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1人口增长模式2示范教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6696886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1人口增长模式2示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编【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1人口增长模式2示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编【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1人口增长模式2示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编【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1人口增长模式2示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编【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1人口增长模式2示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1人口增长模式2示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湘教版】地理必修二:1.1人口增长模式2示范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编地理教学资料 2019.4第2课时导入新课师 (复习提问)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是什么?2为什么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公式是什么?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 1“J”形曲线。2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轻,劳动力培训费用低廉,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小,所以出生率较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等也是影响因素。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承转)回顾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

2、推进新课师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通过对近代世界人口问题的研究,人口学家总结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讨论)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讨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社会发展阶段、原因及地区分布等。第一组:“高高低”模式第二组:“高低高”模式第三组:“低低低”模式学生讨论后,教师对各组代表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回答,若有答错的地方,可再进行讨论或及时给予纠正,最后教师作总结概括。师 展示人口增长模式对比表。生 阅读教材,对照表格各栏目要求讨论填

3、表。课件展示:表格(表格内容按教学次序,逐个显示)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原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均寿命短有所延长继续延长进一步延长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18世纪末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至现在新技术革命时期,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原因原始社会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

4、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课件展示:“人口增长模式图”师 图中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各属于哪种模式?生 第一阶段属于“高高低”模式,第二阶段属于“高低高”模式,第三阶段属于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渡模式,第四阶段属于“低低低”模式。师 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都是低速增长阶段。那么“高高

5、低”模式和“低低低”模式又有何不同?生 “高高低”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是与生产力的低水平相适应的;而“低低低”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此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高。课件展示:教材P7图13“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图”问题探究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属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表现出哪两大特点?2多数非洲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主要特点是什么?生 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低低低”模式。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三低”特征,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下降的趋势,不少国家甚至出现人

6、口零增长或负增长。2多数非洲国家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高低高”模式。师 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来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基本步入现代化的人口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虽然已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低高”模式。由于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此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也属于“高低高”模式,处在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阶段。师 阅读P8“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这段文字,思考:(1)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有哪些?(2)我国是哪种人口增长模式?生 (1)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社

7、会经济因素。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二是制度因素。国家的人口制度、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出生率下降。三是计划生育因素。少生、优生、优育政策逐渐深入人心。(2)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过渡。(承转)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所处的阶段和类型,会影响这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师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可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直观显示。课件展示:“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问题:说出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学生回答。师 (总结)“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

8、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承转)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反过来,人口增长模式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师 (提出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

9、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

10、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课堂小结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是按照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划分的,它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是形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原因。第1课时第2课时活动与探究一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前苏联时期,生育多个孩子的母亲被授予“英雄的母亲”称号。目前,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也采取了一些鼓励生育的政策。而在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问题:(1)前苏联为什么要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2)一些发达国家为什么要

11、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查阅、搜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政策,分析产生的原因。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召开班级演讲、辩论会。活动与探究二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未来人口变动及老龄化问题活动与探究的内容:材料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材料二:由人口年龄构成决定的人口变动的三种类型。014岁(%)1549岁(%)50岁以上(%)类型405010增加型26.550.523稳定型205030减少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有何特点?未来人口将如何变动?应如何应对出现的问题?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1)确定范围。可以是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也可以是一幢楼上的居民。(2)确定调查项目。性别、分年

12、龄段的人口数(可按5或10岁为一段)(3)统计出各年龄段的百分比,作出如材料一的结构图。(4)根据材料二,推测未来人口变动情况,分析是否已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写出研究性小论文或调查报告。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达12.95亿 (一)全国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29 533万。其中,祖国大陆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下同)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 583万。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 228万。(二)全国人口增长(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同第四次全国人

13、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 368万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 215万,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 279万,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三)全国家庭户人口(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共有家庭户34 837万,家庭户人口为119 839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四)全国性别构成(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男性为65 355万,占总人口的51.63%;女性为61 228万,占总人口的48.3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五)全国年龄构成(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014岁

14、的人口为28 979万,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 793万,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 811万,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六)全国民族构成(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汉族人口为115 940万,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 643万,占总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 692万,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 523万,增长了16.70%。(七)全国各种受教育程度

15、人口(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 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 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 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 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 422人上升为3 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 039人上升为11 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 44人上升为33 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 057人下降为35 701人。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 507万。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