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断层冲击疗法治疗疑难病证的思路及方法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638406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断层冲击疗法治疗疑难病证的思路及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药断层冲击疗法治疗疑难病证的思路及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药断层冲击疗法治疗疑难病证的思路及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药断层冲击疗法治疗疑难病证的思路及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药断层冲击疗法治疗疑难病证的思路及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断层冲击疗法治疗疑难病证的思路及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断层冲击疗法治疗疑难病证的思路及方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中医药断层冲击疗法治疗疑难病证的思路及方法http:/ 2005年9月1日 德明中医 中医药断层冲击疗法治疗疑难病证的思路及方法世界中医疑难病学学会副会长 李积敏 传统医学博士(Ph.D)1.“中医药断层冲击疗法” 的辨证思路“中医药断层冲击疗法”(以下简称“冲击疗法”)是在长期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治疗疑难杂证的独特方法。疑难病证,是中医学术常用的一个比较古老传统的概念。它具有中医辨治两方面的特点,范围颇广,概念比较笼统,临床各科都有不少疑难病证,但均是指中医范围内的疾病而言。因此,中医疑难病常可简称为疑难病证,疑难病证也即指中医疑

2、难病。关于疑难病的概念,自古至今论述颇多,但一致未能取得统一认识或意见。从“疑难病”字面意义上讲,“疑”主要是指辨证方面而言,症状纷杂或罕奇,证候疑惑,病机复杂,致使辨证难明,诊断难定。“难”主要是指治疗方面而言,或诊断不明,无法治疗;或诊断已定,疗效不佳,甚至治疗无效。在古代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一些医家困惑不解,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的疾病,多用“难治”、“难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证”、“死证”等概念来描述,这些均有“疑难病”的类似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学科自身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关疑难病证治的临床报道及概念的理论探讨越来越

3、多。众多中医学者从各自不同的思想、观点、认识理解及视角出发,对疑难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本人认为中医疑难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临床表现繁多纷杂、罕奇。病人身患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繁多纷杂而疑似,或症状体征奇特罕见,因而难以进行辨别,诊断与治疗。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人临床常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外感内伤、表里同病、新病宿疾交织等。证型难分难辨。患者症状纷杂,或病机复杂,或症状奇特、少见,证候疑惑,认识不清,犹豫不决,诊断上难以定论。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或无效。临床上病程漫长,邪盛正衰,久治不愈,疗效不佳;或病情复杂,治疗难收预期效果,其预后不良;或诊断易定,辨证易明,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4、或方药,因而无法治疗或治疗无效。与西医难治病范围不尽相同。疑难病除难治外,还有辨证诊断不易方面的含意;难治病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多指现代医学领域中的疾病,诊断不难,难在医学界公认没有好疗法或疗效不佳,以难治为主要特点。中医疑难病与西医难治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些疾病,中医、西医专家均认为属于疑难病或难治病;有些疾病西医认为是难治病,但对中医来说正是其专长;而有些疾病属中医的疑难病,西医却不认为难治,有的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综上所述,本人给疑难病这样一个描述:“疑难病是指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内,学术界所公认的,具有诊断辨证难、临床治疗难等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总称。”疑难病证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5、,患者大多历经治疗波折。虽然病象表现明显,但是为医者很难抓住病证的主要环节,也很难有治疗上的突破性进展。往往是理论诸多,论证解释尽善尽美,而能疗疾者寥寥无几。医治者也多为试探性的治疗,常常改弦易辙,导致病机盘杂,证型难分难辨,甚至延误病机,铸成恶果。“冲击疗法”注重分析病机,辨别标本缓急,抓住主要症结,予以突出治疗。所谓“断层”,即就是选择抓住疾病的一个主要病机断层面。比如临床治疗输卵管粘连阻塞性不孕证,祖国医学认为多因经期摄生不慎,邪毒入侵胞宫,气血不调,宿血积于胞中,新血不能成孕之故。一般来说病程较长,多属肾虚肝郁,气滞血瘀致胞脉闭阻。不孕的病机根本在“瘀”,那么我们选择的主要病机断层面则

6、应当是“气滞血瘀”。选好了主要病机断层面,就针对它进行集中精力、药力的重点治疗。治疗时方剂药物总剂量或主药单味的剂量,均超出常规用量的几倍乃至十几倍。此即所谓对主要病机断层面的“冲击”治疗。如上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治疗以化瘀消积为关键所在,那么我们的治疗重点则是集中精力攻克“气滞血瘀”,即对“瘀”的“冲击”治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首先要用唯物辩证法观点综合分析疾病的前因后果,注重辨别虚实真假,标本缓急,抓住主要症结所在,选择确立好疾病主要病机断层面。要以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可以适当参考应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关键问题。2.病机“断层面”的选择“冲击疗法”有两个关键的问题,

7、一个是病机“断层面”的选择;一个是“冲击”的实施。“冲击疗法”始终贯穿着辨证论治的思想,就疗法本身而言,选择“断层面”就是辨证,“冲击”实施便是施治。辨证是搞清疾病的病理机制,而选择“断层面”则是在病机中抓重点。在选择“断层面”的过程中,用中医基本理论作指导,掌握应用中医辨证求因、治病求本以及标本缓急等基本原则,广泛搜集大量的宏观微观指标、特异性指标以及详尽的病历资料,以多元广博型的思维方法考虑研究病机转化的规律,准确无误的选择出病机“断层面”,为“冲击”的实施确立正确的目标。3.“冲击”的实施方案3.1.复方冲击:3.1.1.总量冲击:指方中各药用量之和,均超出常规用量的几倍、十几倍。也指整

8、个服药疗程的累用量,包括一昼夜服用2剂。例如慢性痛症,临床以久痛难愈为主要特点,根据中医“久痛多虚”、“久痛(病)耗气”、“久痛入络”、“久痛(病)必瘀”等传统理论,认为“气虚血瘀”是导致慢性痛症的主要病理基础,则以益气活血化瘀的复方做重点冲击。病案1. 梁某,50岁,长春市人。于1977年5月4日初诊。患者于3、4年前双足发凉且麻木,但无疼痛,1977年2月份开始疼痛,逐渐加重,不能平卧。曾经某医大确诊为脉管炎,作过足趾容积搏试验,双足全无波动,因西药曾治疗无效,待床入院手术,来诊时双下肢肌肉萎缩发凉趾端更甚,足部黄黑色,双足无动脉搏动,左足大趾有溃疡面,其余四肢有黑色硬痂,右足大趾有黑色硬

9、痂,行走跛行,有吸烟史。诊断为脱疽(寒证型),西医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宜回阳通脉、佐以温经散寒。处方:附子100g,肉桂100g,干姜100g,甘草100g,毛冬青100g,黄芪100g,桂枝50g,白芍50g,苍术50g。3剂。局部外敷:“坏疽膏”,方药:新鲜胎盘血200ml,普鲁卡因100g,冰片40g,樟脑20g,凡士林100g。共调和用于干性或湿性坏死期之溃疡。于5天后复诊,溃疡面已结痂,温度明显好转,行走接近正常。继续服药9剂,去某大医院作容积搏复查,双足描记:左足1、2、3趾波较右足趾略低,尤以左足1趾为著,共振幅约3.5mm,而右足趾振幅为5mm左右。后又服药3剂而治愈,

10、经追访多次,未见复发,多年来一直参加工作。病案2.孟某,男,42岁,邢台地区劳改队职工。1986年3月20日来诊。主诉患右侧偏头痛3年余,平素隐隐作痛,严重则痛如针刺,剧烈难忍,有空痛之感,并伴心悸,气短,心烦失眠,乏力,恶心欲吐,畏光流泪等。先后经石家庄、北京、邢台等地大医院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并确诊为血管神经头痛。诊见面色晦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质紫暗,舌胖有明显齿痕,脉细弱无力。查血压:120/86mmHg(16/11.5KPa),血常规:血经蛋白90g/L,红细胞3.21012/L,白细胞为4.3109/L,中性65%,淋巴33%,嗜酸性2%。诊断为:气虚血瘀型偏头痛。处方:

11、炙黄芪120g,丹参30g,川芎3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赤芍10g,地龙12g,柴胡12g,炒枣仁30g,乳香15g,没药15g。1日1剂,3剂告愈。病案3.陈某,男,37岁,干部。1984年4月20日求诊。主诉:左大腿术后疼痛2月余。其痛不分夜昼,不分寒热,长期疼痛,致其走路不稳,时而影响睡眠,查局部手术处,除刀割痕迹外,不红不肿。但见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本例虽无明显的血瘀与气虚特征(指按诊断标准而言),但按气虚血瘀投药后只20天,即告愈。具体药物如下:炙黄芪120g,丹参30g,川芎30g,赤芍10g,当归15g,红花10g,牛膝12g,桃仁10g,桂枝1

12、8g,木通8g,乳香8g,没药8g。服法同前。3.1.2.主药冲击:在全方中起主导地位而显决定作用,用量超过常规应用的几倍、十几倍。病案4.孙某,女,13岁。因骨髓炎住外科病房治疗,1990年7月14日下午中医会诊。据病历记载,患者左腿骨髓炎住院经月,新近发热症状若伤寒,高烧39.4,咽痛,口干不欲饮,恶寒关节酸痛,连用5天抗生素和解毒镇痛药体温不退。现症:高烧39.4,汗出湿衣热不退,恶寒,关节酸痛,烦燥不安,口干不渴,恶心不思饮食,舌苔白微腻,脉浮弦数。诊为暑温高热,辩证:暑邪夹湿,表里俱热。治法:治暑以凉,治湿以温,热在表宜散,热在里以清,故两解之。处方:生石膏200g(先煎),柴胡12

13、g,黄芩10g,青蒿12g,地骨皮10g,芦根15g,苏叶10g,荆芥6g,防风10g,薄荷6g(后下)。2剂。日服1剂,水煎300ml,分2次服。当日服药后,汗出减少,体温下降至38,次日再剂热退,体温36.5,患者自觉身体凉爽,肌肉关节疼痛均失。病案5.张某,36岁,职员。1987年5月29日初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而患腹泻,大便稀黄,夹有粘冻,日便10余次,伴腹痛下坠,纤维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镜检号:638)。经用偶氮磺胺吡啶、庆大霉素、锡类散等治疗无效,近半年症状加重,泻下无度,日30余次,大便稀溏,完谷不化,腹部隐痛,喜温喜按,肛门不收,伴食少纳差,形寒怕冷,神疲懒

14、言,形体羸瘦,面色晄白,舌质淡、体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弱、尺脉尤弱,体重33Kg。证属脾肾阳虚,火不生土,中气下陷,治以健脾温肾,补火生土,兼升提中气,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炙附片10g,潞党参15g,炙黄芪15g,炒白术15g,炒扁豆15g,淡干姜10g,吴茱萸5g,煨豆蔻10g,乌梅炭15g,砂仁10g,广木香10g,炙升麻5g,炙甘草5g。7剂,水煎服。6月6日二诊:药后腹泻略减,日便20余次,小腹明显发凉,四未不温,此系阳衰阴盛,前方改附片15g,另加细辛15g,肉桂5g,干荷叶10g。7剂,水煎服。6月20日四诊:大便基本成形,日45次,肛门内收,小腹转暖,食欲增加,口干微渴,舌

15、尖略红。此系阳气渐复,但胃津受损。前方去吴茱萸,用生乌梅易乌梅炭,加白芍15g,以酸甘化阴。上方进7剂,大便成形,日行1次,精神食欲倍增,效不更方,将细辛减至5g,又服月余,诸症悉除,体重增加9kg。复查纤维肠镜,仅直肠粘膜轻度水肿,余无异常所见。病案6.张某,女,66岁,初诊1963年7月8日。脉沉细,苔白滑润,喘促已半年,据称原患“风湿性心脏病”,现见喘促,咳嗽,痰为白泡状,冷汗自出,面色青黑,耳鸣,目花,食少,大便结,小便正常,诊属“肾阳虚,咳久肺伤”病有脱势,宜防不测,拟温补肾阳,纳气归肾。附片二两,干姜八钱,法夏四钱,砂仁二钱,炙草二钱,上桂二钱。上方加减二诊后,喘即大减,精神转好。

16、上述医案应用大剂姜、附,临床起到回阳救逆,温肾壮阳及纳气归肾的作用,收效较为满意。病案7.王某,女,8岁,1992年3月10日初诊。患儿咽痛高热5日,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应用抗生素治疗未效,来我科就诊。诊见患儿面赤息粗,高热(体温39.4),头痛,口干口渴欲饮水,双侧乳蛾肿大,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证属乳蛾,治当清热解毒泄火开闭。处方:生石膏100g,银花15g,连翘15g,葛根10g,柴胡6g,白茅根18g,山药18g,元参18g,甘草3g。服上方1剂,体温降至正常,咽痛大减,又进1剂咽痛消失,唯有疲倦,口干,舌红少苔。此乃邪热虽去,气阴耗伤,故以养胃生津方善其后。3.1.3.服用方法:每4小时一次,昼夜不停服药,一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