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文复习要点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6492036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文言文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上文言文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上文言文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上文言文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上文言文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上文言文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文言文复习要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上文言文复习要点一、给下列字注音 唳( )砾( )愠( )罔( )殆( )诲( )凋( )冥( )甍( )垣( )亘( )睥( )睨( )黯( )倏( )骤( )拟( )遽( )堕( )髀( )跛( )二、文学常识:1、童趣选自 ,作者 , 代 家。2、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孔子,名 ,字 , 时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家, 家。3、山市作者 ,字 ,别号 ,世称 , 代 家。其代表作品是 ,此书题目的意思是 ,这是一部 集。郭沫若对此书的评价是 (用对联表述)。山市现象相当于人们常说的 。4、世说新语是 朝的 组织人编写的,这是六朝 小说的代表作。5、智子疑邻选自 ,作者 是 末期的著名

2、家。6、塞翁失马选自 ,作者是 (朝)的 。三、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1、果大亡其财( )驱之别院( )而内自省也( ) 徐喷以烟( )差可拟( )松柏之后调也( ) 项为之强( )相顾惊疑( )怡然称快( ) 果如鹤唳( )元方入门不顾( )人不知而不愠( ) 诲女知之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 恒不一见( )始悟为山市( )士不可以不弘毅( ) 盖一癞蛤蟆( )或凭或立( )人烟市肆( )( ) 下车引之( )差可拟( )不筑( ) 方出神( ) 诲女知之乎( ) 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 )居然城郭矣( ) 胡人大入塞( )往来屑屑( )未若柳絮( )因风起( )太丘舍去

3、(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 )无何、未几、既而、俄而( )逾时、( )倏忽( ) 余忆童稚时( )吾日三省( )诲女知之乎( ) 君与家君期日中( )( )尊君在不( )四、特殊字词1、通假字 诲女知之乎( )通( )义为( )项为之强( )通( )义为( )不亦说乎( )通( )义为( )是知也( )通( )义为( )一切无有( )通( )义为( ) 裁如星点( )通( ) 尊君在不( )通( )2、古今异义唯危楼一座古义: 今义: ;必将有盗 古义: 今义:与友期行古义: 今义: ;居十日 古义: 今义:相委而去古义: 今义; ;去后乃至 古义: 今义:死者十九古义: 今义: ;

4、讲论文义 古义: 今义:与儿女讲论:古义: 今义: ;是知也: 古义: 今义:直接霄汉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其邻人之父( ) 必将有盗( ) 层层指数( )父子相保( ) 其马将胡( ) 鞭之数十( )或千或百( ) 大亡其财( ) 去后乃至( )或凭或立( ) 亡而入胡( ) 家祭勿忘告乃翁( )其邻人之父( ) 有善术者( ) 温故而知新( )其恕乎(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学而不思则罔( )独以跛之故() 松柏之后凋也( ) 项为之强( )以丛草为林( ) 见藐小之物( ) 为人谋而不忠乎( )徐喷以烟() 人皆吊之( ) 而二虫尽为所吞( )可以为师矣( ) 昴首观之( )

5、 始悟为山市( )然后知松柏 ( ) 故又名鬼市云( ) 以虫蚁为兽( )公欣然曰( ) 邻人之父亦云( ) 可以为师矣( )不以为然( ) 与朋友交而不信(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然数年恒不见( ) 则是无信( ) 独以跛之故( )4、词的活用 温故而知新( )天雨墙坏( ) 鞭数十( )智子疑邻( )吾日三省吾身( ) 窗扉皆洞开( ) 传不习乎( )家富良马( )五、请补充下列句中省略成分1、神定,( )捉蛤蟆,鞭( )数十,驱之( )别院。2、一日,( )见二虫斗( )草间。3、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 )楼上。4、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六、译句:注意文言翻译

6、时语序的调整和省略成份的补充。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2、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或凭或立,不一状。 6、然数年恒不一见。 7、未若柳絮因风起。 8、此何遽不为福乎? 9、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0、其家甚智其子。 七、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童趣一文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3、获得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