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效果检测及课外阅读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6461930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效果检测及课外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效果检测及课外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效果检测及课外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效果检测及课外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效果检测及课外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效果检测及课外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效果检测及课外阅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课内课外知识考核(文后附参考答案)一 、课内知识检查l解释下面的多义词便舍船( ) 寻病终( ) 捕鱼为业( )屋舍俨然( ) 寻向所志( ) 不足为外人道也( )2选择句中加框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1)屋舍俨然( )A好像 B整齐的样子 C严肃的样子(2)欲穷其林( )A彻底 B穷尽,尽 C没有钱,与富相对(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A标记 B志向 C做标记(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竟 B就 C才(5)及郡下( )A到了 B赶上 C比得上(6)既出,得其船( )A既然 B完了 C已经(7)停数日,辞去( )A推辞 B告辞 C请求卸任(8)遂与外人间隔( )A隔离 B参与 C夹

2、杂3用原文回答问题。(1)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4写出之字的几种用法之 渔人甚异之( )忘路之远近( )具答之( )处处志之( )闻之( )5翻译下面的句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答: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答: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6第一段中“渔人甚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答:7用原文回答:桃花源人自己解释他们的祖先“来此绝境”的原因是什么?答: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3、是:答: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答:10请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答:二、课外相关阅读(一)诗词两首(第一首)送崔九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_。 (第二首)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_? 1.从下列诗句中选出两首诗的结尾句。 (第一首)A.不敢过临洮B.暂游桃源里C.青山独远归D.时人已知处 (第二首)A.笑问客从何处来B.古来征战几人回C.悔教夫婿觅封侯D.洞在清溪何处边 (第一首)_(第二首)_ 2.第一首诗是作者为送友人崔九而作,希望

4、友人_ 3.第二首诗抒写了对东晋诗人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的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_ 4.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语言明白如话,“莫学武陵人”一句是劝友人不要像桃花源中的武陵人一样,进了桃花源又离开了;而要远离尘俗,长与丘壑为邻。 B.第二首诗第一句写远景,远望山谷,隔着云烟看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一种朦胧美。第二句写近景,溪边岩石突起,溪中又有渔船,这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多么一致,不禁令人产生联想。 C.桃花溪第三句虚写了清幽的景色,作者仿佛看到桃花落英缤纷,落在溪水中尽日随波流淌,自然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思。 D.通过唐代诗人裴迪、张旭的两首诗,我们看

5、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后世产生的十分深远的影响。(二)穴中人语 康与之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 . 康与之 昨梦录)1.解释下列加框的词语。 (1)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麻)之属: (2)此殊不缺也: 2. 区别下列语句

6、中“之”的用法或含义。 (1)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2)与众共之: (3)杨谢而从之: 3.在括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4.通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短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答: (2)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由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答: (3)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答:5. 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

7、,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参考答案一 课内知识检查1便舍船(动词,舍弃) 寻病终(副词,不久) 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2(1)B (2)B (3)C (4)A (5)A (6)C (7)B (8)A3(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之 渔人甚异之(代词,渔人见到的景

8、象)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具答之(代词,他们,指桃花源人) 处处志之(助词,起凑足音节作用,可不译) 闻之(代词,这件事)。5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详细地说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6这桃花林以前从未见过;桃花林面积广(夹岸数百步);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中无杂树);景色奇美。7先世避秦时乱。8桃花源人在听到渔人的述说后,

9、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荡、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一直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渔人说的是桃花源人并不知道的世事变迁,即秦末以来汉、魏、晋的历史,以及世人在历史的改朝换代的战争中遭受的磨难。)9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这里平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10答:作者对东晋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极为不满,辞官归隐,安贫乐道,但心中一直追求自由安乐的理想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桃花源社会正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的社会生活理想。(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需要在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和思想的基础

10、上回答)。二、课外相关阅读答案:(一)诗词两首1.(第一首)B(第二首)D 2.崔九归山隐居后,尽享丘壑之美,以山林为家,安于隐居,不要再出山在仕途奔波了。 3.对清幽环境的赞美和隐居生活的追求。 4.C(二)穴中人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麻)之属 属:类 (2)此殊不缺也 殊:特殊的物品2. 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 (1)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助动词 译为“的” (2)与众共之 代词 代物 (3)杨谢而从之 代词 代人3.在括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居民)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4.通读

11、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短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答:三个人。 杨氏 老人 穴中一居民 (2)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由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答:杨氏答应了定居穴中 杨谢而从之 (3)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 答: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5.C参考译文:老人带领杨氏进入山中的那个大洞穴。里面鸡犬之声悦耳,是一个许多居民聚居的很大的群落。来到一户人家,老人对主人说:“这个人想到你们这里居住,能不能容留他?”回答道:“您老人家肯把他带到这里来,那他一定是个贤者。我这里举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这些东西,都不属于私人物品,和众人共有,所以可以共同相处。您真的要来,能够让您享受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都不缺少。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杨氏道谢并听从安排。主人又告诫说:“你如果来得晚一些的话,洞口就要封闭了。”到了晚上,杨氏和老人一起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