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6726726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册物理期中复习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七章力一、力、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达。力的感性结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概1N。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变化物体的形状,力可以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阐明: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否变化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与否变化(速度大小的变化)和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否变化, 两者可以同步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如果物体的形 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达,在同一种图中,力

2、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物体间必须有互相作用(可以不接触)。、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两物体互相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步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步也是施力物体。二、弹力、弹力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本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本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互相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构造: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作用:测量力的大小原理:在弹性限度内

3、,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认清 量程和 分度值 ;右图量程为N ,分度值为 0.2N (2)要检查指针与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与否回到零刻度;(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避免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阐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适宜直接观测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她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测,用容易观测的量显示不适宜观测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措施称做“转换法”。运用这

4、种措施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三、重力、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kg ,它表达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在规定不很精确的状况下,可取g=10N/k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与否竖直和桌面与否水平。、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不规则物体用悬挂法拟定重心。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第八章

5、力和运动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阐明:【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的物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测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阐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注意事项】三个小车需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因素是保证小车达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似。这运用了控制变量法。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

6、基本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查,因此已成为人们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边不受力是不也许的,因此不也许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本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本来运动的物体,不管本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因此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因素。2、惯性:定义:物体保持本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阐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状况下均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与否受力、受力大小、与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运用

7、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汽车限速、汽车严禁超载。(3)解释惯性现象的基本环节:确认研究对象本来处在什么状态;其中的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何种力,运动状态发生何种变化;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本来的运动状态; 发生了何种现象(或导致了何种成果)二、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8、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实验设计】在一种光滑的桌面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两端分别用细线拴住,通过定滑轮与等质量的砝码连接,观测小车的运动状况。把小车转一种角度,过一会儿,松开手,观测小车的运动状态。【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注意事项】实验要在光滑的桌面上进行,目的是使实验更加精确、可靠(排除摩擦带来的影响)。定滑轮的作用:变化力的方向。4、平衡力与互相作用力比较:相似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种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互相作用力作

9、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似性质的力。5、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阐明受平衡力运动状态不变静止匀速运动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因素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变化运动快慢变化运动方向变化力是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指速度大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6、判断二力是不是平衡力的两种措施:(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若二力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就是一对平衡力。(2)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若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一对平衡力。7、根据物体的受力状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

10、动。(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变化,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8、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状况:(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正好相反)()当物体处在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三、滑动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分类:摩擦力静摩擦动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4、在相似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限度相似)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11、。5、滑动摩擦力: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测量措施: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结论:接触面粗糙限度相似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似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限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7、应用:增大摩擦力的措施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减小摩擦的措施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第九章

12、 压强一、压强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一般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她力,则F =G 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如右图,甲、乙阐明:受力面积相似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阐明:压力相似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3、压强: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公式:=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13、。(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二、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均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均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长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gh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度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a)。压 强公式p = gh合用范畴通用公式:一般固体一般液体一般思路水平面:F = G p=先 p = gh再 PS特殊思路圆柱

14、形物体p = g h规则容器装液体:F = p=、连通器: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出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某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60mm。(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由于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结论:大气压p0=mH=76cm=1.011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阐明:、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成果偏小。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原则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原则大气压。1原则大气压=76mmHg76cmHg=10110P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