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鉴赏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677573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鉴赏(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鉴赏现代文阅读题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粤秀峰,即越秀山,在今_(省、市、区、县 )区北部越秀公园内。山上名胜如越王台、歌舞冈以及镇海楼(五层楼)等,对于染有烟霞痼疾、泉石膏盲的人,都极有吸引力。谭敬昭与诗友黄香石(黄培芳,字香石,与谭敬昭、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 等,登上越秀山顶,在暮色中极目远眺,只觉得襟怀萧爽,遐想联翩。这首七绝,以爽利的语言、明快的调子,抒写出诗人对羊城江山的这一愉悦感受。江上青山,即诗人驻足的粤秀峰; 山外江,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粤秀峰距离从它南边流过

2、的珠江不过数里之遥, 山与江虽非近在咫尺,却都处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之中。 这样一个距离, 恰好构成一个有效的审美跨度。在这个跨度之内,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远帆 ”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 “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 “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 ”的静态(归艭太远,动静不分明),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诗人选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横空老鹤南

3、飞去”。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古时广州多鹤,咏羊城风物者多以鹤入诗。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诗:“紫气双龙直, 青天一鹤横。 ”谭敬昭笔下 “老鹤”信非虚构,而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带得钟声到海幢 ”。海幢,海幢寺,广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对,即今海幢公园。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事实上,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并不能以老鹤为载体。说 “带得 ”,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它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 把想像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造成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起承转合,条理俨然。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