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进学解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454163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进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进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进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进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年进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进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进学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进学解 课题进学解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3理解文义,积累文中的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义,积累文中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理解文义,积累文中的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解题,简介写作背景。 “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德

2、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味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先生训示 提出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精(目的),勤(方法);行成(目的),思(方法)。 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对英才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人才尽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勉励诸生一心尽学。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不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 “患”与“无患”形成尖锐对比,暗伏与字面相反意思。 第二

3、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分两层推倒先生的说法: 第一层:赞颂先生业精、行成。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博学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于外: 行成: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第二层:不被重用,遭遇可悲 公得不到信任,私得不到帮助 仕途坎坷,进退无由 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 至此虽未有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第三部分(第3-5段):先生自责。 匠人选木料、医师选药材“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是为了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财录用。 (段末假托对匠人、医师的指责,表面上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投闲置散,乃分之宜”,实际上是指斥有司选

4、人不公。) 举孟子、荀子的例子有何作用? 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的不遇于世。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实际上是以孟、荀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三、积累成语 1细大不捐: 2焚膏继晷: 3力挽狂澜: 4含英明华: 5佶屈聱牙: 6异曲同工: 7跋前踬后: 8动辄得咎: 9钩玄提要: 10各得其所: 11兼收并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鉴赏表达技巧,深入理解文章。 四、表达技巧: 1、对比:借学生的口,排比手法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用自己的话,排比手法来贬抑自己 2、排比句法来加强气势

5、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3、比喻 木匠的筑室,医师的用药,实际是比喻,用来比宰相的用人。 4、含蓄,反话正说 诸生业点不能精,无患有司之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方今圣贤相适,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作用: 五、深入理解文章 这篇文章,从进学谈起,重点在于论述朝庭用人。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发牢骚,同时也是向别人作自我介绍,是自嘲、自慰、自我宣泄。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是文章的一个主要论点,文章肯定、赞叹了韩愈治学之勤苦,弘扬儒教之功绩,文学创作成就之巨大,为人耿直、方正。从而,为“业”与“行”立下具体可行的榜样。一方面勉励

6、弟子进学,盼望世人进学;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虽遭贬斥,仍立志进学的决心,表现出修身致用,对于道德文章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了当时及后代的许许多多读书人。 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朋党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为”“虽”“用”“莫”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目”“乱”“亡”等词的活用情况。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文章写作背景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目的是驳斥保

7、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 二、文章脉络简析 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社会发展的事实自己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君子、小人区别:同道、同利 第二段:进一步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区别。 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从本质上进行剖析。 深入指出“道”、“利”是区分二者的关键。得出结论: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 多角度设例,或正、或反,或正比对比,反复论证。 正面举例:尧时退小人之朋,舜时用君子之朋。 反面对比:纣因无明而亡国,周武王因得君子之朋而国兴。 反面举例:东汉时党之祸,晚唐朱全忠

8、杀害名士。 第四段: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 对纣、汉献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实分析,得出皆“乱亡其国”的结论; 对舜被称为圣人和周能够兴国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善于用君子之朋 的重要。 三、本文的风格特点 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它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风格和特点,特 别突出的是: 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全文自始至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艺术手法,逐层深入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君子”与“小人”;“同道为朋”与“同利为朋”; “小人无朋”与“君子有朋”;“小人之伪朋”与“君子之真朋” 事与理的结合,对比手法的反复运用,起到了化深奥为浅显,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艺

9、术效果。 转折句和排比的交相运用,行文纡徐有致,富有气势。 转折句式的运用: (举例略) 转折句式的运用,不仅突出了对比的效果,而且使论述的笔调趋于舒缓,使文章既明白晓畅,又委婉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所谓“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的风格。 2多处运用了排比的句式, (举例略) 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名二子说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乎”“与”“虽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作者为二子所取名字的寄寓意。 3鉴赏文章引物托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段:“轼”名说。 劝诫儿子多加外饰以免遭祸。 第二段:“辙”名说。 善

10、处于祸福之间,又能勉力向前,这正是为儿子取名的深意。 二、参考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子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可是惟独这轼(车前横木)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要是去掉这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三、参考资料 本文与仲兄字文甫说属同一类文字,意在阐明苏轼、苏辙两个名字的含义。作者从轼、辙这两个字的本义出发,阐述它们对车的功用,进而引申开去,借以预

11、料自己两个儿子一生的命运。看似游戏文字,其实包含着作者坎坷一世的沧桑感慨。依苏轼、苏辙二人的生平来看,作者对儿子人生的预测是相当准确的。因此,明人杨慎曾评论本文写法:“字数不多,而婉转折旋,有无限思意,此文字之妙。”随后即说:“观此,老泉之所以逆料二子终身,不差毫厘,可谓深知二子矣。” (苏洵散文精选,王水照、罗立刚选注,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4月版) 苏洵有子女六人,长子景先和三个女儿均早卒,“唯轼与辙,仅存不亡”(祭亡妻文)。本文即论说二子取名轼、辙的原因。 文章开头,说车上的各个部位“皆有职乎车”,都是车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车轼“若无所为者”,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轼并非真没有用处,它是

12、车子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可扶以远瞻,故苏轼字“子瞻”。车轼的突出特点是露在外面,因此苏洵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屡遭贬斥,险致杀身之祸。 “辙”是车轮辗过的轨道,更是车外之物,更无职乎车;但车行“莫不由辙”,仍是必不可少的。因它是车外之物,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所以说它“善处乎祸福之间”。苏辙一生冲和淡泊,深沉不露,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中虽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得以悠闲安度晚年。 这篇文章说明了苏轼兄弟的不同性格,对他们的一生作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出苏洵对两个儿子深切的了解,以及伴之而来的希望和担心。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称赞苏洵的文章“

13、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这篇仅八十余字的短文,就充分体现了苏询在“引物托喻”中远能见近,侈能尽约,小能使著的特点。同时文章虽短,却总不使一平直之笔,句句转折,在无限婉转之中,传达出无限情思。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23年版) 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留侯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王”“惊”“怒”等词的活用情况。 2掌握“见”“所以”的用法。 3掌握“挟持”“所以”“可爱”“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4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

14、之处。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理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清课文思路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史论,是进献给皇帝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 的评论,论述在斗争中应采取“忍”的态度,善于运用策略,等待时机,以实现大的计谋。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忍字。 引出忍正反对比,“忍”与“勇”的关系。 第24段,写留侯的“忍”,或者说圯上老人教“忍”。 2段留侯受书圯上老人,古事翻出新意。 “圯上老人”是“秦之世”的“隐君子”,是对贤。 圯上受书是“圣贤相与警诫”。 其意不在书。 3段:圯上老人要张良“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张良在博浪沙逞匹夫之刚,不明智的做法,因为不能忍。 4段:留侯能忍。 史实相证: 第5段写留侯用忍。 “忍”是手段,目的是实现“大谋”。 项羽“轻其用锋” 刘邦“养其全锋” 史实: 第六段:析史迁之疑,驳世俗之见。 用子房相貌如妇人女子,反对子房能忍的胸怀和非凡的大丈夫气概。 二、观点探究 “忍小忿而就大谋” 正确性: 片面性:刘邦,项羽的成败归于“忍”与“不忍”,“忍”是留侯品德节 操的主要特点,而这特点也是黄石老人一次指点而成。 三、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士有隐君子者出而伐之。 圯上老人(黄石公)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