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数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6695713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下数学第一课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下数学第一课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下数学第一课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下数学第一课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下数学第一课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下数学第一课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下数学第一课教案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下数学第一课教案设计三下数学第一课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

2、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

4、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5、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

6、得x=36. 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 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作业: 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 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

7、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下数学第一课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

8、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

9、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

10、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

11、=CD,BDA=CDA=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

12、x+2x=180, 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2.阅读课本P 49P51,然后小结.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作业: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

13、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 三下数学第一课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