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6707684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166 大小: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规划的基本背景第一节 区域宏观环境一、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变化1加入WTO意味着机遇、挑战,同时意味着世界一些主流发展理念、规划思想的导入融入世界,更要求城市结构符合世界性的发展潮流,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维护、山水园林风貌等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2温岭市经济、人口等要素流动性大,开放功能强加入WTO后,其开放度不断扩大,使得温岭市域对外联系的通道与接口对城市的影响加大,尤其是与具有国际性、区际性口岸性质的港口城市联系日益重要。上海、宁波、温州、台州等港口是吸引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外在影响因素。二、浙江省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全省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主导的城市化区域正在形成。尤其是沪杭甬都

2、市连绵区、温台都市连绵区在全省经济地位不断上升。温岭位于甬、温两大中心城市之间,是沿海开放地带的前岸,是其中发展基础与发展潜力有较大优势的城市。三、台州市域的发展战略1建设大城市、大港口、大交通、大工业是台州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战略选择。甬台温高速通道与台州沿海大通道将台州南北资源与经济整合成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发展整体。2温岭市地处台州市南部城镇与经济密集地区,市域支柱产业与台州市大工业发展战略相一致,是台州市大工业战略的重要实施区域。3随着台州中心城市与港口的发展,温岭市应作为最邻近中心城区与港口的城市,充分融入台州都市区地域,承担区域产业基地与设施基地功能。四、相邻区县的崛起1台州市区的

3、发展,尤其是紧邻的路桥区作为台州新市区后,功能、地位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2玉环县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同时大麦屿港作为台州港的重要组成,并可能承担温州港的部分功能,作为近邻的温岭市,压力与竞争不可忽视。第二节 温岭市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内部结构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温岭经济经历的是一段快速增长时期,经济总量迅速扩大。至2000年,全市GDP达179.9亿元(当年价),人均15841元,二十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23.8%和22.8%。根据有关研究,连续10年以上、增长率在10%以上的城市或区域,在经过该时段的发展后,将进入一个结构变异时期,经济的

4、量变产生了社会、空间的质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产业内部构成变化看,二十多年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具有阶段结构性变化的年份是1993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中(31.4:50.0:18.6),第二产业开始超过第一产业,该年人均GDP3500元,首次出现工业经济比重超过农业,进入工业化社会发展时期,IIIIII(I、II、III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下同);1994年第三产业经济亦超过农业(28.4:42.3:29.3,该年人均GDP6200元),IIIIII。目前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仍表现为以工业经济发展为重点,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更为巩固、第二产业为

5、主导、第三产业加快的格局。产业结构向工业化中、后期演变将使得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这一过程有可能比前几次变化所经历的时段更长,工业经济在近、中期仍是温岭产业结构的重点。从工业内部构成看,温岭市工业支柱行业的变化与工业化阶段相应,从食品、服装及轻型工业向汽摩及零部件、水泵、空分机等机械电器工业转移,行业资本密集程度加大,也更依赖于资金、信息、技术的发达程度,这一切为在资金、信息、人才集聚中心的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的同时,也对工业集聚空间、龙头企业的培育、城市的开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提出新要求。支柱行业的变化也影响着温岭市域内的产业梯度转移,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可以在更广泛的小城

6、镇展开。2000年全部工业产值中(1990提不变价),500万以下及非国有工业产值占66.6%,显示了温岭市工业化过程中的行业与企业集中程度仍嫌不足。温岭市经济主要指标增长过程年份1980198519901995200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55.513.297.1179.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2595471233879115841三次产业结构-44.7:36.2:19.124.7:45.5:29.814.3:52.6:33.1温岭市经济增长速度变化情况年份19801985198519901990199519952000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17.119.149.013.1人均国

7、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6.117.648.112.5温岭市工业支柱行业变化年份工业行业产值比重前六位排序1990199520001食品及饮料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机械工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3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皮革、毛皮及羽绒制品业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品业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6缝纫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金属制品业注:1995年占全部工业产值(现行价新规定计算)的7.0%,2000年占16.6%。食品及饮料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2%。其中1995年水产品加工业占食品饮料行业产值的6

8、6.9%,2000年占80.6%。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就业结构的非农化,2000年温岭市达73%,随着工业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与城市化发展,就业重心将可能更大程度上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的就业结构使得城市发展更加重要。根据有关资料与统计,2000年温岭市城市化达40%左右,按一般经验,已进入城市化的第二阶段快速城市化时期。快速城市化时期又可分为二个次阶段,即3050%与5070%。对于前一时期,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集聚,人口、要素迅速向城市集聚,有可能产生城市吸纳力小于集聚量的状况;后一时期是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发展时期,既消化前一段时间的要素集聚,又提升城市的生产服务功能,促使城市中心区迅速形成

9、。2001年,温岭市顺利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表现为:一是中心城市市区的行政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建立起城市的街道管辖体制;二是扩大了中心镇的地域范围;三是撤并了一批仍处于乡集镇状态的农村中心地型城镇,以培育小城镇功能,为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在区域划分上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必须看到,市区、泽国、大溪等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城市分区仍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原有小城镇发展,这些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与产业基地具有相对的完善性,并保持着一定的发展潜力,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行政区划的原有基础。从城市空间布局看,随着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可达性提高使得原先已经高密度分布的人口与城镇向城市化的空间高级形式“城市带”演变。据统计

10、,温岭市人口密度达1230人/km2(“五普”人口),城镇空间之间距离大多不超过5km。尤其在市区泽国大溪“大三角”区内,城市之间已首尾相邻,石大线、104线、76省道复线将各城镇之间通勤距离车行时间仅在20分钟以内,“大三角城市区域”初具雏形。“大三角”城市区域内,由温岭新市区与泽国新城区沿泽坎线、石大线分布的“太泽城市带”中,市区、泽国、横峰、牧屿等城市已形成较为紧密的结构关系,城市发展应从都市区与城市带出发进行整合与协调。随着城市区域的形成,温岭市同时也面临欠发达地区功能的培育,沿海小城镇总体而言处于温岭的欠发达地区,城镇之间联系少、城镇功能弱,除渔港功能、水产品加工具有明显的区际特色外

11、,其他功能相对较弱,缺乏特色,面临着加快发展,重塑功能的内在发展要求。温岭东部城镇发展最具弹性与变数的是海洋资源优势,随着21世纪海洋经济浪潮的到来,生物基因技术、海洋新型材料技术等有可能为东部城镇的发展创造机遇。东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滩涂资源,将成为温岭城市化发展中重要的农业基地。随着效益农业(渔业)发展,城镇的近郊农副产品基地功能将有所提高。第三节 城市发展机遇与前景一、经济高速增长为城市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至2000年底,人均15841元,财政收入达13.48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101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09元。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人均指标分别是1990年13.6和12.8倍。

12、温岭市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其中的工业是城市二产发展的主导产业。温岭市的工业化向中、后期推进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及支柱产业与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化工、环保产品等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尤其是温岭市工业集聚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及市民的生活方式会产生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根据温岭市“十五”计划,预计至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6万元,约3100美元。按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3000美元的地区将在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消费价值观等多方面产生质的变化,如生活方式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消费从以彩电、

13、空调等为主向以汽车、住房等为主转变等,这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机遇。二、产业空间重组对城市空间结构提出新要求温岭经济结构、产业空间面临重大转型和大调整。从工业化与城市化阶段看,工业集聚、功能创新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温岭的产业基地多依托市区及各级城镇,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得产业基地在空间上越来越密切,交通可达性提高与行政区划调整使产业基地的空间重组成为现实。就一般而言,城市产业空间重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工业区建设,是城市迅速拉大规模与框架的关键;二是城市中心区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的重要组成;三是科教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开发;四是物流园区建设,既为工业发展服

14、务,更提高城市的要素集散能力,完善流通体系。作为工业占主导的城市,其产业空间重组应突出支柱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并将之作为城市空间扩展的“增长极”,在城市新区中培育几个启动型项目,如大型企业集团、重大公共设施、重大交通设施等。三、区域交通大格局的建设,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外部条件上海、宁波、温州、台州港、大麦屿港的开发,沿海地区将进入一个拓展全球市场、占领国内市场时期,港口陆域集疏运通道大大改善,这是温岭经济面向全球的重要窗口。全省4小时交通圈的形成为温岭开放型经济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温岭城市与4小时交通圈的结点联系方向引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温岭与区外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交往更加紧

15、密。台州1小时交通圈进一步延展温岭的经济腹地,作为一直遥居台州经济发展前茅的温岭市可以更大范围利用市域资源优势,吸引要素的集聚。温岭半小时交通圈,温岭市域公路网络的完善提高了市域各城镇的可达性,尤以“大三角”城市区域成为城市通勤地域,“半小时交通圈”与更短时间的市区泽国、大溪交通使得温岭城市的区域结构与组团城市结构成为可能。第四节 发展中的问题一、市域发展不平衡突出地表现在市域东、西部城镇,无论是经济还是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东部城镇缺乏发展轴线的引导,与城市经济的主通道缺乏联系,尤其是东部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不畅顺。二、城市综合功能相对不足温岭城市尚未形成现代化的综合中心功能,主要表现在城市中心区不明显、建设水平不高、集聚能力较低等方面,与其腹地的经济实力不相适应,难以起到中心带动作用。城市规模过小,现状温岭城市人口仅占全市人口的10.6%,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城市的综合效应。从目前的一般经验看,中心城市人口宜达到全市人口的30%以上,才会产生较强的区域中心功能。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