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甘肃省居民收入与消费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6854253 上传时间:2022-12-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分析甘肃省居民收入与消费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分析甘肃省居民收入与消费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分析甘肃省居民收入与消费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分析甘肃省居民收入与消费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分析甘肃省居民收入与消费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分析甘肃省居民收入与消费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分析甘肃省居民收入与消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1学 号经济管理学院学 年 论 文题 目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 称2012年3月19日试分析甘肃省居民收入及消费【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高,经济研究中对于居民收入与消费理论的关注越来越多,收入与消费作为宏观经济变量决定着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到生产和就业水平乃至整个经济生活。本文运用透彻的数据分析和宏观的理论统计对甘肃省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变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甘肃省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大幅度的上涨。同时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关键词】: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 收入和消

2、费的变迁 【正文】: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大问题,经济发展缓慢使甘肃省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十分底下。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甘肃省根据本省的地理优势,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较快发展。甘肃省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2010年甘肃省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一个好的跨越,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增长。 (一)、甘肃省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发展 一、 甘肃省居民的收入变迁情况甘肃省居民收入增长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的收入状况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变迁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改革开放前甘肃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据推算,1949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

3、均可支配收入不足百元,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贫困。“一五”期间,面对人口众多而生产力低下的现实面貌,党和国家又采取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使人人有饭吃的理想,在一种较低层次上成为现实。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据相关资料统计,1957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2元,1978年人均407.53元,这21年间增长了1.13倍,年均增长3.67%。2、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快速提高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407.5元,增长到2008年的10969.41元,增长了

4、25.92倍,年均增长11.6%。按收入上升的特征,我们将这3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甘肃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比较平稳,收入差距基本保持改革开放前的水平。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1984年以后才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因此,这一阶段中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基本保持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而这一时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政府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的“还欠帐”式的倾斜性分配政策,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198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71.9元,绝对额比1978年增长40.3%,年均增长5.8%,年

5、均增速比改革开放前提高2.1个百分点。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2年,甘肃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提高阶段。199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707.78元,比1985年增长1067.01元,增长1.67倍,年均增速达15.03%,年均增速比第一阶段提高9.23个百分点。第三阶段:1993年至2008年,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阶段。从1993到2008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从1993年的2002.6元增长为2008年的10969.41元,增加8966.81元,增长了4.48倍,年均增长12.01%,增速比第二阶段降低3.02个百分点,比第一阶段高6.21个百分点。

6、3、收入结构变迁改革开放前,甘肃省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单一,收入来源基本上是工资收入。1957年,甘肃省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占到实际收入的94%,工资外收入仅占到6%;到1980年,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工资性收入占到实际收入的85.30%,工资外收入比上升到14.70%;到2000年,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收入结构趋向多元化,工资性收入占到总收入的76.85%,经营性收入占5.13%,转移性收入占17.66%,但财产性收入仅占0.35%;到2008年,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更趋多元化,工资性收入比下降到71.59%,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03%,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转移性收入占到

7、22.37%。4、收入增长的主线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政策有了很大的变化。拉开收入差距,成为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出发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政府在收入分配政策中,强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也提出先富带动或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85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52.64元,总收入为709.17元,工资性收入占到总收入的92.0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在理论上的突破,将各种生产要素引入分配领域,其中资本、管理、技术等参加了分配,收入来源

8、渠道增多,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2008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354.63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到71.59%,但它所占的比重依然是最高的,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也是最大的。2008年工资性收入比1957年提高45.47倍,年均增长7.82%,成为拉动收入增长的主力。5、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低工资,高福利”政策,所谓“企业办社会”,住房、医疗、教育都由企业包揽,居民只是出很少的钱就可以得到这些福利。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重大变革,由过去“小而全”的企业办社会变为多层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

9、险制度进一步健全,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金能够按时足额发放,扩大了低保面,提高了最低保障线,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的稳定增加。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由1985年的27.38元增加到2008年的2610.61元,增加94.34倍,年均增长21.91%,增速远远高于可支配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养老金或离退休金人均达到2269元,比1985年人均16.09元增长140倍,离退休金占可支配收入二成,在收入构成中已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大幅度的上涨,在2010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下表为甘肃省居民2010年的收入调查表表一 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城镇

10、居民家庭人均收入2010年增长(%)家庭总收入(元)1430710.75工资性收入98837.63经营净收入688-0.35财产性收入7221.42转移性收入366522.73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18910.55表二 2010年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2010年增长(%)人均纯收入(元)342514.9工资性收入119920.6家庭经营收入185617.2财产性收入4017.1转移性收入329-10.5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8.55元,比上年增长10.55%;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9895.35元,增长11.30%;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

11、出的比重为37.41%,比上年降低0.3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424.7元,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41.99元,增长6.35%;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4.71%,比上年提高3.43个百分点。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09.8万人,脱贫人口为79万人,贫困面为14.9%,比上年末降低3.78个百分点。 二、甘肃省居民的消费变迁情况1、基本生活性消费支出大为下降,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变动不一。到1998年我省城镇居民的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0.46%,农村居民的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0.59%,分别较1980年下降了0.07%和0.06%。从总趋势来看,

12、尽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均有所提高,但居民生活差距明显拉大。根据世界通用的衡量标准看,城镇居民已率先进入小康生活,但农村居民仍然处于温饱状态。从2004年的预测值来看,城乡居民该比重又略有上升,城镇居民为0.49%,农村居民为0.62%,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收入增幅低于物价涨幅所致。2、享受性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但城乡居民该项支出呈现出多样性。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4.82平方米增长到1998年13.03平方米,净增长8.21平方米,同期农村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由13.87平方米增长到16.47平方米,净增长2.6平方米。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录放像机由1989年的0.48台增加到19

13、98年的9.99台;同期,彩电的拥有量由68.31台上升到102.83台,电冰箱的拥有量由24.58台上升到60.56台,照相机的拥有量由16.99台上升到25.10台;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彩电拥有量由1989年的4台增加到1998年的30台,同期洗衣机拥有量由5台增加到17台。反映出城镇居民的消费趋势已经向新的高级化、多样化水平迈进,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格局仍然是低层次的增长。3、发展性消费支出增加较快,子女就学费用在发展性支出中占了绝大比重。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当人们低层次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迈进。当普通大众疲于生计之时,城镇居民中的一些高收入阶层已经悄然拥有了自己

14、的小轿车,农村居民中的包工头、致富能手等也不落后,拥有了自己的爱车。随着高校教育产业化,城乡居民用于一名子女就学大学本科4年的费用已经由10年前的4000多元上涨到目前的68万元不等,上涨幅度大约20倍左右。仅此一项支出,就相当于普通城乡居民家庭1020年消费支出的总和,也是一些城乡居民子女就学大学后返贫的重要原因。据报道,家庭困难大学生占高校在校学生总人数的30%,这30%的学生主要来自偏远贫穷的山区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家庭。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98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99元,2008年为8308.62元,增长了19.8

15、2倍,年均增长11.45%。1980年人均食品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53.10%,人们用一半以上的钱用来购买食品;2008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183.79元,占消费性支出的38.32%,27年间恩格尔系数下降14.78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标志着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终于有一半多的钱可以用于非食品方面的消费。消费档次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档次已从一般家庭消费向服务、旅游、保健、信贷、小轿车和住房,甚至收藏等高档消费延伸;消费结构从温饱型转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商品性支出达到91.70%,到2008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4.60%;1980年服务性消费仅占9.30%,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5.40%。同时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反映在吃和穿上,更反映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精神生活需求上。从城市居民耐用消费品的发展过程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前期,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四五百元,耐用消费品的代表为几百元的黑白电视机和录音机及单缸洗衣机。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千元,耐用消费品主要有彩色电视机、双缸洗衣机、冰箱等千元级消费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上升到四千多到五千元,彩电也由小彩电换为大彩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