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成因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6767674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成因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成因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成因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成因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成因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成因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成因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一)为了真正了解中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笔者对本校八年级全年级932 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如下:1、学校特征::初级中学。2、调查对象特征:八年级全体学生。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4、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本次 调查共发放调查表 932份,回收950 份,随机抽样 800 份,占总数的78.2%。该调查对学习行为在“动力性、刻苦性、自觉性”三个方面的11 个因素进行 了测量,对被试做四级评定。动力性方面因素包括:学习责任心、学习价值 观、抱负水平和学习兴趣四个因素;刻苦性方面包括学习的积极性、持续一贯 努力、坚强毅力意志和充分抓紧学习时间四个因素

2、,自觉性方面包括树立明确 目标、时间计划性和课余自觉学习等因素。经过对800 份有效问卷的学习行为 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就整体而言,中学生能在思想上确认学习和知识的重 要性,却较少能在行动上“一贯努力”、“充分地有计划地利用时间”结果又会因自 己没有充分学习而后悔、自责。调查表明:晚自习时间从未抓紧过的占15.2%, 抓得不太紧的占21%,抓得比较紧的和抓得十分紧的分别占32.3 和 31.5%,后二者 加起来也只占 63.8%,由此可见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特点。5、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从总体上看,中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认真记课堂笔 记、读背结合的记忆方法、区分出知识重点、提

3、取知识难点、归纳知识要点 等。但在课前预习、课后及时整理笔记、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 题,有待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从性别差异看,在课堂笔记方面,女生好于男 生;而在实际运用方面,男生好于女生。总的来说,中学生经过初中小学时期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独立学习的能 力,掌握了一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仍处于不断发展之 中。(二)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1、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既无长期目标,也无近期目标,对自己在 初中期间以及每学年、每学期究竟要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很少考 虑。怀疑自己是否需要学习,或者怀疑学习某些知识是否必要。2、有的中学生头脑十分清醒,对一些

4、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学习成绩不 错,但有时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也认为学习纯粹是浪费精力;学习成绩居于中 游的中学生,总是担心自己的成绩下降,在班里的排名后移,有时不免问自 己:“整天搞得筋疲力尽,值得吗?”;那些学习吃力的同学,感觉到学习实在 是没意思,因为自己永远追不上别人,学习只不过是没办法的事罢了。这种怀 疑的结果直接导致了这些中学生产生“我不一定需要学习”或者“我根本就不需要 学习”的概念。3、无成就感,无抱负和理想,无求知欲和上进心。既对学校制订的各种奖励 措施没有兴趣,也对各种惩罚措施没有压力和紧迫感。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学 习动力缺乏的学生由于对学习总体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所以也

5、不可能努力地摸 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二、对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的分析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着广泛背景甚至是深 层次的背景,以下是一些常见原因:1、社会原因。复杂的社会因素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首先,在学习问 题上,许多人开始算起了经济帐,如果孩子只能读到高中毕业,不能升入大 学,则这种投资是“不值得的”,有的家长认为,如果孩子进大学,需要更多的 资金,孩子大学毕业以后,由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难 度很大,还不如让他早日就业。尤其是农村,目前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其次,有的学生家长在这 样的部门工作,发现孩子如果能早目在自己的部门参加工作

6、,这种想法会有意 无意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第三,在我们的社会,凭关 系、走后门,“人情”第一的社会人际关系使一些人产生了“才能无用”的思想。第 四,当今社会生活令人眼花缭乱,挡不住的诱惑、强烈的刺激无处不在,无时 不有。名目繁多的“吃”,“穿”,“用”,“玩”,所有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撩拨着中 学生的心,相比之下,读书就成了某些人眼中“最无聊、最枯燥”甚至“最烦人”的 事情,读书人就成了最“傻”的人。2、学校原因。首先,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了一大批 学生自己感觉到身心备受折磨,上学是难以忍受的苦差事,其次,一些学校教 师的业务水平亟待提高。照本宣科、机械刻

7、板、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的教师在 一些学校仍然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岗位。所以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会使学生 厌恶一些学科最后导致厌恶学习和学校。第三,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恶劣 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综上可以看出,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既有社会上的客观背 景,更有学生自身和学校、家长的主观原因。认识这些背景,了解中学生学生 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的深层原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 题。三、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一)、树立理想,把握学习目标目标如航灯,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力量。我们 从确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入手,通过主题班会课、故事活动课等途径介绍名人伟

8、人成长事迹,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做出巨大贡献,除了机遇之 外,崇高的追求目标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激发学生以 他们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 在中考前夕,学生忧心忡忡,生怕自己考不上高中,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一 次题为“把握命运、前途光明”的主题班会。班会课上,我引导学生朗读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接着,6 位同学先后上台讲了:司马迁发愤撰史记;闻 鸡起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十个小故事。从这些名人身上同学们深受教育和 启迪,明确了“欲成才需先立志,有志者事

9、竟成”的道理,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 热情。(二)、多种激励手段并用,让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人激励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它能使懦弱变为坚强,使自卑变为自 尊,使消沉变为激昂。所以,我运用各种形式的激励技巧,激起每个学生健康 的、积极的动机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1、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比说服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更容易引起 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进行情感激励的同时,必须施以榜样的激励。在榜样的 确立上,首先要重视学生身边的典型树立,班主任要重点对优秀生加以栽培, 使之成为班级管理的骨干、学习上的排头兵。同时,加强对班干部、优秀学生 进行榜样意识的教育,使之在各项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10、。中考,我校考出 优异的成绩,很多同学感到自豪,啧啧称赞,我及时抓住这个时机,组织学生 写心得体会并择优在班会课演讲,起到良好的激励效应。2、能力激励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其他方面如体育、文艺、劳动等可能很突出。 教师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鼓励他们发展个 性,发挥特长,要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并迁移到学习上,这样 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每学期我组织学生评选“最关心集体的人”、“最遵 守纪律的人”、“最尊敬师长的人”、“最乐于助人的人”等,通过评比,一部分 中、差生榜上有名,他们感到很高兴,找回自信心,激发了上进心。3、语言激励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

11、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更何况成 长中的学生哪有不喜欢班主任对其关心和鼓励呢?所以班主任要不惜运用赞美 之辞,赞美学生的每一个优点与进步,在批评学生时,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 发,进行善意批评,而要在否定中有肯定,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因而,平常在 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总是亲和地拍拍学生的头,表示颔首或鼓励,在批阅 学生作业或试卷时,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总会在上面批上“你真棒”、“你能 行”、“进步快”等鼓励性语言。(三)、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会在失败中奋起,在挫折中成长。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的“磨合期”。对此,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要挺住,不

12、气馁,敢 于承认和正视挫折的存在,要有和挫折抗争的精神,学会在失败中奋起,在挫 折中成长。去年我班有个学生李建明,由于家庭贫苦他上完初一就想放弃学 业,这时我向他伸出鼓励及援助之手,帮助他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失败原因, 重新制定新的奋斗目标,组织学生给他多次捐款,终于上完初中考入高中。(四)、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学生少年气盛,总存在“不愿意输”、“希望取胜”的好胜心。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应因势利导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来满足他 们好胜心的心理需求。为此,我把班级的学生分为分为四组,分别称为“大秦 国”、“大清国”、“大唐国”、“大明国”等四个组别,在平时上课过程中,经常开 展多姿多彩的竞赛活动,四组别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比赛,在竞争中寻找差 距,在竞争中激发斗志,在竞争中超越自己,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氛围起 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