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课后练习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644061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课后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课后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课后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课后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课后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课后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课后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课后练习班级:_ 姓名:_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描写的是季的景色。(2)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声色相间运用得十分巧妙。其中“动”指的是,“静”指的是,“声”指的是,“色”指的是。(3)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B.最后两句点明了山间是王孙们的心志所在。C.全诗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2. 课内阅读。池上小娃撑( )小艇,偷采

2、白莲回。不解藏( )踪迹,浮萍( )一道开。1本文的作者是唐代的(_)。2给加点字注音。撑()藏()浮萍()3“不解”一词在诗中是什么意思?_4首句中的两个“小”字起什么作用?_5诗中的哪两个字前后呼应,写出了“小娃”的天真、淘气?_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_,野渡无人舟自横。1补全古诗。2第一句中“怜”的意思是( )。A.可怜、怜悯B.喜爱3“诗中有画”,请你发挥想象,试着把后两句诗所表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_4. 课后补充。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我言秋日胜春朝”中“春朝”的意思是_

3、。该句运用了_表达手法。2这首诗,作者是在()。A.悲秋B.赞秋C.叹秋3对“晴空一鹤排云上”理解错误的是()A.“排”是推、冲的意思B.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凄美的画面C.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5. 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答:_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答:_3、诗中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答:_6. 课内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4、插茱萸少一人。1王维是_代著名诗人,他和孟浩然一样,是_派代表诗人。2解释下列字。独:_。倍:_。3中秋佳节之时,你不在爸爸妈妈身边,这时你可以用此诗中“_”一句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4本诗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A.思念家乡B.重阳登高的愉快C.喜爱家乡7.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1)对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的声音来去匆忙,非常短暂。B.不知道秋的声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C.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秋天。(2)片段中哪

5、一句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苦?用横线画出来。(3)片段中第一小节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无处不在、随处可寻的。8. 将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江 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_。鱼戏_。鱼戏_,鱼戏_,鱼戏_,鱼戏_。(1)将古诗补充完整。(2)“田田”在诗中的意思是。(3)找出诗中的两对反义词。(4)从这首古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地方的哪些物产?(5)请将下面这首诗补充完整,并译成短文。江上渔者宋江上往来人,_。君看一叶舟,_。译文:_9. 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回答问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湖月的景色。2诗中描写了绿色的和

6、的荷花,鲜艳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0. 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元日_,春风送暖入屠苏。_,_。1把古诗补充完整。2古诗第一句写出了_的节日氛围。3“新桃”在诗中指_,“旧符”指_。4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 )的前景。A.光明美好 B.灰暗迷茫5第四句既写了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 )的意思。A.喜新厌旧 B.除旧布新1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_。_,夜深篱落一灯明。(1)默写古诗。萧萧梧叶送寒声,。,夜深篱落一灯明。(2)“萧萧”是指;“促织”是指。(3)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时间)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

7、情感。12. 读古诗,完成题目。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解释加点词。(1)千秋雪:_(2)泊:_2写出三、四两句诗的意思。_3绝句第一、二句勾勒的是动态画面,有声有色,()色彩鲜明,表达了诗人的()之情。13. 诗歌阅读。溪边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 )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 )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 )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1补全诗歌。2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_的画面。3第一行诗中,诗人将_比作_,说明溪水很静、很平。4画“_”的句子的上文写了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那么画“_”的句子的意

8、思是( )A.人影把溪水染绿了B.人影被溪水染绿了14. 课内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人既写了_,又写了_;既有_之景,又有_之韵。()A.湖;山;春天;夏天B.湖光;山色;晴和;雨天C.湖光;山色;温暖;凉爽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_,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_,而且_,情味隽永。()A.西湖;生命;新奇别致B.美景;生命;新奇怪异C.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_,两者的相似之处是_。这两句运用了_修辞手法,“

9、淡妆”与前面“_”相照应,”浓抹”与前面“_”相照应,“相宜”与“_”、“_”相照应。()A.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潋滟;空蒙;好;奇B.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潋滟;好;奇C.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潋滟;好;奇15. 课内阅读。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_的,而是_的。随着诗人行舟,山_江_,东流水_,青山_迎出,孤帆日边_,景色由_及_再及_地展开。()A.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近、远、近B.静止、流动、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C.流动、静止、断、开、回、相对、驶来、远、近、远2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_和江水_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_”,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_:“楚江开”,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A.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险峻B.雄奇壮观、浩荡奔流、中断、奇特C.雄奇壮观、静静流淌、中断、险峻3“碧”字明写江水之_,暗写江水之_;“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_。()A.深、色、流向B.色、深、起伏C.色、深、走向页码 / 总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