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64106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认知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认知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认知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认知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 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外原因是什么? 内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 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外部原因:(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3)社会的需

2、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 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 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

3、。 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 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第二章:1、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第一: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 第二:知觉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第三: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实刺激和过去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2、二战后,知觉研究出现了什么样的新方向? 二战后,知觉研究的领域出现了两

4、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一是吉布生提出的直接理论,一 是以布鲁纳和 Neisser 等人为代表的认知理论。3、什么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它们的交互作用怎样?(1)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 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回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 激的解释。(2)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 可以形成期望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调整 特征觉察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3)两者的交互作用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实际的知

5、觉过程中是结合起来 同时进行的。如果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则会由于需要识别的特征总量很大,使得加工的负 担过重。2、两种加工可以相互补偿的。在良好的知觉条件下,人们更多地依赖于感觉输入的直 接作用,自上而下地加工作用就会减弱;相反,知觉条件困难,人们则更多地进行自上而下 的加工,对感觉信息的直接依赖程度降低。3、在两种加工的实际进行中,前面地加工可以为后面的加工所应主义的对象提供信息。 反之,后面的加工过程可以使人确认前面的加工对象。另外,还可以从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来研究知觉的加工过程。二者同时进行,但是并不 排除两者启动时间上的先后。4、怎样认识知觉组织单元的整体性与局部性? 总体特征的知觉快

6、于局部特征的知觉。当人有意识地去注意看总体特征时,知觉加工不 受局部特征的影响。但是当人注意看局部特征时,必须先知觉总体特征,所以总体加工是处 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5、模式识别的理论有哪些?支持特征分析说的证据有哪些?(一)模板说 这种假设认为,模式识别是将一个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储的该模 式的表征相匹配。这种表征叫该刺激模式的模板。当刺激模式与模板完全匹配或重叠时,该 刺激模式就被识别了。这就是模板假设的内容。(二)原型说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不是 某一个特定的模式的内部复本,它被看作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

7、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 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该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 从而得到识别。(三)特征说 特征分析说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的 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 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 被识别了。特征分析的生理学和心理学依据(1)视觉扫描实验(字母识别)Neisser (1963T965)进行的视觉扫描实验,为特征分析说提供了证据,让被试快速扫 描一系列的字母(每行6个共22行),并尽快搜索出靶字母如E。

8、材料分成两组(据靶字 母与组内其它字母的相似程度):第一组低相似组;第二组高相似组。结果发现,在第 一组材料中搜索靶子字母比第二组快,说明被试在扫描时使用了特征信息,只需确定某个字 母是否具有曲线特征,就能确定它是不是E,这一实验结果时推翻模板说,因为如果被试对 靶字母的识别时模板匹配,那么对两组材料来说,搜索靶字母的时间应该时相等的。(2)固定网像实验如果一个客体严格的投射到视网膜的同一部位,也即排除眼睛的任何运动,那么该客体 的知觉就会消失,人将视而不见,看不到这个物体。实验证明客体的知觉并不是立即全部消 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消失,消失的是一些完整的特征。上述研究表明,特征是知觉 的

9、单元,一些特征和单元的结合构成我们所识别的模式,特征的抽取和结合往往是意识不到 的。(三)生理学研究特征觉察器 一些支持特征说的有理证据还来自近期的生理学研究。在动物的视觉系统中含有一些专 门化的神经细胞,它们只对有一定特征的刺激作出反应或有最大反应。这种专门的神经细胞 被称作特征觉察器。第三章:1、用实验说明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一)过滤器模型该模型最早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roadbent于1958年提出。是关于注意的一个较早的 理论模型。该模型后来被 Welford 称为单通道模型。实验设计: 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但每只耳朵所接受的刺激信息是不一样的。如左图所示。 通过实验考察被

10、试反应信息与双耳接受信息的关系。从而了解被试注意的特点。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两种应对策略:1、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2、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如6,6;2,9。正确率为20%。 实验者认为,被试注意到一只耳朵的信息时,另一只耳朵的信息被过滤掉。实验描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当两种输入的信息同时到达加工系统时,其中一种信 息将受到选择,而决定信息选择的条件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为了解释这一实验结果,Broadbent提出了过滤器模型。他认为,当大量的信息进入神 经系统时,由于信息量超出了知觉系统容量,因而需要一种过滤的机制

11、(即过滤器)加以调 节,使中枢神经系统负担不致过重。过滤器相当于一个开关,它按照“全或无”的原则进行 工作。即接通一个通道,这个通道的信息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与此同时,另一通道信息被 这个“闸门”全部阻断在加工系统的外面。过滤器不能在两个通道之间作出尽快转换,当一 个通道的信息被提取并输送到单通道时,另一通道的信息就不能被提取。由于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物理性质,这是在知觉水平上的信息选择,因此,过滤器 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所以过滤器模型又称早期选择模型。另外,输入通道 的数量比较多,但从过滤器到高级分析系统的通道只有一条,故应称之为单通道模型。过滤器模型有四个明显的缺陷,因此有

12、人提出了新的模型。 第一:只适用同一种感觉通道之间的信息选择。 第二:只解释了刺激的物理性质对信息的选择作用。 第三:人能进行语义加工,因此将过滤器设在知觉之前是没有道理的。 第四:单通道的思想是不符合实际的。Grayy 和 Wedderbain 的工作对 Broadbent 的模型提出了疑问,而 Treisman 则对其作了 更实质性的检验。(二)衰减模型1960 年,特立斯曼用追随技术对“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衰减模型。 实验设计: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在放音的过程中要求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某 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利用这种复述技术使被试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该耳朵叫追随耳)。 而

13、另一只耳朵就叫非追随耳。例如:给右耳呈现信息“一座房子理解单词”,同时给左耳呈现“在山上的知识”。结果被 试报告听到了“在山上有一座房子”,这是因为非追随耳中的“山上”与追随耳中的“房子”有语 义的联系。根据实验,Treisman提出了衰减模型,模型认为,在信息的传输通道上存在着某种过滤 器,由它实现着对信息的选择,但这种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允许信息从受 到注意的通道(追随耳)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受到注意的通道(非追随耳)中通过, 只是后者受到衰减。Treisman引入了阈限的概念来解释受到衰减的信息是如何被识别的,解释了单词的识别 机制,能更好的预测人的行为。它改进和发展

14、了过滤器模型,尽管两个模型的工作方式上有 差别,但它们之间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两个模型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 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同过滤器调节。第二:两个模型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 析之前,或初级的物理特征分析与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而不是发生在反应选择的阶段。由 于它们的这些共同点,人们常把这两个模型合并起来。称为过滤器选择模型(或过滤衰 减模型。)也叫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1971年Broadbent接受了部分信息被衰减的思想,因 而逐渐接近了 Treisman 的观点。2、Kahnman 的容量分配模型由哪些成分构成?如何用这一模型解释双作业 操作?1973年卡恩曼在

15、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了注意的容量理论模型,他假定,人们在 完成一项心理作业时,他们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限度使人们有必要把有限 的容量,有控制地分配到不同地活动或统一活动地不同方面去。卡恩曼的容量理论可以用下 面地模型来说明。该模型包含了两个主要成分,即分配策略和对容量需求地评价。卡恩曼认为注意的分配 策略由四个因素控制:第一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持久倾向。例如将容量分配给新异的信号, 突然运动的物体、自己的姓名被人提起等,持久倾向反应了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第二是当前 的注意,它反映了在一特定时刻我们的特定的目的,如倾听右侧耳机的声音,寻找一个朋友 等。第三是对容量要求的评价,如果两种活

16、动所要求的容量超出了现有的容量,那么只能完 成一种活动。第四是觉醒的作用,有效容量的大小与觉醒水平有关。人处于中等觉醒水平时, 有效容量比较多,觉醒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会干扰当前的操作。觉醒水平还受到来自企图满 足当前活动的需要的反馈的影响。卡恩曼的注意分配模型是一个单一中枢容量理论模型,它对双作业操作的解释是:由于 中枢容量是严格有限的资源,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两项同时性作业的完成情况,依赖于每 项作业使用了多少资源。如果两项作业对资源的要求没有超出中枢所拥有的总容量,人就能 顺利地同时进行这两项活动。相反,如果两项作业对资源地要求超出了中枢地容量,那么, 两者就必须相互干扰,其干扰程度取决于有效资源地分配方式,而与作业地相似性无关。|3、什么是多重资源模型,它有什么缺陷?纳旺和戈菲尔扩展了 N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