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2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6381569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2.2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8.2.2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8.2.2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8.2.2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8.2.2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2.2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2.2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2.2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菱形的两个判定定理,并会用它进行相关的论证和计算2会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菱形(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菱形判定条件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2探索并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3利用菱形的判定方法进行合理的论证和计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菱形的理解,养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2通过菱形与矩形判定方法的类比,进一步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的作用二、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三、教学难点:探究菱形的判定条件并合理利用它进行论证和计算二.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问题引入】上节

2、课,我们认识了菱形,并探索出了菱形的特殊性质,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菱形的定义: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菱形有哪些特殊的性质?(1)四条边都相等;(2)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一个平行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成为菱形呢?一个四边形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成为菱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的?你能用类似的方法,得到菱形的判定方法?【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类比矩形的判定方法探索菱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了解类比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重要

3、手段。(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用“定义”判定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判定方法(体现了定义作用的双重性-性质和判定),由此我们得到:判定方法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菱形的定义)探究1、用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猜想并证明你的结论。猜想: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独立思考证明过程。请一名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得出菱形的第二个判定方法:判定方法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探究2、将四个长度相等的硬纸条首尾顺次相接,所得到的四边

4、形是菱形吗?猜想并证明你的结论。猜想: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由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独立思考证明过程,并与同桌交流。请一名学生讲解其证明过程,协助学生得出菱形的判定方法3:判定方法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注意: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前面的研究方法,在学生重复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获得方法,并且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综合应用,提升思维【设计意图】本题,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可以从定义,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判定,方法选择较为多样,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以锻炼,同时加深了对菱形判定方法的理解。(四)

5、小组赛一赛1、判断正误(1)有两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4)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2、回归生活【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设置小组赛一赛的方式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五)、课堂小结,自我评价1、菱形各具有那些判定方法?2、本节课,你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哪些?你不明白或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是什么?【设计意图】 本环节,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判定方法,让学生从图形的变化中,领悟到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回顾,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五)、课后作业,巩固练习P60第6题、第10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作业中,发现问题,及时查缺补漏。(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解决的是菱形的判定方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的猜想,并进行严格的论证。为此,采用学生自主探索的形式,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并由学生对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探索结果进行讲解,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