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3.谈科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文化的渗透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642669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03.谈科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文化的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903.谈科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文化的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903.谈科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文化的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903.谈科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文化的渗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903.谈科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文化的渗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03.谈科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文化的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03.谈科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文化的渗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谈科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文化的渗透摘要: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文化的作用日见凸现。科学方法的运用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这就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科学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视现代学生学习科学的状态,似乎有着更多不和谐的地方。在学校科学的教育中,由于受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影响,单纯的功利性价值取向非常明显。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为了取得好成绩,这几乎成了科学教学的唯一动力和目标。科学素质被曲解为科学解题能力,科学文化无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成了没有内涵的空话。关键词: 科学文化 渗透一、科学文化在几方面的体现科学文化即是一种

2、由科学学习这个因素联系起来的特殊群体(科学共同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所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主要表现在: (1)培养理性精神。学习中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批判、求异质疑”的精神。 (2)感受科学之美。科学是一种具有新的美学维度的精神空间。科学的美不象自然美、艺术美那么鲜明、亮丽而潇洒,甚至也不象其它数学美那么地直观和具体,它是一种理智的美。因此,在科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努力发掘科学的特有的理智美,引导学生去欣赏、体会科学的美。(3)锻炼思维能力。这又不仅仅是指逻辑思维的训练,而是有着更为广泛的涵义。正如柏拉图所指出的“哲学家也要学,因为他必须跳出浩如烟海的万变现象而抓

3、住真正的实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始终关注科学的这个本质特征,避免单纯追求科学学习的知识化倾向,注重能力、思维的培养。(4)增强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应该加强科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科学的应用性,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应用价值。(5)赋予历史背景。科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它是一种历史存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揭示科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我们认为科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大到一门学科,小到一个符号,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出于某一种思考而产生的。我们的科学教育应当努力还原、再现这一发现或发明的过程,探寻科学知识的源泉,重建被割裂的科学知识与现实背景的联系。二、为什么

4、要从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文化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往往会感受到这样的情形: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的同时,在厌倦、厌烦着科学,而且随着科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程度也在加剧;有更多的事例证明,很多人离开学校后,你问他哪些科学知识现在还能派上用场?回答是不知道。一旦科学解题的任务完成后,科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这样的学习经历也给学生留下了太多的阴影,从而造就了许多“失败者”的心态,而且这种心态一直会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利用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服务,为培养未来的科学专业人才服务。然而,在我们国家,只少数人将来有机会从事与科学有直接关系的工作。这样做,显然是只关

5、注了少数人,而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不难发现,我们常常不自觉的将作为科学的科学与作为课程的科学的目的混淆,而又将作为课程的科学的文化脉络切断,在科学教育层面,使得前面提到的表象差异不断扩大。凡此种种,促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科学教育的价值。一般认为,科学教育的功能和任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给学生一门技术性、工具性的学科,以适应今后生活及工作的需要,二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但我们也得承认,人对科学的感悟和应用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还应该看到,科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一种科学语言、一种技术工具,而且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理性化的思维范式和认识模式,一种具

6、有新的美学纬度的精神空间,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其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可以让每一人都能受益,那就是科学的文化内涵。三、如何把科学文化融合到教学实践中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科学教育只有深入到学科的文化层面,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知识层面,才能获得真正的科学素养,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这样的视角下,可以从学校文化机制、教师文化素养、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社团组织、科学专题网站、科学校本课程等方面作一些尝试,试图有效地把科学文化融合到教学中,构建文化科学。1、学科的文化建设需要学校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机制。“文化学校”的追求及其相应的文化情境课程模式的机制,是构建科学文化

7、的天然环境和保障。“文化学校”的追求要求学校从行政管理到课程管理,从校园环境建设到课程建设,从师生形象建设到学校内涵的发展,都要有文化的追求。文化情境课程致力于以文化为本位,将学生、知识和社会融为一体的统整化、人格化(个性化)、校本化的文化情境课程模式的开发和实施。因此,科学学科也就确立了建设文化科学的目标,并通过活动、评价等机制来实施。主要措施是:建设学校层面的科学环境和建设班级层面上的科学环境。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几种途径:(1) 建立读“科学科普读物”制度。学校提供某天早读课专门读科学科普读物; 每个班级的板报都有科学乐园角; 每一个月腾出一节科学课为科学科普读书指导课; 每个学生至少要拥有

8、一本科普类科学书(报);(2) 建立学校三级科学学习平台,满足不同的学生在科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需求。 班级科学学习平台、趣味科学兴趣小组的学习平台、科学竞赛的学习平台 (3)创设各种科学活动的机会 v 班级科学文化的建设:比如班级开展的快乐读报;科学信箱;科学小论文的撰写;生活中的科学故事2、以科学教师素养的提升为前提。如何增强科学教师的“科学文化气质”,从几方面入手:(1)三类书籍要读:课程教材改革方面的书籍。阅读这方面的书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往往决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观念不先行,实践一定会止步不前的。二是学科以外的各类书籍。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出学科以外广博的知识系统。学

9、生的认知过程各有特点,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需要有特别丰富的资源。我们给教师推荐了除学生在阅读的一些数学科普读物之外,还广泛征求了一些科学专家的建议,提出了需要科学教师需要阅读的科学专著:三是加强自身修养的书籍。这些书籍看似与教育、教学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但长期阅读这些书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很有帮助,对教育教学又会有促进作用。使得我们能做到教书又教心。(2)文化培训。利用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文化培训(比如欣赏获奖电影大片、文化沙龙、教育论坛、文化考察或休闲、团队拓展训练、科学故事交流等),一方面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拓展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加深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践行教育科研

10、的草根化研究,卓有实效的提升了教师的素养。v 3、构建立交桥式的研究通道科学文化的渗透不是单一的课堂形式,需要多途径多方面协调互补,结合实际开设一条可行的接受科学文化的绿色通道。活而实,具有文化气息的科学课堂科学校本课程科学专题网站学生科学“求索”俱乐部(1)“活而实,有文化气息的”科学课堂。我们“活”主要指建立“开放”和“弹性”的意识。要从封闭性设计向开放性设计转换,从确定性设计向可能性设计转换,从硬性设计向弹性设计转换,对教学过程不仅要做到预设,还要能做到预计和预期。“实”课堂教学要能呈现出真实、平实、扎实、充实、丰实。真实指课堂中我们宁要真实的遗憾,也不追求虚假的完美;平实指教师要强化日

11、常探索与研究的意识,很普通却有质量;扎实是期望教师追求课的真实效果,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充实是指追求课堂效率的提高;丰实是期望教师能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把握课堂,不仅促使学生生成基础性资源,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生成新的观点和新的想法。“有文化气息”在显性和隐性两方面体现:显性主要指在教学中引进科学史,丰富科学学习的后台和前台。科学史首先被看作理解科学的一种途径。科学史对于揭示科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科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科学学习气氛,对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对于揭示科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都有重要意义

12、。一般说来,历史不仅可以给出一种确定的科学知识,还可以给出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科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中那些千锤百炼、天衣无缝,同时也相对地失去了生气与天然的、已经被标本化了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可以引导我们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历史上许多著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还十分有助于他们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许多大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挫折,不少著名科学家都犯过今天看来相当可笑的错误,介绍一些大科学家是如何遭遇挫折和犯错误的,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上从反

13、面获得全新的体会(这往往能够获得比从正面讲解更好的效果),而且知道大科学家也同样会犯错误、遭遇挫折,对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科学的自信心会产生重要的作用。科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既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有着丰富得多的人文内涵。科学史不是以外在的形式附加给学生的,这样的“给予”方式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感悟也是不深刻的。我们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并学会自己筛选资料,形成可以交流的科学史材料再在班级里交流。低年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能力和意识形成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了。每

14、学期我们汇编一本学生找到的科学史,在每个科学史的后面都写上几几届谁收集的,让学生也留个纪念。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有了主动查阅科学史资料的积极性,在整理、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对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内隐的,积极的。我们把追寻科学史的过程提升到学生追寻科学发展的足迹,感受科学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科学史的目录采用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方式。隐性主要指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张扬科学思考的魅力,呈现出美妙绝伦的科学思维方法,逐步改变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方法、视角,培养探索不止的科学精神,求真善美的科学品格。(2)建设学校科学校本课程。由于受到课堂45分钟教学时间的限制,许多科学史、思想方法、生活中科学

15、的美、科学的信息化资源开发等在课堂上无法与学生共享。因此,我们利用学校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发“科学文化”这门课程,力图拓展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3)学生社团组织科学“求索俱乐部”。它以“建设科学文化,传播科学文化”为宗旨,以“喜欢科学、学好科学、应用科学”为目标,让学生能徜徉在美妙的科学花园里,自由而愉快地学习科学、感悟科学。四、科学文化的融合带来的学生变化沈梦娜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些习题,把自己从网上、书上找到的一些好、最新的一些科学题目和给大家一起做,真正体现了团结、向上、友好、进取的精神。贺玲玲的体会:在科学的学习中,我感受到了其他同学各有所长,闻婷婷面对难题誓不罢休的信念,陈杰坚忍不拔的意志,李斯斯沉着冷静的心态,叶妮娜临危不惧的风范。马梦鸶说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大家积极讨论、交流经验、发表个人观点;课间活动时,师生一起踢球,做游戏正是大家的这种精神,才使我们永远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精力,在科学的美丽王国中乐此不疲地遨游、探索。在这些感受中,我们能悄悄地发现科学文化的内涵已经在学生的学习中产生影响了,也在他们的成长中积淀下一些东西了。五、反思与展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需要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科学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这就如喝茶,慢慢地品尝,才能回味无穷。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研究的聚焦点放在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对科学文化和教学实践有机融合的指导上。也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