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状与发展规划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659801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状与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合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状与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合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状与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合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状与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合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状与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状与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现状与发展规划(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规划( 2009 2012 年)二零零九年六月目录前言 1一、合肥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现状 1(一)资源调查深入细化 1(二)高新产业蓬勃发展 3(三)科研创新成效显著 4(四)建筑应用推广迅速 6(五)政策规范保障有力 7二、当前工作面临的形势 9(一)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迅速发展 9(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日趋成熟 9(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范日益完善 1.0.(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需求稳步增长 1.0.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原则 11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目标 12(一)总体规划目标 1.2(二)2009 年度目标 1.3(三)2010

2、年度目标 1.4(四)2011 年度目标 1.5(五)2012 年度目标 1.6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内容 17六、资金补助措施 18(一)补助资金经管政策 1.9.(二)补助资金规范实施原则 2.0.(三)补助资金支出范围和方式 2.0.七、保障措施 23(一)加强组织机构领导 2.3.(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2.3.(三)加大技术推广力度 2.4.(四)建立经济激励机制 2.4.(五)强化示范引导功能 2.5.(六)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2.5.(七)优化人才队伍培训 2.5.(八)举办省市交流学习 2.6.(九)健全合同能源经管 2.6.(十)扶持能效测评标识 2.6.、尸、 亠前言可再

3、生能源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 可连续再生、 永续利用的 一次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非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基本上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能,具有清洁、高 效、环保、节能、经济、保护资源的特点。 有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对增加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促 进能源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 境具有重要作用。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合肥市 可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民用建筑节能 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安徽省建筑节能专项规划( 2009-2011 年)、 安徽省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提纲等节

4、能规划,参考合肥市城市近 期建设规划(2006-2010 年),结合合肥市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特点, 制定本规划。一、合肥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现状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主要是指利用太阳能、 浅层地能等可再 生能源部分解决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中的采暖空调、 热水供应、 电力 照明等能源需求问题。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合 肥市积极贯彻可再生能源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及降低建筑能耗的方针, 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与成效。一)资源调查深入细化在已有的太阳能与浅层地能的资源分布认识上, 合肥市对可再生 能源资源调查展开了更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依据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合

5、肥站 (58321 )得到的大量合肥市典 型气候年等观测数据, 完成了合肥市建筑热环境分析专用太阳能气 象数据分析报告;2008 年,完成了合肥市典型气象年太阳辐射评 价报告。合肥太阳能资源有如下特点:1. 合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数在 2100h 左右,日照百分率为 48% 。 夏末 8 月,是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多年平均为 247.6h ,日照百分 率为 60% ;早春 2月,是日照时数最少的月份,多年平均为 135h , 日照百分率为 40%左右。3 月由于气旋活动开始频繁, 云系增多,是 日照百分率最低的月份。2. 年太阳总辐射的总量平均为 4444.91 MJ/m 2,最高年份可达 50

6、00 MJ/m 2,少数年份可能低于 4200 MJ/m 2。正常评估合肥市太 阳能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数在4200-5400MJ/(m2 a)之间,资源丰富程度为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所规定的第三级。从太阳能资源稳定 程度看, 除 6 月中旬的梅雨季节外, 全年太阳能资源较为稳定, 反应 在一年中各月日照时数大于 6h 的天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全年均 值为 3.09 。3.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市区汽车保有量增加,大气透明度逐年下 降,太阳能资源效能缓慢下降。但只要利用技术合适,仍然具有很大 的利用价值。2003 年,安徽省 327 地质队在安徽省地质勘探院的支持下,完 成了合肥地热资源大地电磁测

7、深( MT )勘探;2005 年安徽省地 质矿产勘查局 327 地质队、安徽工程勘察院针对合肥市地下热水完 成了安徽省合肥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 2009 年度安徽省公 益性地质工作立项中将 合肥地区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列入资源调查 重点。合肥浅层地能资源有如下特点:1. 浅层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土壤温度相对恒定,几乎不受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再生迅速,可循环使用。浅表层年平均温度为17 C 22 C,每百M的温升大约为3.5 C。地表下5m以下地温一年四季 随外界环境的变化波动很小, 约等于当地年平均气温, 可分别在冬夏 两季提供较高的蒸发温度和较低的冷凝温度。2. 浅层地热能储量巨大。据专家

8、测算合肥市域地区按7000 平方公里计算,每年可开采浅层地热能的资源量相当于 1.4 亿吨规范煤。3. 地下浅层热能的热流传递以传导型为主,地温梯度在垂向上的变化其实质就是地层中岩石热导率的变化。通过钻孔稳态测温资料, 本区地温在垂向上基本呈线性变化, 地温梯度近似为一个常数, 这说 明地温不会发生异常变化。(二)高新产业蓬勃发展。2008 年,合肥市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生产企 业 20 多家,太阳能热利用行业产值 10 多亿元,年产太阳能热水器 100 多万台,已形成集生产、研发为一体的太阳能光热产业基地,生 产和应用规模处于地级市全国前列。 其中美菱太阳能与荣事达太阳能 在太

9、阳能光热利用生产与技术开发上走在市场的前列; 合肥泰格基于 分体式太阳能光热应用技术研究,产业快速增长。太阳能光伏利用企业在逆变器研究及生产方面已经形成了产业 聚集效应与竞争格局,光伏年产值达 20 亿以上。同时具有一定规模 的地源热泵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 10 多家。正在编制的合肥市 2009-2015 年工业节能规划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 发展以太阳能光伏、 风能和生物能源等产业, 综合发展水平力争达到 国内领先;特别是在太阳能产业方面, 要支持阳光电源、 景坤新能源、 派雅新能源、国轩高科、美菱集团、荣事达集团等太阳能企业快速发 展;支持肥东新城经济开发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工业园建设

10、, 构建太阳 能光伏产业链, 努力打造合肥市光伏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我市的科研 优势,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引进多晶硅提纯先进生产工艺,降低光 伏电池的制造成本, 研制价格低寿命长的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大面积材 料与器件, 建设非晶硅薄膜太阳能产业化及光伏发电应用工程; 巩固 我市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的研发水平、 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进一步 壮大我市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总体规模。地源热泵利用技术研发与技术储备力量雄厚, 在多个大型公共建 筑上都有规模化应用。安徽绿寰地能空调公司等企业在地埋管技术、 热泵主机研发都有技术上的新突破。 2008 年,土壤源地源热泵装机 能力达到 80 万平方 M 建筑面积

11、。(三)科研创新成效显著。科研院所和企业都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构建科研技术平台, 占据技术研发高端,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研究等多方面取得创 新性成果。太阳能真空管镀膜技术、太阳能水泵增强换热技术、太阳 能光伏阵列数字化控制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浅层地热 地下埋管关键技术、双源空调热泵机组技术、可再生能源热效率检测 技术等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依托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成立的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研究发 展中心暨太阳能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 科研创新。下表为近年来国家省部级资助的太阳能光热与光伏建筑应 用的科研工程工程名称起止时间中科院知识

12、创新工程重要方向工程太阳能建筑应用中的新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2009-2012十一五国豕科技支撑工程太阳能集热建筑模块的研究与开发2007-2009国家科技部“ 863计划”专题课题太阳能光电光热建筑一体化中的关键问题研究2007-2008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工程子课题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综合利用技术2008-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工程新型PV-Trombe 墙系统光电光热综合性能研究2009-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功能热泵系统的流动传热特2005-2007性研究及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带有竖透明隔热蜂容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研究2001-2003安徽省科技计划工程光伏光热综合

13、利用技术和建筑一体化2007-2009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工程太阳能光电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2003-2005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被列入教育部和国 家外专局“ 111计划”建设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科学与技术学科创 新引智基地,安徽省新能源利用与节能省级实验室;主持承担国家 973、863、重点基金等国家及地方科技工程 500余项,科技成果转 化,企业委托工程300余项。中心在太阳能电池阵列最大功率点跟 踪技术 的配套装置研发、能量转换技术与装置的研究开发、光伏系 统专用高效配套装置的研究开发、风能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风-光-柴-蓄复合能源发电技术及并网 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大

14、功率高压 节能技术与关键控制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各类新能源与节能高新技术 产品及其配套生产工艺、生产用测试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合肥市进行了 3个工程的节能试点:合肥城建投资建设 的新建居住建筑“缤纷南国”小区节能50 %;安徽皖能集团发展有限公司2幢28层住宅楼4万多m2“贵都花园”节能50 %住宅工程; 公共建筑节能示范工程“鸿路大厦”。同时,在肥科研院所在可再生 能源建筑应用研究上都巨大进展。 依托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编制了 合肥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建 议书。组织承担了国家 “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空气源节能空调 研

15、发工作。(四)建筑应用推广迅速。2006 年,以建设部批准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国家住宅产 业化基地”、“国家节能省地型产业化研发中心”为契机,合肥市大力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在相关规范规范的支持下,太阳能、 浅层地能在合肥大剧院、 金星花园、 富广大厦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 用。扶持研发的风光锂电绿色照明系统被列入安徽省“ 861 ”行动计 划,并在汶川地震灾区成功应用,引起广泛关注。我市蜀山开发区积 极试用风能太阳能路灯系统,仅一条次干道,年节约电费就达 19 万 元继 2007 年合肥市科学家园小区列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 程后,琥珀名城、 两淮豪生国际大酒店、滨湖合肥科技创新展示中心 等建筑相继采用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形式。截止 2008 年底,可再生 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小区)面积 50 多万平方 M ,累计推广太阳 能热利用产品约 920 万平方 M ,光伏电池功率 1.5MWp ,浅层地能 建筑应用面积 70 多万平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