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653143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调优农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 办事处辖7个乡(镇)、83个村、571个组,2300户、811人,幅员368.6平方公里、耕地5万余亩。近年来,办事处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和“万千”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种养业,在农业增效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振兴农村经济走出了一条新路。 一、主要成效 一是优化了农业结构。种植业上,大力发展水果。新植市场前景看好的翠冠和中梨1号等早熟梨品种400余亩,建成早熟梨基地600亩,新植红心果猕猴桃202X多亩。同时,发展订单油菜.1万亩、海椒460亩,种植药材370亩、苗木70亩(其中嫁接85亩),粮经作物比达到5

2、:5。养殖业上,突破性发展生猪。今年一季度,出栏生猪1968头、存栏749头、入库税收33.5万元、完成全年税费入库8,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1290头、768头、1.2万元、1,四项指标均占全县第一。二是初步实现了“双增”目标。据测算,今年全办事处生猪和水果两项,人平分别可以增收4元、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以达到70元,仅生猪一项可以实现税收174万元,占全办事处工商税收任务的6。三是造就了一批经济能人。培育了在全县具有一流规模和水平的雪梨大户张斌、猕猴桃大户曾玉敏、毛兔大户李朝益、生猪养殖大户吴桂国等业主大户0多个,带动农户调整结构2X多亩,为农户运销农产品1200多吨。四是实现了农村富余劳

3、动力的就地消化。通过发展种养业,全片区以可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460个,增加劳务收入230万元,实现了农民向“农民工”、“老乡”向“老板”的转变。 二、几点经验 办事处“坚持以生态庭园经济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重要手段,放手发展畜牧业”的实践,符合我县农村实际,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一)抓基地,扩规模是基础。没有基地就没有依托,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办事处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规模”,摒弃“小而全”,着眼“大而特”,按照“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特色经济发展要求,抓基地,扩规模,初步建成了优势产业带。以运山镇为中心,沿苍巴线

4、集中成片扩植00亩早熟梨,建成0公里雪梨风景带,万亩雪梨示范园建成后,将成为川北地区最大的早熟梨基地。以石马、彭店、白山为重点,恢复性发展猕猴桃产业,发展订单猕猴桃20X亩。目前,全片区建成50亩以上的示范片32个、千亩示范片2个;畜牧业重点兴办千家万户适度规模养殖的家庭牧场,计划全年种草.5万亩,销售商品猪万头。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基地规模进一步壮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抓大户,带农户是重点。农村专业大户和经济能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抓住了大户,就抓住了结构调整的“牛鼻子”。办事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是大力培育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今年以来,全处以奖代补投入2.万元,干部

5、捐资.7万元,为农户协助贷款30万元,大力发展出栏生猪30头以上的大户100户,10头以上0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290户。二是大力培育业主大户。岳东镇曾玉敏租地100亩建成“玉敏仙果农场”,带动4户人种植猕猴桃,流转土地10亩。运山镇文庙村雪梨大户张斌,租赁土地多亩,年收入3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的组成为全调组。镇权家村四组农民自发到文庙四组参观业主大户后,下定决心卖掉9头耕牛,成为全调组。在业主大户的带动下,全办事处的全调组达到39个。三是动员引导党员干部当大户。全处30多个业主大户中,其中有9名党员干部领办实体,石马镇党委书记权兵宗领办咸菜厂,带动农户种植蔬菜4亩。 (三)抓科技,

6、强增值是关键。市场不需要“大路货”,科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办事处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突破口放在依靠科技上,大力推广普及实用技术。一是积极推行无公害生产,推广使用水果套袋技术、诱蛾灯杀虫技术。202X年,运山镇的套袋雪梨每公斤比外地高出0.3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平增收13元。严格控制禁用、限用投入品的使用,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建成省级无公害水果基地202X亩、县级无公害畜禽生产示范基地7个,80的畜禽产品实现了无公害。二是大力推广名、优、特、新品种。采用矮化密植技术,雪梨投产期由五年缩短为两年。大力推广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良种猪,加快良繁体系建设,每乡镇达到了养0头良种母猪的户(

7、或养3头的户),示范片(组)内户均达到1头良种母猪,保证了仔猪的供应。三是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邀请专家、教授实地指导,积极鼓励引导专业大户、“土专家”典型示范,组建专业技术协会,形成了以办事处有关部门为骨干,乡镇站所为主体,协会、大户、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第页 “土专家”为主要组成部分,覆盖全办事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四)抓流通,促销售是动力。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是解决“卖难”问题,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重要环节。办事处围绕本地骨干产业建立起运山雪梨协会、岳东猕猴桃分会、毛兔协会、岳东手工挂面合作社等0余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0X年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服务收

8、入达500万元。0X年,岳东农产品收购协会销售总额163万元,上交国税80多万元,为当地农户增收130多万元,促进了当地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民运销队伍和农民“经纪人”,全处有0多人常年在外跑市场、抓信息、促销售。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集散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市场,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行情,让农民掌握价格动态,争取市场的主动权。镇2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正在施工,运山镇300平方米的雪梨市场前期工作准备就绪。 (五)抓领导,重管理是保证。在自发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必不可少。办事处针对本地税基较重的实际,把生猪的生产和管理确立为实现“双增”目标的重中之重

9、。一是强化领导。实行“书记管修路,乡(镇)长管生猪”的工作制,办事处对乡(镇)政府和书记、乡(镇)长实施双重考核。种植业上,将干部一个月的福利用于奖惩;畜牧业上,实行乡镇干部一个季度的5元津贴与适度规模养殖帮扶业绩挂钩,完成任务50以上按比例减扣,完成不足50的全额减扣。二是强化税费征管。坚持畜禽检疫报检点2小时值班制度,畜牧、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在主要垭口、边界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禁税源跑冒滴漏,仅第一季度,岳东守垭就补检生猪17多头。实行生猪收购资格审查制度和税收保证金制度,取消生猪贩运者自定的生猪组织员,由村、组干部兼任生猪协税员。建立举报制度,以查促管,以查促收,

10、开展生猪税收检查,严肃处理生猪贩运挂靠户无证经营,逃避税收的违法行为。运山龙井村伍某、红瓦村杨某由于偷逃税,均受到相应的处罚。三是抓跟踪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实行领导联系业主制度,各级畜牧部门实行承诺服务,建立“猪户口”,存栏登记,出栏销号。农业科技人员对业主选址、设计、引种、防疫、技术和信息等实行全程指导,实行高质量高标准服务。 三、几项重点工作 办事处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表明,县委、县政府针对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提出的“万千”工程和“351”适度规模养殖工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而且具备很大的挖潜空间。当前,各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

11、化经营。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我县农产品加工率低,精深加工尤其缺乏,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从单纯的减粮扩经,发展名特优新初级农产品,转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从单纯依赖农民自身力量调整,转到对与农业生产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牵引调整;从单纯提高种养业生产水平,转到延伸产业链,靠产加销整体协同增收;从单纯靠集贸市场蹲点交易,转到广泛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技术指导、物资供应、组织集散、仓储运输、签订合同、完成订单以及拓展市场渠道、传递市场信息、协调购销的作用;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

12、,品种结构、技术标准不便统一,转到依靠业主承包、大户带动、订单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不断提升农村规模经济效益。 二是要创新投入机制。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要以示范新村、梨乡新村建设为载体,以“三个转变”为动力,着力创新多元投入的市场机制,增加农业项目资金投入,鼓励业主、大户、加工企业自主投入调结构,形成“引导投入效益回报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逐步建立起以农户投入为主体,国家投入为导向,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并配合优惠税收、信贷政策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畜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半壁河山”,县上拿出了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要改变撒胡

13、椒面的做法,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集中建立良种母猪扩繁场,形成仔猪专业市场,建立起稳定的良种供应基地。从长远来看,可以考虑从生猪税费中抽出一点、各级财政投入一点的方式建立“发展生猪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良繁体系建设。 三是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科技支撑,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彻底解决“卖难”问题,关键在于推广、运用新技术。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站是引导、指导、服务农业的生力军,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技服务体系和人员,结合“乡土人才”,建立与重点产业相适应的科技协会,研究、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科技问题和信息技术。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结构调整中的

14、应用,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开展农业投入点强制性产品认证试点,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 四是要创新服务体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政策宣传、信息引导、技术推广、示范带动、市场开组织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引导,让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自愿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切实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公共性服务,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推动城乡经济合作交流,鼓励城乡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开发农村信息产业,引导农民跑市场,跑信息,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民“经纪人”和流通大户予以重奖。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指导市场和要素市场,依法维护市场秩序,增强诚信意识。大力推行领导干部、科技人员联系示范户制度,以点带面,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进而成为市场优势。 第 1 页 共 1 页本资料来源搜集与网络和投稿,如有侵权,牵扯利益关系,请告知上传人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