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夷茶博园设计构思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698732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8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武夷茶博园设计构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华武夷茶博园设计构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华武夷茶博园设计构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华武夷茶博园设计构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武夷茶博园设计构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武夷茶博园设计构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武夷茶博园设计构思宓 标签:茶文化 武夷山 文化分类:规划_设辻总体构思:中华武夷茶博园以“浓缩武夷茶史,展示岩韵风姿”为设计主题,形象地展现武夷山茶 文化发展史。总体分为景观园区、茶文化博物馆、“印象大红袍”观赏区等三大部分。为求 景观园区与博物馆分工明确、室内外展示优势互补,园区侧重与园林相结合的人文景观展示, 采用特写和立体的手法来刻画细节;博物馆则侧重于系统、全面的描述。茶博园设南北两道入口,园区总体分为“茶魂广场”、“岩茶史话”、“奇茗传说”、 “岩骨花香”四区。茶魂广场区及岩茶史话区以特写的手法展示历代武夷岩茶发展状况;奇 茗传说区采用情景雕塑生动形象的展现武夷岩茶的民间传说与

2、故事;岩骨花香区的茶艺园、 武夷名丛展示园等设施,将着力打造成为国内、国际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在优美的景观 环境中,人们可以浏览茶史,欣赏茶艺,品评茶香。中华武夷茶博园集休闲、游览、参与为一体,力求在山水旖旎的武夷山创造一座融于自然之 中的茶文化大观园,奉献给游客一部立体的画卷、形象的史诗!绘平阖阳“7劇靈8 SSifcWRitiO JUllEftK11悴疽坊 r#fM a-. laa&r 广VI ZlftF眄m ir一入口千秋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武夷山不仅山水钟灵、人文荟萃,茶文化也博大精深、独树 一帜,在中华茶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铭记先民们的丰功伟绩、加深游客对武夷岩茶的了解,我们

3、特在这面积约10.3 万平方 米的园区里,集中展示武夷岩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精深的工艺;通过历代诗人的咏 颂、历史画面的再现、茶艺的互动表演,让大家领略到武夷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诱人的岩骨 花香!茶魂广场茶魂广场总体呈椭圆形,屹立于中后部的神农、彭祖、武夷君等“武夷三圣”在薄雾中 给人以神秘的感觉;两侧姿态各异的历代诗人在吟咏着赞赏武夷茶的诗歌。蜿蜒如龙的“九 曲溪”在广场中部静静地流淌;溪边星罗棋布地排列着着象征武夷山三十六峰的景石;地 面 “千秋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多字体石刻给人一种底蕴深厚的映像;朱熹的九曲棹歌 把人们带进碧水丹山。如诗如画的意境可使人们隐约领悟到那似影似幻的岩茶之

4、 魂。三岩茶史话从远古的记忆到“汉晋遗存”,蕴含着茶乡古老的历史;“晚甘侯”、“蜡面茶”传颂 着盛唐佳话;斗茶、分茶显示了两宋风采;“御茶园”、喊山台记录着元明时期的亮点;乌 龙茶在清代崛起,大红袍在现代闪光。一部岩茶的史话,凝聚着武夷茶文化的精 髓,激荡着岩韵的风姿。(一)远古的记忆关于茶的起源,武夷山有很多优美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彭祖率彭武、彭夷开发武夷山,首创茶园;古越的首领武夷君被世人喻为地仙,以干鱼和茶 供奉。远古的记忆,扑朔迷离,却又耐人寻味。(二)汉晋遗存秦汉时期,武夷山为闽越所居,在城村闽越王城遗址出土的众多茶具表明:饮茶之风在汉代 的闽越族中就已

5、盛行。大诗人苏东坡的一篇叶嘉传,讲述了汉武帝与武夷茶的故事。关于东 晋王肃品饮“森伯”的记叙,给我们留下了探寻早期武夷茶名称的蛛丝马迹。(三)盛唐佳话大唐盛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第一个兴盛时期。通过文人墨客的咏诵,“晚甘侯”、“ 蜡 面茶”、“擂茶”等武夷名茶赢得了世人的青睐,连茶圣陆羽晚年也慕名前来。据传,茶神 卢仝的饮茶歌亦为武夷茶而作。唐代的饼茶和擂茶今已无存,但其传统工艺却在武夷山代代相传。(四)两宋风采宋代,是武夷山茶文化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其显著标志有以下几点:1.建溪龙团开始作 为贡品。2.斗茶、分茶(茶百戏)之风盛行。3.茶与诗文结下了不解之缘,涌现了一大批茶文化名人,如苏轼、范仲

6、淹、扬万里、陆 游、朱熹、白玉蟾等等。4,遇林亭建窑窑址与茶具充分映证了当时茶文化的兴旺状况。5.茶在佛寺、道观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养身、祭祀用品。6. 据四川万源县石寓乡古碑记载,宋时武夷茶树已经外传。(五)元代的御茶园与喊山习俗武夷茶在汉、唐的悄然入宫加之宋时作为建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贡,使之名声日显,元 代统治者便将其正式纳为贡茶。监制贡茶的官吏在九曲溪四曲南畔兴建了皇家御茶园,专门 制作贡茶。还配置了“通仙井”、“喊山台”,为茶文化的延伸做出了贡献。(六)明代散茶的改制与外销随着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罢龙团,改制散茶”诏令的逐步实施,武夷茶逐渐由蒸青团 饼茶改为晒、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进为炒

7、青绿茶。炒青绿茶的发展,导致了制茶工业领域 里的大革命,促进了武夷茶的大发展。郑和携茶七下西洋,打开了茶叶外销的局面。武夷茶借荷兰商船之助开启了出口欧美的 先河,受到外国消费者赞赏,从此走向世界。(七)清代乌龙茶的生产与传播清代是武夷茶走向辉煌的时代。康熙后期,武夷茶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岩茶制作工艺 -乌龙茶制作工艺。以大红袍“三红七绿”为典型代表的乌龙茶,以其清和、甘醇的岩韵 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厚爱,得到了乾隆“武夷品最佳”的赞许。武夷山下梅、星村等茶埠与晋商合作,北上俄罗斯恰克图、南下泉州借船出海,开通了万里 茶路,在中华茶叶外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八)民国茶业科研基地民国前期,武夷茶仍

8、处于发展和走俏阶段,年销量达 45 万斤。由于受第一、第二次世界 大战和日本入侵的影响,战事频繁,销路不畅,严重影响了武夷茶的生产、营销,武夷茶一 度处于谷底状态。抗战时期,随着“福建示范茶厂”、“中央茶叶研究所”的内迁,武夷山成了中国茶叶研究 和茶叶专业人才荟萃的胜地。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载,当代“中国十大茶人”就有其六 在此从事茶叶工作,对武夷茶的传承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九)新中国武夷茶的新崛起建国初期,茶山以户经营,后以互助组形式生产制作,使武夷岩茶恢复发展很快。1958 年总产达30 万斤,比建国前的 1948年增长20 多倍。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和左的路线影响, 茶山疏于管理,有的废茶

9、改田,1959至 1978 年的 20年间,年产最多的年份才65万斤,增 长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加强了领导,加大 了对茶叶生产扶持,在出口和内销上加强引导,促进了武夷茶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使之傲立 于中国茶叶之林。四奇茗传说(传说园)丹山碧水多诗意,岩骨花香富传奇。武夷山民间流传着不少有关岩茶的传说与故事,如大 红袍的传说、乌龙茶的传说等。这些质朴而优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 民间文学的角度看都是极有价值的。五岩骨花香(茶艺园)武夷岩茶以甘醇、清香取胜,以独特的岩韵著称,有“香、清、甘、活”之特殊韵趣。 岩茶品种分大红袍、水仙、肉桂、名丛、奇种等五大类,有 280余种之多,真可谓琳琅满目。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讲究对茶的物质享受,更崇尚其文化熏陶。武 夷山人把品饮岩茶这一赏心乐事,进一步趋向艺术化。品茶时讲究环境、茶具、水质、冲泡 技巧和品赏艺术。品茶不仅品茶之醇香,更要品人与人之和美、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社会 之和静。这是茶之精神、茶之风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