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6728036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二、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的最后一课。本单元的跨度长达700余年,前面的三课的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些都是为本课的内容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供了背景。本课的内容共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共四个部分,其中中外文化交流需要着重的注意一下。因此,本课

2、就是需梳理这四个方面在新时期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新情况以及文学艺术、科技、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作品及事件。三、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科技、佛教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们通过浏览网站对这些内容也有所熟悉。本课的涉及范围很广、时间跨度很广,学生们对于整体的把握与梳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们对于结合跨度很大时间段的背景来理解当时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困难,要带领他们来更好的梳理这一大段时间内的的文化成就。另外,高一学生对于史料的掌握程度不是很高,所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引导他们读图、读史料并进行分析。四、 教学目标1、 通过对于三国至隋唐文化的梳

3、理,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一大事件段内都有哪些文化成就,明确不同时期里的文化成就。并且能很好的理解这些文化成就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明白当时文化特点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分不开。2、 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的图片,更为直观的感受当时的艺术特征,感受当时文化的魅力。通过分析阅读史料,对史料进行概括总结锻炼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对本课的相关内容的历史解释。3、 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自我更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树立文化自信。五、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的代表成就依据:本课内容主要是从儒学

4、、道教和佛教以及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四个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代表性文化成就,要了解这一大段时间内的文化,最基本以及最重要的便是要把代表性的成就与事件掌握,如此方可更好的对这一大段时间内的文化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2、 教学难点:各阶段文化产生的社会状况尤其是佛教的兴起以及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依据:在三国至隋唐年间文化界最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佛教的兴起以及儒学的式微,除此之外还有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其实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显著的特征与本科最后一个子目中外文化交流都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兴盛也与隋唐文化的繁荣以及唐朝中期韩愈提倡儒学复兴都有很大的关系。 六、 教学方

5、法 1、 采用讲述法。本节课需要带领学生了解梳理文化成就,所以必须要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描述以及叙述。2、 采用谈话法、讨论法,本节课将会设置一些问题以及分析材料的环节,这些需要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探究讨论。七、 教学过程(一) 教学主题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二) 导入环节 教师:同学们,提到中国古代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你们首先会想到哪个时代啊? 学生:(预设回答)大唐盛世 教师:哎,很不错啊,我们在之前是不是已经学过了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治上所产生的一些新情况,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一大段时期内的文化是怎样的。 导入视频: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有关三国至隋唐文化的视频。 教师:请同学们,先观看视频,在仔细看

6、课本中所讲的内容,之后在填写老师所展示的表格。 魏晋南北朝隋唐儒、佛、道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对本课内容有个大致的把握,熟悉课本知识,便于后续的学习。(三) 正式进入新课 教师:好,同学们都已经填好了表格,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请几位同学发言分享) 教师:好,同学们整理的很不错。我们先来看一看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期间儒学、道教以及佛家的发展情况。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来看一看,这两幅图片展示了什么呀? 学生:(预设回答)董仲舒、白马寺 教师:对了,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是不是已经讲过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东汉时期汉明帝请高僧,修建白马寺。儒学是

7、汉朝的正统学说,那时的佛教只是刚刚来到了中原,但是到了三国至隋唐期间时期却出现了新情况,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材料。 展示材料: “不到三世纪,汉帝国崩溃了,接着是四百年的混乱时期.这个混乱时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个是争雄斗霸的三国时代;一个是晋代,中国虽然重新统一,但国势微弱;一个是分裂的南北朝时代,中国北部处于异性王朝的统治之下。儒家社会的保守品德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一种指导如何逃避原罪、痛苦的世界新的宗教就有机可乘。”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这一段材料中得到了什么呢 学生:(预设回答)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不断,百姓生活不易,很多人选择信仰佛教来逃避世间的痛苦。

8、教师:嗯,这位同学解读的很不错,我们透过这则材料可以发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传统的儒学已很难帮助人们躲避乱世,而佛教给人们提供了躲避恐惧的精神世界,所以自东汉时期进入中原的佛教在此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我们看课本第43页的历史纵横,还介绍了魏晋玄学,这一时期的人们都把现实的苦闷寄托于了这些带有虚无缥缈色彩的学说之中。 教师:我们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的佛教多是出于人们消极避世的原因,那当时就没有人反思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找。 学生:(预设回答)有反思,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镇抨击佛教,北魏、北周及唐朝的统治者都采取过行动。 教师:很好,面对人们信佛的状况,有人出来反对。

9、但是这些就如课本中所述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而且呢到唐朝时期,还形成了不同的宗派,更便于修行,所以一直十分流行。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材料 展示材料: 最早有东晋佛教学者宗炳着明佛论,提出了“孔老释迦,虽三训殊途,而习善共辙”的观点,力倡三教同归之旨,认为三者都是教人为善的,都有利于社会教化。李霞着道家与中国哲学(明清卷)第394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 教师:同学们,看这两则材料你们得到了什么? 学生:(预设回答)“三教合一”趋势 教师:对,很不错,课前预习的很好,当时,随着佛教的兴盛以及儒学家们为了儒学不断的提倡“三教合归儒”,儒家、佛教、道教三者出现了融合的趋

10、势。对了,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那佛教的兴盛除了与当时的政治社会情况以及自身的本土化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呢? 播放视频:播放千年菩提路中所截取的片段 教师:同学们,观看视频,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预设回答)与海外高僧间的交流也很重要 教师:很好,没错,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幅图片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是不是已经学过丝绸之路了,沿着这条路,众多的高僧前往中原译经,也有众多的中土僧人前往印度求取真经,就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玄奘法师也是沿着道路前往天竺取经。除了这些僧人,我们课本中还可以看到隋唐时期有许多的日本留学僧前往中国来求取佛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大段时期内,中外交流交流的频繁

11、,也带动了佛教的繁盛。那我们接下来再来看一幅图片。展示图片: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幅图片,这幅图片,便是在课本上的唐朝对外交往路线图,可以说,当时唐朝的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和众多国家间都有来往。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诗歌。展示材料: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作者】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教师:同学们,这首写了什么呢?学生:(预设回答)这位唐朝的官员要返回他的故乡日本教师:很好,没错。我们看这首诗的主人公是阿倍仲麻吕,他是日本到唐朝的一位留学生却在唐朝考中进士,我们看课本,当时的唐朝

12、都城长安吸引了大批入唐交流的各国使者,并允许留学生在唐做官,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文化影响了像新罗、日本等东亚国家是不是呀?教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三国至隋唐的佛教与对外交流的情况,那我们现在来看看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以及科技。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课本第44页的龙门石窟的佛像以及敦煌壁画,这些的艺术品的题材都是什么呢?学生:(预设回答)与佛教有关教师:很好,这一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雕塑、绘画、书法的内容都与佛教有很大的关系。那我现在想让同学们做一个佛教与对外交流、文学艺术的交流的导图。教师:(过一段时间)教师:刚才同学们都画的很不错啊,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展示导图:教师:同学们,那我们在理顺了佛教、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之间的关系后,在来看课本梳理梳理科技方面的内容。教师:好,同学们,我们在来看看一上课的时候所展示的表格,共同温习一遍本节课的内容。(四) 课堂小结以及作业布置教师:同学们,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这一大段时间内的文化发展可以说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并且从三国到唐朝的文化是一步步继承发展的,并且在唐朝达到顶峰,造就了繁荣的大唐盛世,我们在看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同当时的社会各方面情况来看。 好,同学们,我们在来看看课后的两道材料分析题,同学们,回去做一下。 好,本课到此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