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民风民俗专题(学生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676920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中考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民风民俗专题(学生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中考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民风民俗专题(学生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中考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民风民俗专题(学生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中考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民风民俗专题(学生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中考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民风民俗专题(学生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中考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民风民俗专题(学生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中考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民风民俗专题(学生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中考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民风民俗专题(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中考核心素养民风民俗专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民间认为龙司雨,掌管人间的降雨。 不同的地方舞龙习俗不同,有舞布龙的,有舞龙灯的,有舞草龙的,还有把人连接起来腾舞的。 年节舞龙或舞狮在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 舞龙便成为民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活动。 舞者手执木杆上下飞动,翻转腾跃,犹如真龙现身人间。 A.B. C.D. 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的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

2、“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 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也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 B. C. D.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质朴而圆润的徽剧带着泥土与流水的芬芳,以它独特的民间艺术与民俗风情,唱遍了江南的山水楼台,也唱遍了徽州的街闾巷陌。在悄然流逝的光阴里,不知是谁打翻了砚台的古墨,令锦秀山河jn()润在潮湿的水

3、墨中。沿着河流追s()古徽州苍郁的历史,还有那些铺卷而来的徽州民风,在旷达的人生中获得一种坚实与淡定的快乐。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悄(_)然追s(_)jn(_)润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正确写法是“_”。 (3)“旷达”中“旷”的意思是(_) A心境阔大B空阔C荒废,耽搁 (4)结合语境,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_) A渲染了整个徽州大地B沾染了整个徽州大地 C泼染了整个徽州大地D点染了整个徽州大地 4端午节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影响广泛、非常受人们重视的节日,仅叫法就有二十多种,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等。为更好地了解民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班里组织了“寻

4、访端午习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观点论辩】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也不以为然,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就这一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2)【材料探究】2009年9月,我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讨论该如何保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提示修改下列材料。 【A】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习俗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的原因,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关。在丰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方面,【B】民间机构和媒体应通过举办各类活动,精心制作节目,让大家都来观看

5、传统文化习俗。 还有学者认为,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中融入端午元素,可以产生多种积极影响:可以向大量外国游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国内游客在各地都能感受到端午文化习俗的魅力。而这一工作由政府部门牵头,投入会更有保障,文化精髓不易被误解或歪曲,因而更容易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A】处画线句子句式杂糅,请修改:。 【B】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_”改为“_”。 (3)【续写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弘扬传统文化 下联:_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鲁迅记忆里那蒙着jio()洁月色的

6、社戏,贺敬之心中那永不变味的糜()子、油馍和米酒,刘成章笔下那气势磅礴、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吴伯箫文字里那静穆的,暖rngrng()的灯笼,无一不是民俗风情画卷中色彩浓重的一笔。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并感受民俗的多样和价值。 (1)给文段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全对的一项是(_) A绞mgung容B皎migung融 C绞mikung容D皎mkung融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辨析和修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 A句语序不当,应把“民众创造”和“世代传承”位置互换;句无语病。 B句缺主语,应在句首加“我们的”;句语序不当,应把“多样”和“价值”互换。 C句缺宾语,应在句尾加“民间文化”;句语序不当,

7、应把“理解”和“感受”互换。 D句搭配不当,应把“创造”和“传承位置互换;句无语病。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艾香悠悠溢端午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