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6493691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岩石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 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土壤母质,土壤母质在各种自然成土因素作用 下,变成自然土壤。一、成土的岩石根据成因,可把土壤及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岩石分为三大类,即岩浆 岩、沉积岩和变质岩。1、岩浆岩:概念,特点,意义岩浆岩是指在岩浆;令却过程中凝聚而成的一类岩石。(火成岩、先 成岩)特点是没有层次,不含化石及其他有机物质。意义:大部分岩浆岩由于在形成时与地表的环境条件相差较大,当 它们裸露在地球表面时比较容易风化,在地表的含量相对较低。2、沉积岩:概念,特点,意义概念:沉积岩是指由各种原先存在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及原先的 沉积岩)

2、经风化、搬运、沉积后重新固结而成的岩石。水成岩。特点:可能含有化石,由于沉积时可能有动植物的遗骸或生物新 陈代谢的产物埋藏其内,这些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形成相应的化石。一般具有成层性。图片展示。意义:沉积岩在地表出露最多,面积最大,由沉积岩发育的土壤面 积一般高于其他种类的岩石形成的土壤。3 .变质岩概念,变质岩是指地壳中原先存在的各种岩石在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的 影响下,经高温高压的作用重新结晶形成的岩石。特点是极易风化。意义在地表和土壤中含量较低。重点掌握:沉积岩表2-1主要成土岩石的性质类型名称矿物成分解产L-1-I XJ47 L-L-l 石浆石土 i_i_i化冈岩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

3、组成主风化后易形成砂粒、素含量高风化产闪长岩要由斜长石、角闪石组成主要由斜物是土壤砂粒的重要来源,风化产物玄武岩长石、辉石组成富含黏粒,养分含量高沉积岩砂岩主要由粒径2mm的颗粒组成颗粒多为石风化产物含砂粒多,养分缺乏砾岩英由粒径0.1 2mm颗粒组成,颗粒多为石易风化,砂岩含黏粒量高,养分丰富,英、长石等反之风化后砂粒含量高,养分缺乏叶岩由粒径0.1mm颗粒组成,成分多为黏土矿物石灰石主要成分为二2二。3苴产物质地黏重,有时旱碱性变质岩片麻岩由花岗岩经高温高压变化而来,成分也风化特点与花岗岩相似,抗风化能力与其相同弱于花岗岩千枚岩由黏土矿物变化而来,云母含量高易风化,产物质地黏重,养分含量高

4、,钾素含量高板岩由黏土矿物变化而来其产物与页岩相似二、岩石风化(一) 概念当岩石矿物由于地质运动露出到地表后,地表的水分、温度、气体 等环境条件与它们形成时不一样,岩石矿物必然发生形态、结构、等变 化,岩石矿物在地表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这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就是风化作用。(二) 风化作用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三种类型。1、物理风化物理风化也称为机械风化,是指岩石矿物在自然因素 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反应,其变化主要是大小、夕卜形的变化。有多种因素 导致物理风化,其主要有温度、结冰、水流和风力的磨蚀作用等。(1 )温度作用:引起岩石内外胀缩不一致,岩石是热不良导体。(2) 结冰作用(冰劈作

5、用)(3) 风和水的磨蚀作用:风沙磨蚀岩石,使之表面裸露,加速物理风化。物理风化结果;坚硬变疏松,大块变小块的碎屑物质。属于机械破 碎,不改变矿物质化学组成。但为化学风化作用奠定了基础。2、化学风化是指岩石矿物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或反应,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元素组成和结晶结构发生变化两方面。化学 风化的形式有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还原等。(1)溶解作用水是一种极性溶剂,岩石中的矿物都是无机盐,虽然占绝大部分 的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溶解度很小,但很大的地质年代中,水溶解 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况且地表的水常常溶有CO2、NO2以及有机酸等, 这样大大提高了水的溶解能力。滴水穿石。(2)水

6、化作用 指无水矿物与水结合成为含水矿物的作用。CaSO4+2H2OCaSO4.2H2O硬石*之结晶石膏 2FeO +3HO 2FeO.nHO2 322 32赤铁矿褐铁矿(3) 水解作用 水解 2KAlSi3O8+3H2O Al2Si2O5(OH)+ 4SiO2+2KOH钾长石3 82高岭石2 52碳酸化水解作用2KAlSi3O8+CO2+2H2OAlSi2O5(OH) +4SiO2+K2CO3CO溶于水时,对碳酸盐的溶解力,较纯水增强几十倍。21=1KAlSi3O8+H2CO3 = KHAl2Si6Oi6 +KHCO3酸性铝硅酸盐32 6 163KHAl2Si6O16+H2CO3=H2Al2S

7、i6Oi6 +KHCO3游离铝硅酸22 2 6 3H2Al2Si2O3 +Si2O3 +CO2H2Al2Si6Oi6 +H2CO3 = 高岭石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水分起着关键作用。上述反应水分均是在水中进 行的,同时水分还及时把化学风化产物,即可溶性物质和小的颗粒迁移 出去,使得化学风华偿断进行下去。化学风化结果: 把固定在矿物质中的养分释放出来,为植物生长和吸收养分创造 条件。 生成新的矿物,黏土矿物。 改变了母质的理化性质(3) 生物风化是指岩石矿物在生物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化。动物、植物、微生物均能够导致岩石矿物的生物风化。生物风化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岩石块在生物作用下发生的崩解破

8、第碎作用,搬迁作用,生物生命活动释放的酸性物质对矿物的溶解作用,早生命活动释放的螯合剂将阳离子从矿物中移出,生物物质经转化土后形 成的腐殖酸和植物根系的存在能够改善土壤剖面中水分的有效性,生物形的呼吸作用及根系的活动可改变土壤的pH及影响阳离子交换竹率等。岩石矿物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基础。风化产物无论是残留在原地, 还是在重力、风、水、冰川等作用下通过搬运和沉积作用,均可成为 各种类型的土壤母质。三、土壤母质1、概念指原生基岩经过一系列风化作用形成的颗粒大小不一,堆积于地表 的一层疏松碎屑物质。这就是土壤母质土壤母质是土壤形成的基础,不仅土壤的矿物质起源于母质,土壤 有机物质中的矿质养分也主要来

9、源于母质。母质是土壤发生演化的起点。母质是地壳表面风化壳的表层,是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 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母质不同于岩石,它已有肥力因素 的初步发展,具有物质颗粒的分散性,有一定的吸附作用、透水性和蓄 水性,可释放出少量矿物养分,但难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母质又不 时解决。同于土壤,它缺乏养分,几乎不含氮、碳,通气性和蓄水性也不章能同土壤的形成与组2、母质类型(1)残积物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壤母质,而另 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 剧烈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 制,在宽广的分水

10、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 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 层理性质。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均质性很差、颗粒粗、养分 来源差,形成的土壤,肥力差。如石骨土。(2)坡积物;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 土。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 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其成份 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由于地形的不同,其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 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 上部与残积物

11、相接。坡积物底部的倾斜度决定于基岩的倾斜程度,而表 面倾斜度则与生成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积在山坡下部的物 质就越厚,表面倾斜度就越小。坡积物质随斜坡自上而下呈现由粗而细 的分选现象。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与下卧基岩没有直接关 系,这是它与残积物明显的区别。发育形成的土壤:沙土-夹沙土-大泥土(3)河流冲积物:新冲积:冲积物是河流流水的地质作用将两岸基岩及其上部覆盖 的坡积、洪积物质剥蚀后搬运、沉积在河流坡降平缓地带形成的沉积物。 即是由于河流的流水作用,将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在它流经的区域内,随 着从上游到下游水动力的不断减弱,搬运物质从粗到细逐渐沉积下来, (成都平原、徐家坝)

12、土层深厚,养分丰富,肥力高。四川又叫天府之国。老冲积:第四纪沉积物第四纪沉积物是指第四纪时期因地质作用 所沉积的物质,一般呈松散状态。在第四纪连续下沉地区,其最大厚度 可达1000米。(卵石黄泥)夷平面30-40米(有网友说四川的土壤里 为什么这么多鹅卵石?)四、土壤的形成土壤母质在自然成土五因素作用下形成自然土壤。土壤是在气彳候、母质、植被(生物X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产物。1 .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原始材料,其组成和 理化性质对土壤的形成,肥力高底有深刻影响。如:岩石风化物:残积 物,堆积物;山地风积物:风力作用形成的“大沙堆,颗粒均一;河 流冲积物:水作用形成,具有成层性,

13、沙粘相间;黄土壮母质。2. 气候:主要是温度和降水,影响岩石风化,土壤中矿物质和有 机物的分解及其产物的迁移,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南方:高温多雨、风化强烈,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中一、二价盐淋失。3. 生物: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特别是绿色枯物将分散的,的营 养元素进行选择性的吸收,集中地表并积累,促进肥力发生和发展。4. 地形:主要起再分配作用,使水热条件重行分配,从而使地表 物质再分配。不同地形形成的吐壤类型不同,其性质和肥力不同。5. 时间:决定土壤形成发展的程度和阶段。时间长短不同,土壤 中物质的淋溶和聚集长短不同。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类型。(举例说明 土壤多样性)自然土

14、壤在人为作用下,耕作土壤。1 .人类生产活动:耕作、灌溉、施肥等。2.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发展林业:发展农业:城市园林: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12个成土过程。是为研究土壤类型的重要方 法。五、土壤剖面1、概念2、土壤的发生层3、土体构型:概念及各发生层的代号1)19世纪、道库恰耶夫:腐殖质聚集表层(A X过渡层(B %母 质层(C )。2)1967,国际土壤学会:有机层(O 腐殖质层(A %淋溶层(E %淀积层(B %母质层(C %母岩(R)。P93)我国:O层:有机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粘粒、Fe、Al分别或一起淋失,石英、砂粒、粉砂 砾相对富积,一般位于O层或A层之下。B层:

15、淀积层,(1)粘粒、Fe、Al、腐殖质、碳酸盐、石膏、硅淀积;碳酸盐淋 失;(3)氧化铁铝富积;(4)氧化铁铝富积胶膜,彩度高,色红。C层:母质层R层:母岩G层:潜育层,长期饱和积水,铁锰还原迁移,土体灰蓝色。P层:犁底层J层:矿质结壳层,盐壳、铁壳过渡层:4、土壤形态特征(1)土壤颜色:是重要的土壤形态特征之一;是判断成土条件、 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规律的依据;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依据之一o土壤颜色取决于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它反映土壤物质组成和变化, 是成土过程的结果的外在表现,其影响因素为:有机质、矿物质、水分、 质地、生物活动等。黑色:黑色深浅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腐殖质80 - 100g/kg , 深黑色,是土壤肥力的标志;40 - 50 g/kg,暗灰色;但不绝对,热 带、亚热带的黑粘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