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础练习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6580235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础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础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础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础练习(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节协同进化与物种多样性的形成1.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报告指出,19982008年这10年间,在新几内亚岛上发现了1060种新物种,其中有12种为哺乳动物,如居住在火山里的羊毛鼠、惹人喜爱的扁鳍海豚等。下列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D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2、,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3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根据分类学的记载,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物种被发现。近年来在3000m深的深海热泉孔周围,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还有待人们的继续发现,有人估计现存生物的实际种类应当在450万种左右。(1)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型主要是的结果。(2)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主要是。(3)我国的四川、甘肃等地,在海拔200040

3、00m的高山中生活着珍稀动物大熊猫,据统计,目前野生大熊猫仅存800只左右。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使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造成大熊猫濒危的因素很多,如食物结构简单,繁殖力,但主要原因是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如果大熊猫灭绝,就意味着该物种所拥有的全部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从长远发展来看,必定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有的学者提出,通过克隆技术大量繁殖大熊猫,然后再将它们送回野生环境以增加其种群数目。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答案和解析1 C解析: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也可能是种间互助,如兰花与专门给它传粉的蛾;新物种不断形成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一个物种的形

4、成与灭绝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 A解析: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基因才是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各大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B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进化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在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D正确。故选:A。3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2)环境的多样性及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综合作用的结果(3)很弱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基因破坏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多样性解析:(1)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而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主要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2)由于变异的不定向性及生物生存的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导致生物性状多样性。(3)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有多方面:食物单一,繁殖力很弱。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一种生物的灭绝,导致该种生物的基因全部消失。克隆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种群数目的增加,但会破坏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