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684696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摘要】作为大历诗坛的名家,刘长卿一生坎坷。颠簸的经历促使他的心灵向着佛家静 地靠拢,也促使他创作了数量颇丰的“禅理(趣)”诗歌。在这些诗歌里,刘长卿将自己的 情愫都诉之于意象的运用上,通过意象对诗境的渲染,发出了对人生遭际的无奈与哀叹。具 体化、静态化、程式化的意象承载着他的感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历时期整体的艺术特征。 而盛唐诗人王维也作有数量众多的“禅理(趣)”诗歌,他与刘长卿在意象运用上的不同, 间接反映了“安史之乱”对大历诗人创作心理的影响。【关键词】刘长卿;“禅理(趣)”诗歌;意象;具体化;静态化;程式化;王维安史之乱发生后

2、,唐朝国力衰退,中原地区惨遭蹂躏,地方纷争,城乡皆废,战乱给社会和 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当时的文坛更是一片沉寂。相比盛唐诗,大历诗歌不复昨日气象, 创作陷入了低谷时期,毫无生气。然而,作为大历名家,刘长卿留下了 506首诗歌作品1, 成为大历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其艺术成就及其诗史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创作 独具特色的他,在盛唐诗向大历诗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刘长卿(718?790?),“字文房,行八,祖籍宣城(今安徽宣城),家居洛阳” 2 ,早年久滞试场,中年得任长洲尉,却两遭迁谪,后官至随州刺史,因梁崇义、李希烈等人 谋反而弃城,复职无望之际,终老江南。坎坷的人生促使刘长

3、卿寻求精神寄托,因此盛行于 唐代的佛教自然成为他的首选。经粗略统计,在刘长卿的诗歌作品中,仅题目与禅、寺院及 僧人相关的就达五十首以上;记载其曾到过的佛家寺庙达25处3,曾与交游的僧人达21 人4,可见他与佛教联系之密切。刘长卿倾心于佛教,使得“禅理(趣)”诗歌成为体现这种精神追求的主要艺术形式。这些 诗歌颇具诗史研究价值:从内涵义理而言,它们主要反映了禅宗与天台宗的教义。这两家宗 派在大历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义理相近,僧人关系密切”5,在唯心主义基础上都以“心性”问题作为共同的中坚思想,皆主张“括万法于一心”, 即“心”是万物最根本的实体。从认识论角度而言,刘长卿“禅理(趣)

4、”诗歌体现了两家 宗派“观心”的心物思维模式,即“天台宗:于境观心一一反观心源一一心造万物;禅宗:于色见心一一明心见性一一因色观心”6这两种对应的思维模式使得诗人在“空”观、“静”观的过程中,得到“物我同一”的内心 感受,在诗中即体现为情景交融。以上分析内容可在刘长卿“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送 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因逐溪水还,观心两无碍”(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等诗 句中考证。了解了刘长卿“禅理(趣)”诗歌的概貌后,我们将开始对其意象进行深入探讨。一、刘长卿诗中的意象类别(黑体,三号,加粗) 在把握刘长卿与佛教联系以及“禅理(趣)”诗歌的基础上,我们顺着思路往下探讨意象的 内涵。意象

5、,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是反映诗歌内涵的基本单位,往往带有主观化、情绪化色 彩。诗人的创作心态以及生活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揣摩意象去了解。探讨意象之前,我们得了解意象的类别。根据表意功用的不同,陈植锷先生在唐诗和意象 一文中将意象分为三类: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7。我个人觉得这个分类 的标准非常合理,且利于对刘长卿“禅理(趣)”诗的分析,所以不妨采用前辈的成果用于 此文的意象分类。(一)描述性意象(黑体,小三号,加粗)所谓描述性意象,简而言之就是采用客观白描手法,使之表意单纯的意象。该类意象在刘长 卿的“禅理(趣)”诗歌中频繁出现,试看以下两首诗歌:寻盛禅师兰若秋草黄花覆古阡,隔林何

6、处起人烟。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表达禅趣之余,这两首诗歌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譬如寻盛禅师兰若中“秋草”、“黄 花”、“古阡”、“树林”、“人烟”等意象,都是描述性的意象。这些意象的含义很单纯, 是对景物客观的描绘,极少或没有引申义。在送灵澈上人一诗中,“竹林”、“(苍苍) 古寺”8、“杳杳钟声”、“荷笠”、“夕阳”等均为描述性意象,表意单一,它们都原汁原味 地出现在诗歌中。仔细统计,寻盛禅师兰若中总共有八个意象,而其中五个是描述性意象, 所占比例超过一半;送灵澈上人中六个意象里有五个是描述性意象,可见刘长卿在创作“禅 理(趣)

7、”诗歌的时候侧重使用描述性意象。其实,不仅以上两首诗歌存在这样的情况,而且在同类诗歌中也出现如此落笔的痕迹,譬如 长卿所作的夜宴洛阳程九主簿宅送杨三山人往天台寻智者禅师隐居、陪元侍御游支硎山 寺等“禅理(趣)”诗歌。描述性意象被重用,说明刘长卿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十分细腻, 善于描摹,工于刻划。但是,对诗歌而言,这种意象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读者 对诗歌的理解,使诗歌变得流畅清晰,也会使内中意境变窄,流露的韵意有限。刘长卿的“禅 理(趣)”诗歌也就体现了这点:禅趣易于领悟,而禅境有限。(二)象征性意象(黑体,小三号,加粗)所谓象征性意象,是指以客观事物的身份出现在意境当中,其形神能通过触动

8、感觉器官而引 起一定情愫的意象。该类意象是复合意象,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象”来表“意”,而“象” 往往是一些客观物象,具有写实的性质。诗人对其使用并非为了写实,而是为了表现“象” 所承载的“意”,简而言之就是“托物言志”。象征性意象是否被使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本身的“象征义”是否与诗人主观情感吻合。因此主观化、情绪化是象征性意象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试着从刘长卿以下的一首“禅理(趣)”诗去体会这种意象的特点: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这是一首深得禅趣的诗歌,“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一句已将禅悦流露

9、无遗。在这首 禅趣诗中,出现不少描述性意象,譬如“莓苔”、“履痕”、“静渚”、“春草”、“闲门” 等等,但“白云”很明显是不在其列的。“白云依静渚”一一白云怎么会偎倚着水中的沙洲 呢?显然是不可能的。由此推断,“白云”是作者有意识地放置在诗歌当中的,承载着作者 的某些情感,即诗人在诗中借该意象进行索物言志。古人常有“归卧白云”的祈求,“白云” 一直以来给人纤尘不染、高洁缥缈的感觉。长卿在诗中用“白云”这一意象,是为了表达向 往隐逸的思想感情。前文已述,长卿仕途颠簸,生活曲折,厌倦现实社会的繁琐与喧嚣,对 隐逸充满了期望,这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由例子分析可见,表“意”是象征性意象的首要任 务。“白

10、云”在刘长卿的“禅理(趣)”诗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譬如在“唯将旧瓶钵,却寄白 云中。”(送灵澈上人归嵩阳兰若)、“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送道标上人归南 岳)、“白云幽卧处,不向世人传。”(寄普门上人)等诗句中都出现了这个意象。其实,在长卿的“禅理(趣)”诗歌当中,象征性意象非常多,“青山”就是其中之一。我 们可以看看以下的一首诗歌: 酬李员外从崔录事载华宿三河戍先见寄寒江鸣石濑,归客夜初分。人语空山答,猿声独戍闻。 迟来朝及暮,愁去水连云。 岁晚心谁在,青山见此君。佛义中一条重要的理论就是万物乃心之源,“于色见心”,消除了心物之间的界限,表现在 艺术创作上就是情景交融。这首诗歌中“人语空

11、山答,猿声独戍闻。迟来朝及暮,愁去水连 云。”四句已将“物我同一”的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人语空山答”一句写得尤其绝妙。 人与山拥有共同的话语权,二者已融为一体。整首诗中,出现了两个“山”,一是“空山”, 一是“青山”,前者是描述性意象,后者是象征性意象。通读全篇,诗歌前四句都是在渲染 一种空明的氛围:“人语”与“空山”相对,突出寂静空明;猿声独闻也是突出“静”。“空 山”在诗中表意单纯,没有过多的引申义,所以它是描述性意象。而“青山”一意象则不同, 它的意义在于承担着诗人的情感表达,因为尾联中“岁晚心谁在”一句已向我们作了暗示。 我觉得,“青山”在此诗中象征着李员外优秀的人格品质。诗人借“青

12、山”来表达对李员外 的钦佩敬仰,而不是把它当作单纯刻划的景物。在刘长卿“禅理(趣)”诗中,“青山”作象征性意象的用法比比皆是,例如“悠悠白云里, 独住青山客。”(寄龙山道士许法棱)、“青山春满目,白日夜随舟。”(送勤照和尚往 睢阳赴太守请)、“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饯别王十一南游)等诗句。而且有时 候“青山”的象征义不尽相同,譬如“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中的“青山”实代指故 乡。以上内容对刘长卿“禅理(趣)”诗歌中较为常用的象征性意象作了举例分析。在该类诗歌 中,他还常用以下的一些象征性意象,如“夕阳”、“芳草”、“孤舟”、“寒山”等等, 篇幅有限,在此就不再一一举例分析。相对于倾重

13、写实的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更能拓宽 “禅理(趣)”诗歌的意境,给读者带来更广阔的联想空间。但它们也是一把双刃剑,会使 诗歌落于俗套,因为其象征义往往是前人流传下来,而被后辈沿袭使用的,因而具有死板、 老化的缺点,导致诗歌缺乏创造性与新鲜感,禅理(趣)意韵也随之降低。本人在欣赏刘长 卿“禅理(趣)”诗歌的时候就会产生上述感觉,一看到“芳草”等诸如此类的意象,就已 明白诗人的表达意图了。(三)比喻性意象(黑体,小三号,加粗)要理解比喻性意象,我们先要理解什么叫做比喻。所谓比喻,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这就是比喻的涵义。在刘长卿“禅理 (趣)”诗歌

14、中,比喻性意象的出现是很少的,但也不是说它们没有出现过。让我们看看以下 的一首禅理诗:狱中见壁画佛不谓衔冤处,而能窥大悲。独栖丛棘下,还见雨花时。地狭青莲小,城高白日迟。幸亲方便力,犹畏毒龙欺。这首诗的比喻性意象有“大悲”、“青莲”、“丛棘”、“毒龙”,它们比喻的内容如下: “大悲”、“青莲”都被比作为佛像;“丛棘”比喻为囚室,牢狱;“毒龙”比喻为妄心, 欲念。其中,“大悲”为佛家语,佛欲使众生皆得解脱,悲心广大,故称“大悲”华严经普 贤行愿品中提到“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诗人在这里借佛语来喻指狱 中所见到的佛像;“青莲”在佛教中多喻指眼目,这里也被比作为尺寸小的佛像;“丛棘”

15、 指所处的地方荆棘丛生,比喻为囚禁的地方;毒龙在涅槃经中被提到过:“但我住处有 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9,被喻指为私心杂念。以上是出现在刘长卿禅理诗中的比喻性意象,但是他很少创作此类带有佛家语的诗歌,该类 意象也就极为罕见。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刘长卿的诗歌中,而且在大历文坛也成为一种风气。 蒋寅先生在大历诗风中提到“大历诗人天分高的很少,比喻用得出色的也很少,它们不 太用比喻,从客观上说倒是避短藏拙”10。另外,我个人觉得,刘长卿经历坎坷,投身于佛家静地,对“禅”自然会有一种渴 求,主观情绪化也就随之增强。相对运用描述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的得心应手,运用比喻性 意象会稍微困难,对他表达悟禅的

16、乐趣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他选择少用该类意象以达到他 的抒情目的。以上是对刘长卿“禅理(趣)”诗中的意象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总而言之,刘长卿对描述 性意象的运用较为频密,象征性意象次之,比喻性意象最少。各类意象的使用,直接影响作 者的创作风格。但如果想深入理解意象的内涵,我们得结合意象的特点进行更详细的探讨。二、刘长卿诗意象的特点剖析意象的特点,比分析意象的类别更为困难,但它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因为特点更为直接 地反映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们是诗歌中的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直视诗人的内心世界。以下 内容,我们将从具体化、静态化、程式化三个方面对刘长卿“禅理(趣)”诗歌的意象特点 进行剖析说明。(一)意象具体化“描述性意象居多”这是上文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从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