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与援助研究方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665693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与援助研究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与援助研究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与援助研究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与援助研究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与援助研究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与援助研究方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与援助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依据:现实背景1、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2、从中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是长期以来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困难学生是影响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学习困难学生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实现。3

2、、“学困生”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对学校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他们的表现是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经常不完成作业或以抄作业来应付老师检查,旧的基础知识不牢,新的知识更加听不懂学不会,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兴趣更加不高。如果再加上引导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恶性循环,越读信心越少,长期拖下来,学困生的面积就会增多。 【?4、在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影响下,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原因我校是新办才两年的薄弱学校,优等生源外流现象十分严重,在校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特大。同时生源结构比较复杂,近年来,我校生源有“三多”的情况:外地返乡子女多、单亲家庭子女多

3、、困难户子女多。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启蒙教育,家庭文化背景较差,导致了我校生源素质低、学生学习状况差,也由于教育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同时学生进入中学后,成绩分化也很大,在英语、数学学科上表现尤为突出。初中阶段的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以前有明显提高。而学生这个阶段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时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方式。这一阶段的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得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上的困难也越来越大。若得不到及时帮助引导,这些学生会因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导致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急剧下降,

4、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成为后进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见学生卷面分数不好轻则责怪,重则打骂;有及个别的教师对成绩查得学生按分数排队、排座位、讽刺挖苦等,导致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从而失去信心,就由成绩差变为品行也差。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走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创新性学习方式,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迫切的成为我们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二)理论依据1、从认知准备状态来说,学校中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后面的学习任务是建立在前面的学习任务基础上。如果每项学习任务中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他们

5、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就象滚雪球一样。他们的成绩水平和学习速度的差异会越来越大。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对学困生面临的具体学习障碍进行诊断与辅导,使他们能够亡羊补牢。唯物辩证法的原理2、从情感准备状态来说,布卢姆认为,学生以往的经历和目前的期望,决定了他对学习的情感准备状态,而学生对某些学科感兴趣与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校期间形成的,如果学校能给学生成功学习的经历,学生很可能会对认知或情感目标都抱积极的态度。而通过对学困生错题的诊断与辅导首先可以让学生克服以往学习的误区,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获得成功体验;其次,教师对学困生的辅导和关注也能增强这部分学生对教师或这门学科的认

6、同,愿意在以后的学习任务中付出更大的精力。3、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本课题研究的教学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困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学生没有主动性,没有积极性,教师的“教育援助”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这一内在的根据而不起作用。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辅以教师的指导,又能维持和发展学生的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三)实践价值当前,义务教育面临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7、新课程理念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学习困难学生。特别农村初级中学,学困生的比例存在很大,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事实上绝大部分学困生是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通过科学的引导实现转化的。1、在信息时代非常发达的今天,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文化发展,主要的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需要大面积的培养教育,以培养教育对象为目标的学困生教育援助研究,将对人才培养教育产生积极而良好的影响,不仅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社会责任感,还使学困生在教师的援助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发生转变。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将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一定能量。2

8、、学校教育教学一线中,有些教师对学困生忽视甚至漠视;责任心强的老师除了“补课”以外,似乎别无他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必将唤起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并通过鲜活的成功案例,使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专业水准得到提升,并使之享受职业的成就感。3、随着给学困生以教育援助,他们的学业成绩将得到发展和提高,其心理和人格也将进入良性的轨道中逐步发展形成,一个具有健康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的个体,不仅使他的人生充满希望,也使他的家族充满希望。而每一个学子都是充满希望的人,则一个民族的未来也一定充满希望。这与学困生教育援助研究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应该承担这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4、通过对此

9、课题的研究,使学习困难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援助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促进学习困难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总之,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给他们以针对性的关注关爱和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题极具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二、本课题的目标:确定、了解学困生,通过多种渠道对他们进行教育与援助,使他们在思想和文化科学素质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促进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1、通过对“学困生”的个案研究,从非智力因素维度开发学习潜能,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培养学习热情等,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

10、困生”的有效学习。2、在实践中把对“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以及转化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加以验证和补充,总结出能促进“学困生”有效学习的策略。3、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与转变“学困生”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1、重点探索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防治策略。2、把握学困生的身心特点,探索学校、教师对学困生的援助及其教育对策。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四、本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资料的搜集、阅读、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

11、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体验以及学习时的困难,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的采取相应的措施。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对学困生进行教育实践,反思和总结,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的研究。(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4、观察记录法: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成长变化,及时做好记录。我们分析学困生与一般学生心理差异主要有以下特点: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低于一般学生,不喜欢上学的学困生占43%,而一般学生只有3%。学困生的意志品质明显弱于一般学生,遇到困难时只有13%的学困生愿意自己解决,而一般学生中愿意自己解决的占67%。学困生与一般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有一定差异,67%的一般学生对自己有信

12、心,而学困生只有17%。学困生与一般学生在合作意识方面略有差异,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一般学生与学困生分别为90%与73%。5、调查分析、个案研究法:对个别特殊的学生进行专门的研究,寻找这部分学生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进一步丰富本课题的研究。调查目的在于,对学习困难学生成因、学习困难学生与一般学生心理差异等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以便在实验研究中,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以期研制出对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心理品质进行优化的总体策略。6、经验总结法: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课题的发展方向,积累素材,总结得失,寻找更有效的研究途径,提高本课题研究的效率。五、预期的成果及形式1、理论性成果:本课题通过对学困生的

13、教育与援助的研究,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将形成有效的实验报告、研究报告。在全体教师的参与研究中,教师们将会写出高质量的论文集。教学片段、课堂实录将充分展示学困生们的发展变化。2、实践性成果。学困生的帮扶记录、针对性谈话记录、学困生问卷调查表、学困生的档案跟踪调查等,在教师的教育与援助中,学困生将对学习、生活充满自信,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有助于以研促教,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3、形式:学困生学生成绩变化统计表;学困生学习兴趣和态度变化问卷调查表;学困生的帮扶资料等。六、课题研究阶段时间安排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2011年9月2012年2月) 1、组建研究队伍,成了课

14、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分工。2、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论证课题的价值及可行性,请有关专家对实验方案进行反复论证,最总确定研究方案。3、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有关学困生研究方面的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的方向,增强本课题研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4、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申报工作,争取立项。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3年8月)1、请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到校指导,有序开题。2、学习理论、问卷调差、应用研究、探索有效的教育形式。3、建立学困生研究指导团队,开展研究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推动课题的研究有序开展。4、分类召开教师座谈会研讨会,研究学困生思想动态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15、研究学法教法等。5、开设系列评比活动。(1)学困生学习进步奖(期考、会考、毕业考)(2)学困生品德进步奖(3)特长生奖(体、音、美、艺术、科技特长突出)(4)教师工作突出奖(在学困生学业、品德改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6、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7、撰写论文、工作总结、教案、案例、教育反思、心得体会等文章。8、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9月12月)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2、课题组成员展示研究成果。3、筹备、召开总结会,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汇报,接受专家评估。4、如验收合格,进行课题研究成果推广。七、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与条件保障1、课题的组织机构与成员顾问小组罗霄 高县教育局教科室 宜宾市教学教研改革带头人夏大银 四烈中学副校长 省级政治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课题主研 邹华丽 课题副主研 夏大银 高勇课题组成员:李刚 梁军 黄冬梅 何明生 李小容 单本琼 曾祥 严洪令 谢华荣 秦雪梅2、课题研究经费来源课题经费总额预计1.1万,自筹经费来源与学校教育科研经费3000元。八、课题研究参考文献1、邢丹 学习困难的成因与教育干预 .教育心理, 2005,2、林勇强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3、李宏英、陈莺 学习困难问题的调查研究及心理辅导策略 .现代教育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