容挑战,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被看做是某种知识的惟一拥有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职责,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3、,都有要求独立行动、独立自主的倾向,并不是教师想学生怎么样就怎么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越来越鲜明,学生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更希望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特别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必须随时提醒自己,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成长,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秉承传授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的教育理念,在探寻生命意义的同时,实现我们的教育价值。(二) 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应试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考试结果分数。正如校园流行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所形容的。可以说重结果是应试教育最大的误导,许多弊端

4、皆由此生发,难怪有人疾呼建国后的语文教学“误尽苍生”。语文课程标准则强调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原则,认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并认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根据课标精神,我们可以思考:每一堂语文课不一定要追求一个完美的结果,或者对某个问题不一定要有准确的结论,而是要重视上课过程的精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精彩的表现,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还要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一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充分挖掘它的教育因素,使教学过程更

5、深入、更精彩。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重视每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计划好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学期、每一学年、整个 / 高中阶段,我们从哪些具体方面来培养学生。又如把诗歌活动作为课前三分钟的内容,第一学年可以是古诗推荐,第二学年可以是古诗词鉴赏,第三学年可以是新诗赏析和自我创作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性也是整体性的具体体现。我们相信“过程就是最美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只要扎实了过程,结果的丰硕一定会与过程的付出成正比。 (三)从重文采结构向重真情实感转变平时的考试作文及训练中,学生自认为写得情真意切,洋洋洒洒,可一到老师手里,不是立意不够高远,就是题材缺乏新意;不是命题不好

6、,就是文采不足;不是语言太平淡,就是没有好词好句,甚至有的老师把作文中是否有怀古伤今的议论、诗词名句的引用作为评判学生作文优劣的标准,而忽略了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述,扼杀了学生作文重在说真话、书真情这一重要元素。综观近几年堆积如山的所谓中考满分作文、高分作文,富有真情实感,描写身边小事的作文寥寥无几,而怀古伤今,纵论天,空洞无情的作文却比比皆是。写女的,必然是王昭君的大漠荒冢,李清照的哀怨情愁;写男的,必然是屈原的投江爱国,李白的浪漫不羁,苏东坡的浪迹天涯.细读内容,却不知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哪里,甚至连起码的时间、地点、人物都不知所云。然而类似的作文却往往得了高分,被奉为范文大加赞赏。高中作文教

7、学是培养学生正确说明事理,表达内心情感,书写喜、怒、哀、乐的乐园,而不是培养作家的平台。应该把说真话,写真情视为作文的灵魂,而不应该把那些怀古伤今,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所谓高分作文捧为佳作。衡量好文章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字里行间深藏着真情实感。我们要引导孩子从身边的生活着眼、入手,对生活的片段、细节、人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仔细观察和记录,进而深入思考体悟,对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升华。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不应禁锢学生的思维,而应逐步引导学生“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但也不要习惯于拿一个标准要求孩子,衡量孩子,要真正了解他们,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鼓励他们用最美的语言,抒最善的人性,写最真的作

8、文。这才是我们期盼的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作为辛苦在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亦可根据学生作文的表述风格,给予有针对性的鼓励与辅导,善写文采作文的,尽量鼓励,正确引导;善写情感作文的,真心呵护,细心指导;善写事理作文的,树立信心,耐心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百花齐放的作文乐园。 (四)从重教本向重生活转变 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的教学十分重视教本,生怕学生没把教本知识学到手。岂不知语文教本对学生来说,仅是一种极有限的教育资源,生活才是语文教学永远的内容。语文教本也是生活内容的载体,但是其受内容局限,反映生活的面太窄。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把生活的内容尽可能地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材

9、内容,以生活内容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和素材。“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教学可利用的资源是多方面的,古今中外、书本现实中俯首皆可拾。如平时阅读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查找相关的生活中的资料,或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进行讨论,或引导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生命、健康等。又如作文教学,让学生去写自己的真实的生活,去抒自己真实的情感,从生活小事中去寻找灵感,去发掘主题,使他们的作文言之有物,有感而发。可以说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苍白的,是贫血的。就教材内容本身看,文学作品有其社会性和现实性,议论文有其思想性和指导性,说明文有其知识性和实用性,它们本身以及与他们链接的教学资

10、源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重生活,还须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生活延伸,可以说广义的语文教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五)从重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变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

11、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有的教师仍停留在单纯“工具”的认识上,对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视,却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个人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的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工具”的使用同时也在形成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学习的同时学生实际上也学习着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学生。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过多的是在分析,理解题目。分析、理解的是答题的方法,是在琢磨出题者的意图,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得到高分,许多高考作文暴露出的为迎合阅卷老师,为骗取同情、骗取分数而精心策划的一个个谎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标准化考试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

12、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转变观念走出“死胡同”,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使他们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能够为实现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这才是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总之,在实用主义横行的年代,在把工具价值奉行为终极价值的时代,现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冲破羁绊,走出泥潭,把“生命”与“立人”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充分实现语文精神的终极价值。参考资料:【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11)【2】高中语文教与学(2011、4)(2012、3)本文获得普通高中语文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研究课题编号CHA100143-Z228的资助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