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 预防和惩处的关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6601751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腐倡廉 预防和惩处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反腐倡廉 预防和惩处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反腐倡廉 预防和惩处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反腐倡廉 预防和惩处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反腐倡廉 预防和惩处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反腐倡廉 预防和惩处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腐倡廉 预防和惩处的关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腐倡廉 预防和惩处的关系一、坚定克服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克服重打轻防的倾向。即只强调办案,侧重惩治,把反腐败的成绩仅仅归结为办了多少案件,处分了多少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片面认为,只要严厉惩治,采用高压手腕打击处理涉案人员,就可以杀一儆百,让其他人望而却步,达到根治腐败的目的。然而,重打轻防,只注重个案的查办,不从深层次去分析、查找案件产生的直接、间接原因,没有考虑到是否忽视了对干部的教育,是否缺少制度的约束,不去查找根源,以亡羊补牢。这种只注重表面的惩处,却忽视源头上的治理,就像庸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成类似案件接连不断、查不胜查。 要克服重防轻打的倾向。即过分强调教育和制度的作

2、用,认为抓好了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制定了周全的制度体系,案件就会减少。忽视办案工作,讲人情,讲关系,即便办案,也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过分相信党员干部的自觉性和规章制度的有效性,没有看到任何教育、制度、预防措施都必须有纪律的约束力、法律的强制力、惩治的威慑力作为保证。这种倾向的直接后果是,表面上形势一片大好,党员干部个人遵纪守法,但一旦查处一案一人,往往牵出一片一窝。 内容提要正确处理惩治和预防的关系,首先要坚定克服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克服重打轻防的倾向和要重防轻打的倾向,树立打防结合,“两手抓、两手硬”的思想。其次要准确理解惩治和预防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到惩治和预防是并列关系、互补

3、关系和标本关系。再次,在反腐倡廉的实践中,要坚持惩防并举,形成反腐倡廉的合力。要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做到以惩促防;坚持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做到防中有惩;坚持惩治和预防两手抓,做到惩防并举。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预治腐败工作领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正确处理惩治和预防的关系,对于我们从实际出发,更加深入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定克服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两种错误倾向 克服重打轻防的倾向。即只强调办案,侧重惩治

4、,把反腐败的成绩仅仅归结为办了多少案件,处分了多少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片面认为,只要严厉惩治,采用高压手腕打击处理涉案人员,就可以杀一儆百,让其他人望而却步,达到根治腐败的目的。然而,重打轻防,只注重个案的查办,不从深层次去分析、查找案件产生的直接、间接原因,没有考虑到是否忽视了对干部的教育,是否缺少制度的约束,不去查找根源,以亡羊补牢。这种只注重表面的惩处,却忽视源头上的治理,就像庸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成类似案件接连不断、查不胜查。 要克服重防轻打的倾向。即过分强调教育和制度的作用,认为抓好了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制定了周全的制度体系,案件就会减少。忽视办案工作,讲人情,讲关系,即便办案,

5、也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过分相信党员干部的自觉性和规章制度的有效性,没有看到任何教育、制度、预防措施都必须有纪律的约束力、法律的强制力、惩治的威慑力作为保证。这种倾向的直接后果是,表面上形势一片大好,党员干部个人遵纪守法,但一旦查处一案一人,往往牵出一片一窝。 二、准确理解惩治和预防的辩证关系 并列关系。惩治和预防是反腐败斗争中的两种手段、两种方法,共同推动反腐败斗争的开展,统一于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之中。打击是“惩治于既然”,预防是“防患于未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不存在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问题,就像救火代替不了防火,治病代替不了防病一样,任何把两者割离开来或顾此失彼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6、。 互补关系。有效预防的本身包含严厉惩治的要求,严厉惩治的结果又有利于有效预防的深入。二者紧密联系,互相作用,治中有防,防中有治,辩证统一,共同体现反腐斗争深入发展的根本要求。惩治是预防的前提。如果不抓惩治,腐败就得不到有效遏制。反腐败只有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明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才能为有效预防腐败提供良好条件。预防是惩治的目的。对腐败进行严肃惩处只是重要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反腐败的目的是尽量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这就要求对腐败实行有效预防。因此,惩治和预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对腐败分子不坚决惩治,则无从预防;不下决心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

7、延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就难以巩固和发展。 标本关系。惩治和预防,即治标和治本。强化惩治,不仅能有效遏制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而且能震慑腐败,并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从而起到预防腐败的作用。加强预防,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不仅有利于巩固惩治腐败的成果,而且有利于降低反腐败工作成本,减少因腐败造成的各种损失。只有严厉治标,严惩腐败行为,有效遏制腐败分子的猖獗势头,才能为治本创造前提条件。只有抓好治本,从源头上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三、坚持惩防并举,形成反腐倡廉的合力 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做到以惩促防。严格的惩治,是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的需要。没有严格的

8、惩治,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就难于建立;没有严格的惩治,教育就缺乏有效的说服力,党员干部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就难以维持;没有严格的惩治,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就没有人去认真贯彻执行;没有严格的惩治,制度无人落实,监督就失去了基础,监督也就会成为虚设。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大惩治的力度,把查办案件作为反腐败的重要突破口,以坚决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不断取得办案工作的新成效。当前要特别严肃查办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案件、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案件,坚决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贪污腐化、失职渎职案件,坚决查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在惩治过程中始终不忘预防,与预防有机结合

9、起来,更好地发挥惩治在预防中的特殊作用。在执法办案过程中,针对违纪违法行为易发多发的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及管理工作中的漏洞,提出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意见与建议;针对腐败造成的严重危害和一个时期的发案特点,找出带共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加强警示教育;针对案件中暴露出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制定规范,明确纪律要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发挥办案部门了解案情、熟悉发案原因的优势,结合办案工作实际,从工作体制和机制上积极探索以查促教、以查促管、以查促建的有效途径。坚持“一案一总结”制度,做到查办一个案件、剖析一类问题、堵塞一处漏洞、教育一批干部,利用办案的治本功能,促进教育的深化、制度的健全、监督的强

10、化。 坚持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做到防中有惩。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工作,运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最大限度地压缩腐败现象存在的空间。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果,提高全社会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向全社会宣传党的反腐倡廉政策和方针,增强全社会的廉政廉洁意识。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反腐倡廉教育的新实践,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坚持因人施教,根据党员干部的工作岗位、业务特点

11、的不同和思想状况的差异,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廉政教育,要将“一锅煮”的笼统教育方式变为分类施教、因人施教的“分灶式”教育方式,“单一性”的传统教育方式变为“多样性”的现代教育方式,不断提高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紧紧围绕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推进制度创新,从制度上堵塞滋生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漏洞;紧紧围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制度创新,从制度上减少权钱交易的机会和空间;紧紧围绕党务、政务、厂务、村务、事务公开推进制度创新,从制度上规范权力运行并接受社会监督;紧紧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权、执行权、监

12、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在加强教育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充分运用惩治手段,加大执行力度,强化监督检查,重视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腐败消灭在萌芽状态,始发阶段。重视查处违反和破坏制度的行为,确保制度的约束力和严肃性,促进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制度这一正确导向的确立。 坚持惩治和预防两手抓,做到惩防并举。深刻认识惩治和预防都是为了减少和消除腐败这个目的的共同性,把惩治作为一种特殊的预防,把预防作为一种超前的“惩治”。善于科学谋划,对惩治和预防两项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落实,把两者要求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布局、目标任务和各个环节之中。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工程,把惩治和预防工作列入对各级党委、*的考核内容,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协调性、前瞻性。要重视总结和实践,根据新变化、新情况,摸索惩治和预防“两手抓”、协调抓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保持反腐倡廉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首页蒸湘廉政网资料库理论研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