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660653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1、体现生命关怀的教育。 心里健康教育是最具人性化的教育,最能彰显生命关怀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以生命关怀为特征,这种是对生命的、人的关怀,以人为对象,以学生为对象的,人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人性。心里健康教育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这三个方面的属性,所以从人出发就是从人的三种属性出发,去综合得认识人,认识学生,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有他的立足点了。心里健康教育能够真正立足于师生的现实生存状态,指向师生生命意义的追寻,服务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真正的彰显出了教师个体生命的独特,我们对学生的关照也是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的。2、 体现

2、教育理念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人出发的,能够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种现代教育的理念。现在学校正在实施新课程,它的理念,核心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应只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潜能都得到发挥。学校心里健康教育体现人性化的教育理念的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3、 体现教育目标的教育。 心里健康教育不应只作为手段和方法、任务走进学校,更应当是一种教育目的的教育。过去教育目的更注重社会需要,而忽略了个人的发展,也应该关注每个学生个人的发展和需要,因此可以弥补我们过去教育的不足。心里健康教育不应只作为手段和任务,更是一种教育目的,它是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把心

3、里健康教育看做一种教育目的之一,在全面发展之中居于核心的地位。4、 体现教育和谐的教育。 心理的内在协调包括心理与教育的和谐和心理与社会的和谐。心理与教育的和谐包括价值引导和教育环境;心理与社会的和谐包括社会适应和社会环境。校园坏境应该充分关注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家庭坏境应该充分关注教育,不应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学校中去,而是建立好家庭环境和社区坏境。教师、学生是构成学校教育的两大主体,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达标了,整个学校的“教”与“育”才能得到和谐。 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等课外活动,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活跃教书及学生的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

4、、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教师及学生的心理环境,达到和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和谐首先应实现的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和公平化,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育行为,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同时关注社会心理环境的建构,重视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从学生出发,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以人作为载体,以学生作为核心,能够使教育有效的形成一个整体。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到师生关系、家庭与社会关系中去,消除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氛围。 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

5、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首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和减少各种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影响;同事及时发现并科学地解除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困扰和冲突,避免其心理失调。其次,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问题行为和心理障碍的知识和方法,能够自我排忧解难,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达到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 整理为word格式 四、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教育和谐的教育。 人与人交流是一件很难的事,揣摩人的心理活动更是难上加难。教师要学会与学生交往,就必须掌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这样才能引领教育和谐发展。所以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优化教育行为,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氛围。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