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854206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题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二级主题“微粒构成物质”的知识范畴。 本课题是微观世界概念教学的起始课。学生之前学习了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等内容都是对于宏观物质及其性质的学习,本节课要从生活和实验中的宏观现象入手,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感知微观世界,认识分子的特征,形成分子的概念。架起由宏观现象认识微观世界的桥梁,为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已有能力 知识基础: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的知识

2、,知道分子的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的。 生活经验:已经知道物质的三态变化,从科普文章上知道分子,原子等词汇。 已有能力:能够熟练掌握的是物理课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的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2学生学习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 学生不了解分子的概念,这就导致了他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分子、原子的一些特殊性质。 因此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分子的特征,理解分子区别于宏观世界的特殊性。安排两个宏观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通过类比想象的方法设计实验,感知微观世界,教师只提供所需的必要信息

3、。之后要注重分子概念的形成,使学生正确区分宏观与微观。学生动手实验获得感性的实验现象,突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不与馒头接触的碘却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这一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得出分子的概念;最后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分子的概念和特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子概念的形成 2认识分子的特征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体会通过宏观实验现象感知,类比想象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2通过动手实验,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

4、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化学的乐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分子概念的形成 五、教学设备及用具 教学设备: 投影仪、计算机 仪器及用品: 烧杯、铁架台、酒精灯、表面皿、量筒 药品: 浓氨水、酚酞、酒精、碘 六、主要教学方式 实验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七、主要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来到成都,鸟语花香,感觉很好 为什么看不到花香,却能够闻到? 思考,发现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产生探究欲望 从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认识分子的特征 【表演

5、小魔术】氨水遇酚酞变红 【提问】氨水不与酚酞相遇,会使酚酞变红吗? 【实验方案】 向带有标记的两个小孔中分别加入 5 滴酚酞,向没有标记的小孔中加入 5 滴浓氨水,盖上盒盖, 对比观察盒内与盒外的酚酞会产生哪些不同? 【提问】1氨水遇酚酞变红,但是氨水没有与酚酞接触? 2盒外的酚酞为何不变红? 3以上实验说明微粒有哪些特征? 【板书】微粒的特征 1总在不断运动 【讲述】微粒是客观存在的 【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构成苯的微粒的图像 【说明】展示 1 粒小米的直径和构成水的 1 个微粒的直径,比较说明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板书】2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提问】10mL 黄豆 +10mL 小

6、米 = 20mL? 为什么? 【讨论】如果换成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等于混合前二者的体积和吗? 【实验方案】用胶头滴管向吸管中加入水至刻度线处,之后继续加入酒精至刚好加满,用塞子塞紧,将吸管倒置几次后正放,观察吸管内液体体积是否变化。 【提问】 以上说明微粒有哪些特征? 【板书】 3有间隙 【学生实验】 小组合作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对比观察发现盒内酚酞变红,盒外酚酞无变化,浓氨水无变化。 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逐步进行分析,并得到结论 通过比较小米的直径与构成水的微粒的直径,认识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学生实验】 小组合作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到吸管内液体体积变少了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对比

7、,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让学生通过宏观与微观的比较切实感受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给学生创造探究条件,培养学生类比想象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分子概念的形成 【提问】通过观察试管中的碘,你能描述碘具有哪些性质吗? 【提问】如果将碘和馒头分开,馒头中的淀粉是否还能变蓝? 观察、思考 分子概念的形成 【实验方案】 将馒头挂在试管上部,塞紧塞子,将试管放入烧杯中,观察试管内的变化。1 分钟后,取下铁钩上的馒头,换上另一块馒头挂在试管上部,塞紧塞子,将试管放入热水中 1 分钟,前后对比,观察试管内的变化并记录 【提问】 1碘没有与馒头相遇,

8、为什么也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呢? 2实验过程中碘的哪些性质改变了,哪些性质没有改变,你能把这些性质分类吗? 3实验过程中碘的微粒一直存在,而碘使淀粉变蓝的化学性质始终没变,说明了什么? 【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讲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浓氨水中的某种微粒保持了浓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化学性质。构成酒精的微粒与构成水的微粒各自保持了酒精与水的化学性质,所以我们实验中讨论过的微粒就是分子,得到的三条特征就是分子的特征。 【学生实验】 小组合作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到如下现象 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观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分子,课前活动中

9、你是如何鉴别酒精和水的?为什么可以这样鉴别?你能从分子的角度出发,谈一谈吗?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 可以从分子的角度去认识多样的 物质世界,可以利用实验探究的 方法去认识并想象微观世界。 思考、分析 从分子的观点出发,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的特征 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有间隙 3总在不断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分子的概念为核心,围绕形成分子的概念展开教学。由于分子这个微观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这就导致学生

10、难以理解分子的共同特征。为此,我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之后安排了演示实验并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分子的特征,形成分子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分子的角度谈一谈课前活动中对于酒精和水的鉴别,让学生学会从分子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创新之处: 1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本节课中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学。在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三个宏观探究实验,利用类比想象的方法认识分子的特征。之后再通过动手实验获得

11、感性的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最后,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己总结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完成从宏观现象入手,想象、感知微观世界的过程,架起由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桥梁。整节课老师基本退到了幕后,在中间起到创设情境,启发思维,引导探究,得出结论的作用。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了解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由从前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会学习。 2在分子概念教学中,注重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形成分子的概念 在化学微观概念的教学中,要注意概念的形成方式和阶段性,避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通过感性的实验现象逐步分析、类比想象,最终形成概念。在本节课中学生先通过动手实验获得感性的实验现象,发现不与馒头接触的碘却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形成分子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3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并学习多样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学科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并学习多样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能力。在形成分子概念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科思想。在认识分子的特征时采用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在总结本节课收获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收获是双重的,在收获了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并学习了多样的学习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