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构建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644538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构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构建摘 要: 新刑诉法第九十三条对捕后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进行 审查做出了规定,进一步限制了审前逮捕羁押这一刑事强制措施的 使用。但是,如何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以及相关配套的程序和 机制则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细化。有鉴于此,本文试从审查的内容、 程序启动、审查评估、处理等方面进行构想,以期在实践中得到更 好地运用。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制度构建为了强化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新刑诉法第九 十三条对捕后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做出了规定,进一步 限制了审前逮捕羁押这一刑事强制措施的使用,体现了国家对公民 人身权利的切实保护,强化了人民检察

2、院对逮捕活动执行的监督。 笔者在学习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基础上,结合在侦查监督科工作的 经验,对建立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进行初步探讨。一、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建立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适用逮捕措施,除具备有证据证明 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等条件外, 是否有逮捕必要, 也 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是, 长期以来, 究竟该如何把握这一条件, 应掌 握什么标准,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主要依靠司法人员的经验判断, 使得逮捕必要性的审查成为司法工作中的难点之一。而“羁押必要 性审查机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路径。对此,修改后的刑诉法 第九十三条规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 人民检察院仍

3、应 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 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 人民检察院。”这一法条赋予了人民检察院对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 的职责和建议权,它实际上是对逮捕必要性的一种后续跟进审制度, 它能够进一步防止侦查部门“以羁代侦”,长时间的将没有必要继 续羁押的嫌犯继续羁押,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各项权利,同时也能够 进一步促进侦查办案由“破案捕人”向“证据定案”目标的转变, 提升办案质量。二、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设置修改后的刑诉法第九十三条规定未对检察机关启动监督程序、 监督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细化, 加以规范。笔者

4、认为,可以从审查标准、内容、启动、评估、结果 处理等进行制度构建,从而有效的规范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 确保法律规定的有效落实。(一)审查的原则标准和重点内容1、审查的原则标准。在审查的标准上,可以参照逮捕的适用条 件同时结合犯罪嫌疑人在押期间的表现及身体原因等因素来综合 考量。逮捕以后,随着侦查的进展,原批准(决定)逮捕所依据的事实 证据条件、刑罚条件、社会危险性条件都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 到羁押的必要性。首先应当对继续羁押是否仍符合法定的逮捕条件, 犯罪嫌疑人是否仍具有社会危险性,不继续羁押可能妨碍刑事诉讼 的顺利进行进行重点审查。因此,在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时,要以犯 罪嫌疑人是否仍符

5、合逮捕条件为基本的审查判断标准。其次,可以 结合犯罪嫌疑人主体状况、监护帮教条件、以往遵守取保候审、监 视居住规定等情况,综合评判犯罪嫌疑人、在押期间的表现及其它 一些特殊原因,如发现被羁押人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以及 怀孕等特殊情况的。2、审查的重点内容。捕后继续羁押审查的重点,应对应于逮捕 这一未决羁押的主要条件,从逮捕的目的上看,其存在的主要的理 由是保障诉讼的正常进行以及预防社会危险行为,因此,在继续羁 押必要性审查时,重点应放在上述两大方面是否发生了变化。具体 的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犯罪行可能判处的 徒刑。如审查批准逮捕时据以证明有犯罪事实的重要证据,随着

6、侦 查工作的深入,被新的证据所否定;立案时认定的犯罪数额,经过进 一步调查核实,大为缩小,影响到对可能判处刑罚的预期。 (2)犯罪 嫌疑人有无不适宜继续羁押的疾病或者特殊情形。 (3)犯罪嫌疑人 的社会危险性是否发生变化。 (4)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刑事政 策是否发生变化。 (5)监护、帮教条件是否发生变化。 (6)采取其他 强制措施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情形。笔者认为,不能孤立的审查 某一个内容,应在坚持审查标准(即务必以逮捕条件作为标准)的基 础上,进行全面审查判断,进而决定是否需要继续羁押。(二)审查的启动和审查的程序1、审查的启动。可以分为依职权主动审查型和被动审查型两类。 (1)主动

7、启动是人民检察院从保障被羁押人权利的角度, 依照法定 职权主动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活动。由于案件的不断进展,对被羁 押人的羁押理由也随着案情不断变化,在被羁押人已经不具备羁押 条件时及时变更或者撤销羁押措施,是最大限度地保障被羁押人的 人身权利。因此,检察面关应当对犯罪嫌疑人羁押情况进行的动态 跟踪监督,负责审查羁押必要性的部门应当定期提起对犯罪嫌疑人 的羁押必要性审查。间隔时间的设定不宜过长,否则不利于及时变 更逮捕措施和保障被羁押人合法权利;也不宜过短,否则取证尚没 有新进展,审查将会流于形式。(2)被动审查型。被动审查以犯罪嫌 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等提出申请为条件。修改后 刑

8、诉法第九十五条赋予了被羁押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 人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经 审查后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并告知申 请人,说明不同意的理由。申请人有可能再依据修改后刑诉法第九 十三条的规定,申请人民检察院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因此,应当在 将申请审查的这一权利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近亲属。上述人员在提 出申请时,应当要求其提供不适宜羁押的相关证据材料或说明理 由。人民检察院应当认真、全面地进行审查,不限于被羁押人一方 提出的线索和证据。2、审查的内部程序。在启动审查机制后,人民检察院应当指定 专人负责,可以通过向侦查机关了解或要求侦查机关

9、报送继续侦查 取证情况,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听取辩护人意见,听取侦查机 关意见,查看被羁押人身体状况等方式进行,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听 证。承办人经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和证据,判断犯罪嫌疑人有无继 续羁押的必要,提出释放或者变更和继续羁押的意见,经本部门集 体讨论,必要时征求院内相关业务部门意见后,报检察长决定。相关 部门不同意释放或变更意见的,报检委会讨论决定。3、审查的处理问题。在审查结果上,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在捕 后侦查羁押阶段, 检察机关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 在捕后侦查羁押阶段和审判阶段,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不 是直接的办案机关, 只能向公安机关提出变更强制措施

10、或者释放的 检察建议, 而不能直接变更强制措施, 除非原先作出的逮捕决定依 据的事实和法律适用错误导致错误逮捕, 检察机关撤销逮捕决定。 修改后的刑诉法第93条规定, 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 通知人民检察院。但该条文没有规定监督对象的具体义务以及不履 行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使得检察机关的监督缺乏法律刚性保 障。对此, 公安机关应当就人民检察院的建议认真进行审查并依法 作出处理, 按期书面回复, 对于没有采纳人民检察院建议的, 公安机 关应当说明理由和根据。人民检察院同时仍可以检察建议、纠 正违法通知书进行后续监督跟踪。三、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配套机制1、建立听证审查的机制。在审查的

11、方式上, 可以采取书面审查 和听证审查相结合的方式的进行, 在实践中可以尝试建立听证方式, 听证方式构成了一个类似于控辩审的三方结构, 侦控机关为控方, 在押犯为辩方, 检察部门作为审方居中裁判, 各方的分工是明确的。 这种方式为侦控机关和在押犯尤其是为在押犯提供了充分表达意 见的机会,有利于广泛地搜寻证据和发现事实,且能通过相互对质 查明证据和事实的真伪,从而有助于负责审查的检察官作出理性的 裁判。此外,侦控机关和在押犯被直接涉入审查程序并觉得他被给 予介绍案件的公平机会,他可能接受审查的结果而不管这结果是否 对他有利。2、建立审查量化评估机制。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应当 采取量化评估的

12、方法进行。量化评估方法就是案件承办人制作犯 罪嫌疑人羁押必要性评估表,对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继续 羁押的必要性进行量化分析,即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与羁押必 要性相关的因素逐一分析打分,将分数合计后与事先确定的维持羁 押分数比较,高于该分数则维持羁押,否则决定或建议解除羁押。3、建立羁押必要性说理制度。在审查结果异议的救济上,应当 建立羁押必要性说理制度。为了提升检察机关执法行为的公信力, 无论是继续羁押还是解除羁押, 都应当将理由和依据对当事方进行 必要解释, 以获取各方的信赖和尊重, 特别是不能忽视被害人权益 的保障, 对此可以建立捕后变更强制措施“被害人告知”制度:对已 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的案件, 凡有直接被害人的, 应当及时告知被害 人, 一方面可以强化被害人对办案机关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执法监督 , 另一方面也让被害人及时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 稳定被害人情绪, 避免其上访, 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