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哲学思想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6850613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的哲学思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德经的哲学思想老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创始人。 虽然老子是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一哲人,被誉为东方的思想巨人。老子仅有 5000 字的著作道德经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 道德经通篇渗透了 天 人合一 的思想,是从 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道 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 。 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 常道 。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 东西。道 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 能化生万物。 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 当证明了天道自然, 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 老子认为天道是人

2、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 在研究社会现 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 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 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 并且是一种 永恒现象,所以叫做 常 。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 久。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 的状态。道德经中的“道”思想即为哲学思想。一、道德经的辩证观祸和福相互渗透,福中有祸,祸中有福既然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变化的动力是什么呢?老子告诉你, 它的根本原因就是矛盾。 老子认为矛盾的双方是相反相成的,他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3、,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是老 子很有名的话,意思是说,当你这个人是美的时候,就是因为有不美的存在,这个人才美。 如果说这个人是善人,就意味着有恶人存在。难易相成,有难才有易。前后也一样,有前才 有后。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是相互渗透的。毛泽东经常引用的一句话: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祸和福是相互渗透的,福中有祸,祸中有福。老子告诉我们想问题,要辩 证不要形而上学。 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还观察到事物运动变化是量变到质变的 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

4、大事,必作 于细。 老子的这些名言, 有些已经成了我们的口头语。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他人生哲学的理 论基础。 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有一个辩证法的脑袋, 这个人生活是最潇洒的。 很多困难的问题 在他面前都是可以解决的。以天合天二、道德经的价值观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这个叫老子第 25 章有一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的一个核心 价值观念。 这里的 “自然 ”不是指天地万物的大自然, 而是指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这样子, 本然 如此, 自然如此,指物的本性, 真性,指由天地万物因其本性而有的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运动 状态,做事必须顺其自然。老子的道法自然告诉我们一

5、条真理:勿以人灭天。千万不要以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糟蹋 大自然,践踏大自然。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这个叫 “以天合 天”。把“道法自然 ”的思想用在管理上,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无为而治,不是什么 事也不干, 而是用最小的管理行为, 获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管理艺术。 要顺其被管理者的人 性去管理,要有顺其自然的智慧。三、道德经的人格观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谦虚往下在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呢?用他的话说就是上善若水。 上善者就是最高的善人, 如果你能做到像水那样的品格, 你就是最高的善人。 老子的著作中有两个词特别出名, 一个 是赤子,就是光着屁股的小孩。他多次讲

6、,人要做到赤子那个程度就是最高的理想人格了。 另一个就是水,你达到这个水的品格,你就是最善的人,就是最高品格的人。两个比喻,一 个是赤子,一个是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什么意思呢?老子说:你观察水吧!所有的江河 之水流到什么地方, 什么地方就是一片绿洲, 植物草木都非常茂盛。水流到什么地方, 什么 地方就生机勃勃。这是一个基本的观察, 就是说水利万物,它非常心甘情愿地施礼于你,但 从来不去争自己的利益。 所以他这种精神就是只讲奉献而不讲回报的一种高尚的品格。 它虽 无所求, 但是它客观上从万物那里也是得到回报的。 每一棵树就是每一个储水池。 凡是草木 茂盛的地方,那么它的水被蒸到天空以后,它必然

7、要经常下雨。有了雨以后,怎么样呢?这 个江河就不枯了,它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根据这个道理,老子有一句名言: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就是说,圣人从来不积攒什么财富,尽量为别人做好 事,自己也就有了。尽量把东西给别人,自己也就越多了。这个就是讲舍与得的关系。只有 舍了才能得到。 这个就是辩证法, 舍得舍得, 舍了才能得。 小舍小得, 大舍大得, 不舍不得, 这个就是人生的艺术。这就是老子说的: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四、道德经的智慧观一是主柔守弱。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刚强胜柔弱,老子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柔弱生刚强。二是光而不耀,当你处在人生最光彩的时候,千万记住老子这句话,不要去炫耀自己,不要到处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如果这样的话你肯定是要出问题的。三是大智若愚。表面上看好像是愚,其实是一个大智者。大智慧的人,对小事不太在意, 大事特清楚。四是 上德若谷”,就是最具高尚品德的人心胸要像大山谷一样宽阔。一个人一定要有宽 阔胸怀,宽容是一种美德。五是 不言之教”,简单地讲,就是谨慎说话。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