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总复习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6419550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总复习(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第一节 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2皮肤的感觉功能。(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

2、及强弱程度。(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苦味酸味甜味咸味舌根舌两侧的中间部位舌尖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

3、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结构功 能外耳廓收集声波耳外耳道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结构功 能

4、鼓膜产生振动中鼓室与咽鼓管连通耳听小骨骨性传导、放大振动内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耳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半规管内有位觉感受器第三节 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和功能。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

5、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

6、减弱、在耳朵处减弱。第四节光和颜色 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

7、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

8、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形状作用生活中的应用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老花镜放大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镜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第六节眼和视觉1凸透镜和凹透镜。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

9、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2)、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像的特点像与透镜的距离v应用倒立或

10、正立缩小或放大虚或实倒立缩小实照相机倒立放大实幻灯机倒立等大实测焦距f不成像获取平行光正立放大虚放大镜4眼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功能眼 睑随时闭合,保护眼睛附睫毛遮挡雨水、灰尘属结构泪腺、鼻泪管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眼肌使眼球灵活转动外角膜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膜巩膜坚韧外壳,保护眼球眼眼球由虹膜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壁膜睫状体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球脉络膜给眼球提供营养内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5视觉的形成。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

11、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

12、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第二章知识要点1、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一般指机械运动。2、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机械运动,最复杂的是生命运动。3

13、、雷电发生时,有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4、能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称为动能。5、物体由于被举高或者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拓展】前者称为重力势能,后者属于弹性势能。6、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7、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储存的能,食物中储存的能,电池、蓄电池中储存的能都属于化学能。8、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9、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10. 力:(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单位:牛(N)(3)作用效果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测量 (6)力的表示方法 11. 力的种类: (1)重力 (2)摩擦力: 12. 二力平衡:平衡态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应用13.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 14.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重点知识详解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