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8 化学与生活题型训练题(含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6610519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8 化学与生活题型训练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8 化学与生活题型训练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8 化学与生活题型训练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8 化学与生活题型训练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8 化学与生活题型训练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8 化学与生活题型训练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8 化学与生活题型训练题(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18 化学与生活题型训练题(含解析)1、某种直链饱和脂肪酸甘油酯22.25 g,皂化时需要3.00 g NaOH,则这种脂肪酸甘油酯中的碳原子数的数值是()A.17B.18C.54D.57【答案】D【解析】1 mol脂肪酸甘油酯皂化时需NaOH 3 mol,即120 g,设该甘油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r,则Mr120=22.253.00,Mr=890。设该甘油酯的结构简式为,则CnH2n+1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90-173)/3=239,则n=17。该脂肪酸甘油酯中的碳原子数为173+6=57。2、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能够将I2转化为I,说明维生素C的性质是(

2、)A易溶于水 B受热易分解 C具有还原性 D可由人体自身合成【答案】C【解析】在这里碘单质价态降低,说明维生素C价态升高,高失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3、下列能源属于二次能源的是A煤B风力C电力D石油【答案】C 4、“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低碳生活的是( )A处理废弃塑料制品较为合理的方法是使用化学方法加工成防 水涂料或汽油B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C实现资源的“3R”,即:减少消耗(fleduce)、增加重复使用(JReuse)、重复再生(:Recycle)D逐步推广天然气,代替石油和煤的使用

3、【答案】D 5、xx年3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限值、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PM2.5所指颗粒物大小与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大小相当BO2和O3互为同素异形体,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CO3转化为O2和O2转化为O3过程中均有能量变化D反应3O22O3有单质参加,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答案】C 6、最近,国际上提出的“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工业生产中的( )A对废气、废水、废渣进行严格处理B在化学生产中少用或不用有害物质以及少或不排放有害物质C在化工生产中,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D在化工厂种草种树,使其成为花园式工厂【答案】B 7

4、、“低碳生活”是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的做法是()A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B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燃气热水器 C纸巾代替棉手帕 D环保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答案】C8、北京奥运会成功地突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绿色奥运”是指( )A加大反恐力度,并注意营养搭配,使运动员全身心地投入比赛B严禁使用兴奋剂,使运动员公平竞争C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D奥运场馆建设均使用天然材料,不使用合成材料【答案】C9、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I和干冰都可用于人工降雨B棉花、蚕丝、羊毛、麻及合成纤维

5、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 C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酸,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D为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等污染土壤和水体,应积极开发废电池的综合利用技术【答案】B 10、耸立于美国纽约港外的一个海岛上的一座15层楼高的“自由女神”,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民主自由的象征。但据报道她现在“病”得相当严重。检查发现:由于时间长久,“自由女神”的铜外壳与雕像内支撑她的铁支架之间的毛毡已丧失了隔离作用。导致铁支架一层又一层的锈蚀,蓬松的氧化铁支架体积膨胀,铆固的支架被撑断。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是A.氧化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铁铜及周围介质构成原电池导致B.生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有:4Fe(OH

6、)2+2H2O+O2=4Fe(OH)3C.氧化铁的形成是因为铁与氧气发生化学腐蚀D.若在干燥的环境中,“女神”可能会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健康”状态【答案】C【解析】铜外壳与雕像内支撑她的铁支架之间的毛毡丧失隔离作用,使铜外壳与铁支架接触,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原电池,发生吸氧腐蚀。11、下面是4位同学对“化学与健康”这一话题发表的见解,正确的是()【答案】B12、下列物质既能作防腐剂,又能作调味剂的是(). 柠檬酸黄 B.食盐 C. 亚硝酸钠 D.苯甲酸钠【答案】B13、在盛有鸡蛋白溶液的试管里,缓慢地加入饱和的Na2SO4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这种现象叫_再向试管里加入足量的蒸馏水,观察到的现象

7、是_,这说明该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利用这个性质,可以分离、提纯蛋白质。【答案】产生白色沉淀 盐析 沉淀溶解14、下列有机物中,属于糖类的是( ) A油脂 B酒精 C葡萄糖 D蛋白质【答案】C 15、能减少酸雨产生的有效措施是 少用煤作燃料;把工厂烟囱升高;燃料脱硫;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入石灰开发新能源A、 B、 C、 D、【答案】B16、下列关于中学化学中的“水”对应正确的是( )A氨水NH3、H2O B氯水Cl2、H2O、HClO、H+、Cl-、ClO-、OH-(少量) C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D硬水含Mg2+、Ca2+的水,软水不含Mg2+、Ca2+的水【答案】B【解析

8、】氨水NH3、H2O H+、 NH3H2O、OH- 、NH4+ ;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Mg2+、Ca2+的水1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铁生锈进行研究。(1)甲同学设计了A、B、C实验(如图),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经过较长时间后,甲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铁钉生锈;B中铁钉不生锈;C中铁钉不生锈。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可得出铁生锈的外部条件是_;铁钉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_;实验B所用的水要经过处理;植物油的作用是_。实验C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2)乙同学为了达到同样目的,设计了实验D(如图),发现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液面升高,其原因是 _,该实验

9、(填“能”或“不能”)说明水对铁钉生锈产生影响。【答案】(1)在潮湿环境中与氧气接触O2+2H2O+4e-=4OH-煮沸隔绝空气吸收其中的水蒸气(2)铁发生吸氧腐蚀,导致试管内压强减小,液面上升不能【解析】A试管中的铁钉在与空气和水接触时能生锈,B试管中用植物油隔绝了空气,C试管中用碱石灰吸收了试管内水分,B、C试管中的铁钉都不生锈,由此可知铁生锈的条件是有水与氧气。18、工业制备铝一般是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有Fe2O3杂质)中得到纯净的Al2O3,然后电解Al2O3得到铝。下图是从铝土矿中提纯Al2O3的简单示意图。其中涉及的一个反应是2NaAlO2CO23H2O=Na2CO3

10、2Al(OH)3。(1)图示中(1)的实验操作是_;图示中(2)加入的试剂是_。(2)试推断物质:B_,C_,H_,F_。(填化学式)(3)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答案】(1)过滤Ca(OH)2(2)NaAlO2Fe2O3CaCO3Al2O3(3)Al2O32NaOH=2NaAlO2H2ONa2CO3Ca(OH)2=CaCO32NaOH2Al(OH)3Al2O33H2O2Al2O34Al3O2【解析】溶液B中通入CO2产生沉淀,说明B溶液为NaAlO2溶液,则是向铝土矿中加入的试剂是NaOH溶液,操作(1)过滤;则溶液D为Na2CO3,反应为:Ca(OH)2Na2CO3=CaCO3

11、2NaOH。19、某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A,由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其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为其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它是一种超硬物质,具有耐磨、耐腐蚀、抗冷热冲击、抗氧化的特征。A可由化合物B经下列反应制得:BNH3CC的化学式为Si(NH2)4;C经隔绝空气高温分解得到A。为探究B的组成,进行了下图所示的转化实验,图中G、F、H均为难溶于水的物质,且为白色粉末,图中字母代表的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化合物B和化合物G的化学式_、_。(2)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3)写出C经隔绝空气高温分解得到A的化学方程式: _。(4)分析反应,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合理即可)。【答案】(1)SiCl4AgCl(2)SiO22OH=SiO32H2O(3)3Si(NH2)4Si3N48NH3(4)H2CO3的酸性比H2SiO3强或C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等【解析】由可知,E中含有Cl,即B为氯化物,由可知,F是一种酸性比碳酸弱的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为硅酸或原硅酸,则C为硅化物,因此B为SiCl4。Si(NH2)4隔绝空气高温分解可得A,可知A是由Si和N组成的化合物,根据硅和氮元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