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问题检讨和教材中轻声标注的原则重点讲义资料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675850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轻声问题检讨和教材中轻声标注的原则重点讲义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轻声问题检讨和教材中轻声标注的原则重点讲义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轻声问题检讨和教材中轻声标注的原则重点讲义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轻声问题检讨和教材中轻声标注的原则重点讲义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轻声问题检讨和教材中轻声标注的原则重点讲义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轻声问题检讨和教材中轻声标注的原则重点讲义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轻声问题检讨和教材中轻声标注的原则重点讲义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轻声问题检讨和教材中轻声标注的原则发布时间:2013-1-16 发布者:谢仁友 来源: 提要:本文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北京版等主要小学语文教材以及十几 种对外汉语教材为材料,归类、统计、分析了它们在标注轻声中的大量分歧,指出:一些教 材大量标注轻声的依据是传统语音论著对轻声规律的论述,而论著论轻声规律的依据则是传 统上对轻声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文中对轻声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深入检讨,指出:后字轻、 短并稳固地失去原有调值,形成轻声特有的声调,这是轻声区别于一般轻读(即轻音)的最 重要的特征。传统语音学论著没有抓住轻声“稳固性”这一点,导致所提轻声规律失之过宽, 从而导致一些教材轻

2、声标注失妥,不利于学习和掌握。文章提出了教材中轻声标注的三大原 则,即:要区别轻声和各类轻音,轻音标注原字调;标注轻声要以词为基本单位“;可轻声” 一律标注原字调。本文的研究,对教材中科学、准确地标注轻声,消除各种分歧,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教材 轻声 轻音 标音原则O引言按照通常的定义,所谓轻声,就是指在词语中念得又轻又短的音节。轻声的研究,自 1922 年赵元任国语罗马字研究发表就开始了。赵元任(1959)语言问题、(1968)中国 话的文法和罗常培、王均(1957)普通语音学纲要中的论轻声部分,林焘(1962)现 代汉语轻音和句法结构的关系、(1983)探讨北京话轻音性质的

3、初步实验,林茂灿、颜景 助(1990)普通话轻声和轻重音,曹剑芬(1995)连读变调与轻重对立,等等,都是 轻声研究的经典文献。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语音现象,各种现代汉语教材更是无不论及。 这些论著对轻声的性质、声学特征、轻声与语法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 讨,大大推进了轻声的研究。然而,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语音学家劲松(2002)在其现代汉 语轻声动态研究序中所说的:普通话的轻声现象可以说是难题中的难题,无论在性质、 功能和规范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意见不一,不利于普通话的教学、推广和研究。” “教学中不知对学生怎么讲,研究中不知对读者怎么说。看看别

4、人写的有关著作和文章,又 是众口不一。”所以感到十分困惑。2006 年,著名语言学家、现代汉语语音学权威林焘先生 去世,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的语音学家曹剑芬作加强汉语轻音的研究 1一文缅怀,文中 也提出了一连串问题:“轻音跟非重音是什么关系?非重音轻到什么程度才算轻音?这种程 度上的差异究竟怎样衡量?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把握?它们在语流中的分布又有什么规律? 这些问题,至今尚无十分明确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甚至在轻声的命名上人们还存在分歧,有的用“轻声”(如罗常培、王均 1957),有的用“轻 音”(如林焘 1957、 1962、 1983),有的则“轻声”“轻音”都用(如赵元任196

5、8)。2至于 具体哪些词读轻声分歧更大。如名词后的方位词“上”“下”,高校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念轻 声,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认为都念可轻可不轻的“可轻声”,新华字典认为都念 原字调,现代汉语词典则认为“上”念轻声而“下”不念轻声。 哪些词读轻声,语音学专家、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和权威辞书都矛盾不一,那么,各小学语文 教材、对外汉语教材课文注音中轻声标注出现较大分歧,也就自然而然了。我们考察了人教 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北京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同时也考察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标准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博雅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汉语教程等十几 种对外汉语教材3,发现它们在轻声标注上分歧相当大。

6、最典型的,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注音中,“一个母亲”中的量词“个”,“黑板上”“树枝上” “大树下”“瓶子里”中的方位词“上”“下”“里”,“写上”“收下”“掉下来”“走过去”“唱 起来”中的趋向补语“上”“下”“下来”“过去”“起来”,“背一背”“好不好”“写不好”中 的“一”“不”,现代汉语词典标注为“可轻声”的“看见”“知道”等,都标注为轻声, 轻声数量很多;而人教版小学语文中这些都没有标注为轻声,轻声数量较少。据我们统计, 文字内容基本相同的课文乌鸦喝水,苏教版中轻声字有21(共96个字,其中20 个轻 声字),而人教版中轻声字只有11.34(共 97个字,其中11 个轻声字),二者相差

7、将近一 倍。对外汉语教材中标注的轻声更多。除上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说的各类外,像“试一试” 的“一试”4,“冲洗一下”中的“一下”5,“我是英国人”中的“是”,“高高兴兴地回 家去”中的“去”6,都有标为轻声的。那么,为什么轻声标注分歧这么大?它们标注轻声的依据是什么?在教材中,我们应该采取 怎样的轻声标注原则?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先简述一些教材标注轻声的文献依据语音论著对轻声规律的论述,并进一步简述论 著提出轻声规律的依据传统上对轻声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然后对轻声的性质和特点进 行深入检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教材中轻声标注的若干原则。一 文献论轻声规律 如前所述,苏教版小学语

8、文课文注音中,轻声数量比较多。其标注轻声的依据,主要是赵元 任、林焘等许多语音学专家的论述,国内各重要的现代汉语教材中关于轻声规律的论述。 所谓轻声规律,就是指什么时候要读轻声。其实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确实有规律、有规则的 轻声成分,一是没有规律的轻声成分。没有规律的轻声成分,按照赵元任(1929、1968)的 说法,“纯粹是词典里要收集的材料,只有一个一个的记录在词典里”,学习时只有求助于这 种标注了轻声的词典了;而有规律的轻声成分,是许多有关现代汉语语音的著作、论文讲轻 声时必列举的内容。汇集各家观点,现代汉语中,读轻声的成分主要有以下方面:1. 助词“吗、呢、了、的”等。(赵元任 1929

9、、1934、1968,罗常培、王均1957)2. 后缀“子、头、们”等。(赵元任 1929、1934、1968,罗常培、王均1957)3. 重叠式亲属称谓的第二音节,如“妈妈”“姐姐”“姑姑”。(张志公1982,鲁允中 2001, 张斌 2002)4. 重叠式动词,如“看看”“捉捉”等的后一个重叠动词。(赵元任 1934、1968,王理嘉 1993)5. 方位词“上、下、里”。(赵元任 1929、1934,罗常培 1957,林焘、王理嘉1992)6. 趋向动词作补语,如“写上”“回来”“唱起来”“走出去”等中的“上”“来”“起来” “出去”。(赵元任 1929、1934,罗常培、王均1957,

10、林焘、王理嘉 1992)7. “试一试”“看一看”之类中的“一”。(罗常培、王均 1957)8. “要不要”“算数不算数”之类中的“不”。(赵元任 1929、1934,罗常培、王均1957)9. “写不好”“禁不住”之类中的“不”。(董少文 1959,史定国 1992)10. 用在动词后面的介词,如“挂在”“说到”等中的“在”“到”。(金有景 2007)11. 名词、动词后的量词,如“一个”“三只”中的“个”“只”(罗常培、王均2002),“抽支 烟”“喝杯茶”中的“支”“杯”(金有景 2007)。12. “来”“把”附加在十、百、千、万等数词或数量词后,表示约数,读轻声。如“十来斤” “个把

11、月”中的“来”“把”。(鲁允中 2001)13. 人称代词作宾语,如“叫他来”中的“他”。(赵元任 1929、1934、1968,罗常培、王均 1957)14. 多位数词中的数位词,如“三百五十二”中的“百”“十”(罗常培、王均2002)。15.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第二音节,如“匆匆忙忙”“高高兴兴”等中的第二个音节。16. 三四音节的词中的中字,如“花生糖”“瞎说八道”中的“生”“说”(罗常培 1957),“朱 剑英”“秦皇岛”“意大利”中的“剑”“皇”“大”(金有景 2007)。上述规律中的1、2、3 点各家均无意见,其他各点各家或多或少都有不承认其读轻声的。 对同一条规律内部哪些成分读

12、轻声,人们也存在不同的意见。如:“要不要”“算数不算数” “看一看”之类中的“不”“一”和重叠动词,赵元任(1934)认为都读轻声;董少文(1959), 史定国(1992),罗常培、王均(1957)则认为只有“不”“一”读轻声。双音节动词重叠, 如“活动活动”“表演表演”,黄伯荣、廖序东(1990)认为其二、四音节读轻声,朱德熙(1982) 认为三、四音节读轻声。量词读轻声,赵元任(1968)、黄伯荣、廖序东(1992)、王理嘉(1993) 只认为“个”读轻声,张静(1988),罗常培、王均(2002),金有景(2007)认为名词、动 词后的其他量词也读轻声。这 16 条规律中,苏教版小学语文

13、采用得最多,采用了前9 条;北京版次之,采用了前 6 条; 人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小学语文采用得最少,只采用了前4 条,其他均标注本字调。所 以,各版小学语文课文中轻声标注的比率相差就很大。那么,为什么语音专家们会提出这么多的轻声规律呢?这源于传统上对轻声性质和特点的认 识。二 文献论轻声性质和特点 关于轻声的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轻声是一种弱读(轻读),一是认为轻声是一 种特殊的连读变调。(一)轻声是一种弱读(轻读) 其经典的定义就是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王理嘉,1993)中所说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里 的音节念得轻而短,失去了原有的声调,叫做轻音(或轻声)”。这是一种在20 世纪20

14、 年代国语运动初期就明确提出来的观点。后觉1926年在国语声调 研究中指出:“轻音是四声(平赏去入)以外的一种特殊的腔调,其实就是最弱的弱音, 其长短是和短音如入声相类似,而没有那么强。”赵元任以其语言学和音乐学的天 才在其一系列论著中对轻声作了精辟的论述。例如 1929 年在其北平语调的研究中说: “单字音在词里头或在语句里头改变声调的最要紧的例就是轻音字。所以讲轻音字而不讲重 音的缘故是因为字念重的时候不过把声调的范围加大(例如去声从72加到il)跟时间拉长, 并不改它的性质,而轻音字可就完全失去它的固有的阴阳赏去的声调,它的音高的性质就完 全跟着它的环境而定了。”“轻音字有中、高、低三种

15、读法,它的规则如下:(1)阴+轻=高+ 中,好像阴+去,( 2)阳+轻=升+中,好像阳+去,( 3)赏+轻=低+高,好像赏+阴,(4)去+轻=降+低,好像去+(低)。” 几十年后关于轻声性质的听辨和声学实验,印证了赵先生论断是多么的精准。例如:在音长 上,扎多延柯(1958),林茂灿、颜景助(1980),林焘(1983),曹剑芬(1986),通过实 验证明,“重轻”式双音节词中的后一个轻声音节比前一个重读音节都要短一些,比例大约 是 2:1。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后轻声音节的调值上,林茂灿、颜景助(1980)定为41、 51、33/44、21;曹剑芬( 1986)定为阴平、阳平、去声后中降调

16、,上声后为中平调(宋欣 桥(1990)据此分别构拟为 31 和 447),结论与赵元任(1929)基本一致。总之,“弱读说”认为轻声就是一种弱读,在听感上表现为“轻”。从语音上看,“音长短” 是“轻”的根本原因音长短了,其原有调型往往难以保持,形成轻声特有的调值;音色 上,辅音容易浊化(如“糊涂、动弹、馄饨”的第二音节的声母往往由送气的清音:变为不 送气的浊音d),元音往往央化甚至脱落。(二)轻声是一种特殊的连读变调其经典的定义就是罗常培、王均(1957)普通语音学纲要中所说的:“语词里的音节或句 子里的词失去了原有的声调,念成另一个较轻的调子,叫做轻声。轻声也是变调的一种,不 过是一种特殊的变调,它不仅受环境的影响,还跟音高有密切的联系,并且跟长短强弱和音 色也都有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