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绝对好)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6547625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绝对好)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绝对好)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绝对好)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绝对好)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绝对好)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绝对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结题报告(绝对好)(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结题报告科教兴国,兴国必先兴教育;科研兴教,兴教必先兴科研。教育科研 开展得如何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向教育科研要 质量便成为瓦房店市实验小学的探索目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 合课题,历时三年就要结题了,现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情况,作如下总 结,以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实验,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一、研究背景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文化、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的 人才要想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社会环境,必须具 备很强的处理信息能力。2、信息素养是现代人必需具备的基本素养。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 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

2、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 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 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 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有效把握,培 养人查找、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 此扩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3、信息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学习者才能主 动获得学习的内容,并对所进行的学习或研究进一步扩展,对自己的学习 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学习更具有自我导向和控制的过程。这样的人, 能够有效地寻找

3、、评估和利用信息,解决特定的问题或做出某些决定,才不会在信息时代被过分充裕的信息所淹没4、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倡导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教改实验, 这一课改实验使得我校的课程改革早已摒弃了“唯课堂论” 、“唯课本论”的教 育思想,课堂教学全面走向开放。学生在这一教改实验中获得了大量的信 息,引导他们将所获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创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 责任,也是我们将已有的教改实验向发展与完善逐步迈进的必由之路二、研究结论亚利桑纳大学教育技术教授道尔通过研究, 将信息素养定义为: “从各种 资源检索、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的能力,知道如 何学习的能力。”即:个体能够“认识

4、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 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将本课题中的“信息素养”归 结为两方面,即“获取信息能力”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主要包 括:具有敏感而主动的信息意识,能根据自己的目的去确定信息范围的能 力;决定选择哪些有用资源的能力;使用相应的信息渠道查找信息的能力; 查获并理解有用信息的能力;整理、归类和储存有用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能力”主要包括:根据问题重新组合已有信息的能力; 正确评 价质疑已有各种信息的能力;应用已有信息表达、交流或独立解决问题的 能力;通过处理已有信息,围绕问题的解决,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我们明白:信

5、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有机的、恰 到好处,不是人为的拉郎配,不是每学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不是有整 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注重整合的服务性,就是充分认识现代信 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 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 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 境。把握整合的规律性,就是看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不适应性,硬 件和软件的不支持性。认真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我们认为,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强调“过程性原则”,即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 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6、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 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收集信息的价值判断,以任 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 足以收集资源时,教师再教给他新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讲,整合就是在 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 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 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 生聚集效应。因此,我们看整合,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观念和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 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取得明显

7、成效。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 技术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 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 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 头学科,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 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 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 样性容易激活学

8、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 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 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 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 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教 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同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因此,我们 在“整合”的过程中,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形成自己独特 的理念。三、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我们学校课题组研究组主 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组长的领导下,带领本子课

9、题组成 员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 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 学的质量,把学习的主动全交给学生,做好教师角色的转换,把自己培养 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研究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1、经验总结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依靠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是实 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然。经验总结法,在本课题活动中十分必要。2、文献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习相关文献,领会文献精神,用于 指导实践,对于提高课题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献法就是要求教师学习文献,对照文献思考、实践3、调查法:信息技术

10、与学科教学整合包括了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包 括了新课程标准的一切理念的渗透。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参与乃至主宰整 个课堂教学是任务驱动模式常用的方法,通过调查研究,自主地得出结论 是整合的目标之一,故调查法必不可少。4、案例研究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 方法的挑战,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方法,不同 的课型有不同的方法,对各学科不同课型的案例研究成为必要与必需。在 实践的过程中,只有经过深刻反思,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的 研究才能深入,目标才能明确。故案例研究法原则在整个课题中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四、研究目标本课题总的研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

11、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有效 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 造性地使用信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将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教材方面:大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使学生扩大学习的视野,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课程的内涵,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课程资源,培养终身学习 的能力。教师方面:本研究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也就是从教科书的讲授转 变成学习指导者、帮促者。教师必须具备充实的知识量,能熟练地利用图 书馆、网络、大自然等学习资源,合理地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丰富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施个性化的

12、教学。学生方面:过去,学生总是从课堂和教科书上获得简化的信息。学生 往往缺乏积极的思考或解决问题的经验。在真实世界里,真正解决一个问 题,需要利用多方面的知识,面临多种信息。本研究将提供新的学习方式, 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基于真实世界的积极、综合的信息资源,使学生真正成 为学习的主人,产生积极的有质量的学习经验。课堂方面:实验中的课堂将更具交互性。学生想寻求自己感兴趣的问 题和资源的时候,将会与同学、教师以及广泛的信息资源进行交互。这种 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更可能产生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教师 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作用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以自己作 为寻求学习的榜样、引起学生寻求

13、知识的渴望、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合适的 问题引发争论和讨论、指导学生寻求满意的答案。学习方面:建立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学习过程将包括 五个部分:(1)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2)确定针对特定问题需要的信息。(3)寻找所需信息并且评价信息。(4)组织信息。(5)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将赋予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五、课题实验的内涵与突破(一)立足现代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现代信息技能是 信息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最易评价量化的部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 逐步普及,学生接触它们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会的只是对 计算机本身的操作,而不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

14、到日常生 活与学习中。因此,我们立足现代技术课,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它主要包括使 用各种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工具、编辑生成信息工具、信息管理工 具等。如计算机的使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通信工具的 灵活使用等;其次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 息意识,能根据自己学习的目的去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然 后是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 和输入信息的能力,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 人;能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其他学科实施 信息教育打好基础。事实上,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不仅培养

15、了信息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同时,信息的获取绝不是仅仅局限于网络。我们用大量的事 实使学生明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途径有多种:到图书馆查阅;在家庭藏书 中寻找;至V书店查阅;从报刊杂志上了解;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 向他人咨询;参观展览;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只要时时留心,身边处处皆 信息。方法的习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实验的全面展开。(二八 从“信息”的视角看待学科教学,让课堂教学成为培养信息素养的渠道。“处处皆信息,件件可收集:从信息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学生搜集 信息、消化信息,加工信息的工程。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信息的搜 集没有明确的概念,不明白为什么要搜集,如

16、何来搜集,以及搜集后要怎 样处理。空洞的说教根本无济于事,教师的潜移默化往往可以起到此时无 声胜有声的功效。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树立了大教育观,把语文、数学等教学置于大教育的氛围中,注重教材内容的开发,对教材的应用已经由原来的“教” 教材,转变为现在的“用”教材,课堂信息容量大幅增多。教学中各科教学均 注重把永远鲜活的信息引入课堂学习中,特别是引进当代科学家、文学家、 文化艺术活动家的研究新成果、新思想、新问题,以及对世界前途、人类 命运和人类能力的关心和忧虑,并引导学生对引进的事实感受、体验,进 行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进行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 同,激发学生的热情、冲动、敏感、好奇。如语文二年级教材中有画风一课,教材浅显易懂,我们的老师在 课程设计上注重了拓展,在课文学完后,引发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对风的 感受,并适时地将事先搜集到的前人对风的描述及各种类型的风引入课堂, 引导他们诵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