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定稿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6840280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浅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浅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浅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浅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定稿(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定稿) 第一篇:浅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定稿)(推荐)浅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 摘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政治体改改革的推进,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显得紧迫性和必要性。事业单位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中国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近些年来,各地方和部门纷纷进行了一些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上说,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显然

2、,如果不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问题弄清,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革也就很难顺利推进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现状路径 事业单位(publcnituin),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 52、11号令) 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其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要成为法人实体。事业单位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也有一部分由民间建立,或由企业集团建立。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

3、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 中国的事业单位在功能上对应国外的是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国外的这些组织是社会自治组织,在中国的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这种不同点,有些是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中国的社会自治能力不足造成的。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

4、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

5、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二、我国事业单位现状 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提供教育、科研、文娱、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职能。产生于特定时期的我国事业单位,在巩固国家政权,发展国民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等方面作出过巨大成就,并将继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但传统的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是政府权力的衍生物,具有经费依靠国家财政、高度的社

6、会福利取向、人员编制、机构设置行政化、典型的官办官管官养等特征。长此以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明显滞后性和复杂性特点,并且日益暴露出许多突出的问题。 2 (一)人员急剧膨胀,财政供给不堪重负 事业单位人员超编,财政开支极大。政府既已的几次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员转入事业单位,成了许多人理想的就业窗口,甚至变成了政府机关裁减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转移阵地和缓冲地带。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130多万个事业单位,人员规模达到2900多万人。中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都集中在由政府出资举办的各类事业单位,其各项事业

7、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0%以上。由于实行财政供给制,常常是只管事业投入,不管事业产出和效果,长此以往,国家财政供给不堪重负,政府背负的债务也愈来愈重,即便所有的经费都花在“人头费”上都显得捉襟见肘。同时,人满为患的事业单位往往又工作效率低,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公共服务面临着尴尬局面。因此,改革事业单位已成为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关键。 (二)机构重复设置,政事不分,资源浪费严重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设置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而只是考虑政府本部门的特殊需要。为了发展各项事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相应的事业行政管理部门,并由这

8、些政府部门去分头统管各类事业单位。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事业单位大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自为“事”,以本部门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这些重复设置的机构也使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绞在一起,导致政府和政府部门下的事业单位那种“裁判员”和“运动员”关系经常错位,使政府该管的事没有管好,不该管的事又管了。由于各类组织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明确的责、权、利界限,从而造成了政事不分,政事一体化。尤其是传统的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更加导致和强化了事业单位机构性质的行政化。另外,机构重复设置,事业资源分散,造成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分割,不能有效地发挥规模效益,因此导致人才、资金、设备等的巨大浪费。 (三)

9、资源配置和服务非社会化,社会效益不高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办统揽社会事业,通过行政化手段配置社会资源是一个基本特征。而国家的各类事业资源,也是通过各种行政化方式加以配置和运用 3的,从而形成非社会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其表现为事业单位投资的重复建设,服务面向狭窄和运行方式效率低下。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各自为“事”,产生政事不分,“事”出多门,又加上低水平重复建设,必然会降低各类事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造成了有限的事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大量浪费,弱化事业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导致社会效益低下。 (四)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管理不善且缺乏统筹

10、规划 虽然从1978年以来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指导思想下,我国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引导和调整,并在局部进行了试点和单项推进试验,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力度和法律、制度保障,没有明确的依据和目标,改革步骤欠周全,缺乏统筹规划和明确的总体目标,效果并不明显,改革只是一个形式,只停留在表层改革,缺乏深度、广度。这样的改革并不能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治标不治本。与计划体制相适应,逐步形成的高度计划的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模式行政化倾向严重,对资源缺乏合理配置,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不够紧密。并且大多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养尊处优”,建设靠部门推动,管理按机关模式,运行远离市场竞争

11、,机制不活,管理混乱自是“情理之中”。然而,从改革的实施方式上看,这些年的改革探索并不是由中央政府统一部署和规划的,而是基于社会事业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依靠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主实施。不同领域的改革进展很不平衡,改革方式、内容、目标等也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异。由于改革方式、做法各异,也无法实施统 一、规范的制度建设。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存在这些问题与弊端,进行改革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改革,可以加速推进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真正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及相关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壮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但,关键是

12、如何改的问题,改革的目标设计应为如何,具体路径该当怎样,科学依据在哪,下面笔者试图循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三、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 要达致上述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选择和基本方向,就必须认真设计改革的具体路径选择,逐步实施分类改革,创新相关制度保障和政策取向,才能积极稳步、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 1、根据政事分开原则,明确政府职责和事业单位职能 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事业活动的非经济性和非政治性以及政府职能扩大化导致政事不分的积弊已久,随着人们对公共事业认识的深化,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立足政事分开原则,合理划分事业单位职能和明确政府职责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基本点。政事

13、分开,根本上来讲,就是要改变过去国家包办统揽事业,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事业单位自主解决具体事务。 明确合理的政府职责范围,形成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合理分工。根据毛寿龙先生说讲:“政府应该扮演好四个不同的角色:作为政策的决策者应该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确实采取措施,避免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作为公益物品的提供者在正确引入外资或者民营资本的同时应该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条文,以保证程序的公开、合法,防止不法之徒政治寻租;作为管理者应该改革后的事业单位是公共型服务体系,而不是以前的政府权力的延伸,更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力对其进行垄断;作为监督者应该广泛动

14、员公民及企业的参与,扩大事业单位的监督主体,在有效监督的同时降低监督成本。” 明确事业单位职能,合理划分政府直接举办和间接究办的事业边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我们既不能沿用传统旧体制下的事业界定标准“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组织,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公共产品理论的界定标准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基本特征的公共产品是界定国家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标准。国家财政本质上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凡是社会公共事务,均是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都应由国家财政供给来办。因此,社会共同需要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界定事业单位职能范围的根本标

15、准。公共性是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本质特征,尤其是教育、科 5学、文化、卫生等四大行业,直接体现着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公共物品、公共需求、公共服务和公共监督。公共性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资源和产品分配的公正性,收益或损失的社会性,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和非竞争性,所有权和财产权的不可转让性,组织行为的公开性和限制性,资助和消费的强制性。政府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衡量事业单位公共性程度的基本标志。因此,界定事业单位职能范围时,就应以社会共同需要作为界定的标准和依据。凡是具有公共性特征的事务,就属于社会公共事务,就应由国家来办;凡是不具有这种特征的事务,就不是社会公共事务,就不属于国家事业单位职能的范围。同时,即便是那些政府直接组织的行政支持类事业也需要进行体制创新,增强竞争活力和加强约束机制建设。坚持政事职责分开,政事编制分开,政事财务管理分开,政事机构分开,从而更好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界定我国事业单位职能,明确政府的职责。 2、根据事业单位职能范围和特点,逐步实施分类改革 根据改革后事业单位的性质定位,清理、甄别现有事业单位,从总体上收缩规模、调整结构,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键性一步。改革不是漠视不同事业单位的既有特点大搞“一刀切”,而是在政事分开的原则下,合理划分政府职责和事业单位职能后,就需要根据事业单位职能范围和特点,决定归属,进行分类改革,大力调整事业单位结构。 基于此,我国现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