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644715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咬文嚼字》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咬文嚼字》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咬文嚼字》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 导 学 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处理预习案,课上利用研讨案深入探讨课文,课下完成训练案检测学习效果。2.先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画出重点字词,用红笔标画疑难问题,再完成“预习案”。 3.研讨案课前只做思考、小组研讨准备,课堂研讨、解决。训练案为检测知识、能力而设计,认真限时完成(30分钟完成)。 【 预 习 案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

2、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2.背景简介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3.相

3、关知识【基础知识】基础积累1.字音识记倒涎( ) 锱( )铢( ) 岑( )寂 付梓( )王嫱( ) 憎( )恶 尺牍( ) 没镞( )嚼 ( )咬文嚼字 ( )倒嚼 ( )咀嚼漂 ( )漂亮 ( )漂洗 ( )漂泊乘 ( )上乘 ( )千乘之国藉 ( )狼藉 ( )蕴藉隽 ( )隽永 ( )隽秀鲜 ( )鲜活 ( )寡廉鲜耻2.字形辨识辑( )录 作揖( ) 舟楫( ) 通缉( )案牍( ) 牛犊( ) 渎( )职 穷兵黩( )武 买( )椟还珠蝉( )联 婵( )娟 肆无忌惮( )殚( )精竭虑涓( )涓细流 娟( )秀 手绢( )3.词语辨析(1)简洁简捷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

4、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1)直截了当。(2)简便快捷。例: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 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网上购物因其方便、 和价格低廉而受到不少消费者的热捧(2)幻觉错觉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错觉: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由于受身体、心理、年龄、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驾驶员在行车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 ,应加以注意和预防,以免发生事故。你不能偷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 迷惑而轻易自满。【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互助探究】1、研读课文前六段,作者 举了几个例子?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5、 2、作者在第七、八段还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阅读第七、八段,思考:这个要求是什么?【学以致用】1、 你也来“咬文嚼字”,试着填上一个词语,让整个句子灵动起来。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2、阅读下里面这首诗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思考: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说出你的理由。 【练练笔】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

6、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我的收获】【美文赏读】 诗的境界(节选)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

7、,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始任举二短诗为例: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