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640791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限公司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有限公司2011年05月-有限公司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 编写单位:-公司编 写 人:-审 查 人:-技术负责:-总工程师:-提交单位:-公司提交日期:2011年05月-有限公司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初审意见受-公司的委托,我公司于2011年5月17日19日对-公司砂石矿进行地质简测工作。2011年5月底,提交了-公司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经我公司按照现行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对报告进行认真审阅后,提出如下初审意见:一、主要优点1、报告章节齐全、内容丰富;矿床位置、自然地理条件等阐述较清楚,报告编排简单明了,重点突出。2、简测区地质背景叙述大致清楚,简

2、测区矿体阐述清楚,大致说明了简测区内矿体展布形态、矿体规模及矿石质量。3、对简测区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初步阐述,大致说明了简测区水文、工程地质特征,为矿山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4、资源量估算方法选择恰当,主要参数确定有据,取值合理,估算结果大致可信。二、主要问题及建议1、矿山未来开采时应切实加强矿山地质监测。2、拟设矿权范围内矿石质量优良,矿山生产应本着经济合理、优质优用的原则,充分利用该区的矿产资源。三、结论综合上述,该报告较全面地反映了本次工作情况和所获成果资料。据此,同意提交有关部门评审。-公司2011年5月正 文 目 次第1章 前言11.1 目的任务11.2 位置、交通11.3 自然地理与

3、经济概况21.4 矿权设置情况31.5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31.6 本次工作情况5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62.1 地层62.2 岩浆岩122.3 构造132.4 区域矿产14第3章 简测区地质173.1 简测区地貌及第四系地质特征173.2 矿体特征19第4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214.1 简测区水文地质214.2 简测区工程地质214.3 简测区环境地质21第5章 地质简测工作及质量评述235.1 地质简测工作布置的合理性235.2 地质工作质量评述23第6章 资源量估算25第7章 结 论27附 图 目 次图 号 顺序号 图 名 比例尺01 01 -公司砂石矿点地形地质图 1:2000附 件 目

4、次 顺序号 名 称 01 编制单位资质证书 02 委托书 03 土工试验结果表 第1章 前言1.1 目的任务随着-县灾后重建工作步伐的加快,在保护地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有效解决灾后重建工作对建筑石料用砂石矿的需求;同时,地方政府为规范建筑石料用砂石矿的开采行为,保证灾后重建工作顺利推进,2011年3月23日-县人民政府做了关于在灾后重建期间延期或新办若干砂、石、免烧砖厂方案的报告,报告决定在原有十家砂场的基础上新增加两家砂场。为办理相关手续,受-公司委托,我公司参照-县国土资源局划定的矿区范围,对该砂石矿进行相应的地质工作。主要任务是:充分收集研究以往工作成果,初步了解该砂石矿点的分布、规模

5、、矿石质量及开采技术条件,估算预测的矿石资源量(334),为申办采矿权和矿山开发利用提供地质资料依据。1.2 位置、交通简测区位于-县吉乃滩扎曲河南岸。中心地理坐标:东经-;北纬-。简测区距-县城约4km,有县乡柏油路相通,简测区至-县至-乡县乡公路有约500m矿山简易道路,交通方便(见插图1(图略))。简测区为一北西南东向延伸的四边形,长约-m,宽约-m,面积约-m2,合-亩,拟申请采矿许可证范围由四个拐点连线围成,各点坐标是:1980西安坐标系(3度带):J1 X=- Y=-;J2 X=- Y=-;J3 X=- Y=-;J4 X=- Y=-,开采标高为-m。1.3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简测区

6、位于扎曲河谷地带,地形较为平缓,坡度多在36左右,扎曲河从测区北侧自西向东流经全区,流量大,水质较清澈,沿岸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可达1000m,平均海拔4100m。简测区为扎曲河两侧的河漫滩,其上无植被生长。本区属青藏高原腹地,高寒是该区气候的基本特点,全区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0,年最低气温-27,最高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463.7mm,以降雪为主,区内多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1m/s。区内野生动植物较为丰富,出产野生名贵药材,主要有闻名于世的冬虫夏草、知母、贝母、党参、黄芪、藏茵陈等,主要野生动

7、物有鹿、麝、熊、黑颈鹤、藏羚羊等珍稀动物。区内居民以藏族为主,在县乡政府所在地有少数汉、回等民族,藏族居民多以游牧为主,人口分散,近年来围绕县城定居居民逐渐增多。测区内工农业不发达,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农业,主要为牧业。本区能源贫乏,牧民燃料多以牛粪为主,其余多从-等地供给。该区水资源丰富,区内用电为水力发电,有待加大开发力度,改变该区的落后面貌。1.4 矿权设置情况简测区目前无矿权设置。1.5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略1.6 本次工作情况根据委托书的要求,我公司组织地质、测量技术人员成立项目组,于2011年5月17日进入简测区开展地质简测工作,当日完成野外地质工作,5月19日完成测量工作。项目组

8、在完成了大部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随行项目负责人对野外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检查验收,检查结果评定野外地质工作质量等级为良好。由此同意项目组转入室内综合整理、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阶段。2011年5月底项目组在室内综合整理、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县-公司砂石矿点地质简测报告及附图、附件;提交预测的砂石矿矿石内蕴经济资源量(334)-m3,筛分后可直接利用矿石资源量-m3。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1。表1-1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项 目比例尺单位完成工作量备注地形测量1:2000Km2-地质草测1:2000Km2-其中拟申请采矿权面积-Km2筛分样件1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简测区大地构造

9、位置地处滇藏地槽褶皱区的中部,东北部为三江褶皱系北段的乌丽囊谦褶皱带内的北东侧。西南划为喀喇昆仑唐古拉褶皱系,级构造单元为唐古拉燕山冒地槽褶皱带东段北缘部分。2.1 地层根据1:20万-县幅区域地质报告和1:100万青海省区域地质志等相关资料,区域范围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下第三系、第四系,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见插图2(图略):2.1.1 石炭系下统-群(C1zd)该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扎曲河两岸,构成了-复背斜地层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受断裂破坏,地层出露不全,连续性差。下石炭统-群四个岩组呈连续沉积接触,地层总厚度大于4351.2m。现分述如下:2.1.1.1 下部

10、碎屑岩组(C1zd1)该岩组出露于扎曲河地段北部(-县城附近)。其岩性主要为紫红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石英岩、粉砂岩夹不纯灰岩、生物灰岩,局部地段夹有层状石膏。因断层破坏,底部地层缺失。该岩组沉积厚度大于1329.5m。2.1.1.2 下部碳酸岩组(C1zd2)该组在上述地段均有出露。岩性主要为一套深灰色厚块层状生物碎屑灰岩、角砾状灰岩及灰岩。局部夹有硅质白云岩。最大厚度为585.5m。与下部碎屑岩组为连续沉积。2.1.1.3 上部含煤碎屑岩组(C1zd3)该组在扎曲河南北两侧均有分布。主要出露于扎曲河南岸的-南山至昂赛乡一带。岩性主要为一套灰黑色泥板岩、板状泥质石英粉砂岩及炭质板岩夹粘土岩、生

11、物灰岩、细砂岩,局部夹紫红色砂岩、安山岩、中性凝灰岩、煤层和粉末状石膏,厚度为1776m。与上覆的上部碳酸盐岩组和下伏的下部碳酸盐岩组均为连续沉积接触。2.1.1.4 上部碳酸盐岩组(C1zd4)该组在区域内主要在扎曲河南侧,呈条带状出露,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灰色石灰岩,与上部含煤碎屑岩组为连续沉积接触。2.1.2 二叠系下统(P1)在区域内出露的二叠系地层仅为下统扎格涌组(P1z),碎屑岩夹火山岩段(P1z1)和碳酸盐岩段(P1z2),分布在扎曲河北侧东北部和测区西南,-南山等地段,该地层与下石炭系呈断接触,其上被上三叠统结扎群及下第三系所不整合。地层呈北西西向或北西向展布。2.

12、1.2.1 碎屑岩夹火山岩段(P1z1)岩性主要为一套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石英粉砂岩、硬砂岩、泥钙质板岩及炭质板岩,夹有生物灰岩,少量紫红色砂岩、泥岩、局部夹有中基性或中酸性火山岩,层状石膏和煤线。岩性复杂,相变大、厚度变化也大,最大厚度为1602.1m。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沉积。2.1.2.2 碳酸盐岩段(P1z2)区域内该岩性段分布有限。主要出露在-县城北东部。主要岩性为一套灰灰黑色厚层状灰岩、生物灰岩、灰质白云岩。连续沉积。2.1.3 三叠系上统结扎群(T3jz)区域内出露较少,仅在东北部及西南角分布。根据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古生物特征,分为四个岩组,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2.1.3.1 下部碎屑岩组(T3jz1)区域东北和西南角各出露有一小条,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向两端延伸出图。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石英砂岩、硬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砾岩,上部夹土黄灰绿色泥灰岩、灰岩和泥岩,底部有不稳定的底砾岩,与下伏下二叠统扎格涌组(P1z)呈不整合接触。2.1.3.2 下部碳酸盐岩组(T3jz2)仅在区域西南角呈条带状出露,区域东部呈团块状出露。在区域上呈北西南东向断续展布,以向斜形态构成山脊。其下与下部碎屑岩组呈连续接触,其上被下第三系始新统所不整合。岩性主要为一套灰深灰色角砾状碎屑灰岩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