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同课异构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6365435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王同课异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老王同课异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老王同课异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王同课异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王同课异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王的三堂同课异构课,我简单的把教学流程和主题挖掘罗列如下:文本老王1老王本文课例老王3文本解读执教者上成了“王老”,着重分析老王的善良、不幸以及所有的闪光点。(太浅)执教者上的是“老王”,挖掘小人物的人生呼告、苦难,表现出了一个底层待遇的人(老王)的人生需求亲情、归宿感。(适度)执教者上成了“老王们”,她引导大家关注了更多的弱势群体,同情与心相伴才是爱。不然只是高贵的人对低微的人的一点施舍。(太深)课堂简要流程一、导入二、解读文本问题一老师:大家用跳读的方式找出文中的老王有哪些不幸呢? 问题二老师:老王除了是蹬三车的,他还有什么特点?问题三老师:从哪里还可以看出老人的善良? 三、品读文本四、

2、深入探讨问题四杨绛还有很多没有做,所以觉得愧作。通过这篇文章,作者仅仅是为了提供一个她与老王之间饱含血泪的故事吗?老师: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自我反思。Ppt:人性不会泯灭,乌云不会永远占领天空。杨绛 (因为时间不够,最后老师草草结束课文。)一、课前准备:识字注音二、导入三、落实板书字词读音四、分析老王形象(1)看图,联想,想象,初步感受老王形象(2)练习文本深入探讨老王的形象五、分析杨绛形象六、研读文本,寻找课文感动人的片段问题一老师:文中最让你感动地地方是哪里?问题二 老师:你觉得作者对老王好吗?【好:因为杨绛真诚的关心过老王。/不好:杨绛并没有给老王内心最需要的“亲情”。七、总结课文过

3、了很久以后才体会到,说明以前并未感觉到,很多时候会好心做坏事。这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与善良的人用心在交流的感情。我们也要尊重杨绛,因为这是一个善于反思的好人。(上附完整的课堂实录)一、 导入:介绍作者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问题一研读老王的“不幸”问题二研读杨绛对老王的帮助。问题三 研读老王送香油给杨绛情节段落。问题四研读杨绛内心的不安。三、延伸文本,提升情感老师:我们是如何面对苦难的弱势群体呢?老师:有一些读不起书得孩子,等待别人的捐助,但必须面对大众述说自己以前所受的苦。老师:蹲一点下来,平等地尊重他们。老师:同情与心相伴才是爱。不然只是高贵的人对低微的人的一点施舍。四、推荐课文阅读老王的这

4、三堂同课异构的教学案例代表着当前我们一线老师在执教这一文本时的三种倾向。老王1执教者浅尝辄止,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没有起提升的效果。老王3通过“老王社会弱势群体爱施舍+同情”这一线索,说明同情与心相伴才是爱,不然只是高贵的人对低微的人的一点施舍。这样把文本有挖得过深,导致后面的解读学生无法自动生成,这一环节变成了执教者的强塞教学行为,有效性也值得商榷。只有当老王还是“老王”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文本挖掘的“准度”和“适度”,引发了学生之间的“好或不好”的争议,在讨论中学生渐渐明白了老王的人生需求亲情,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二)文本解读需要“细读”语言。韩军老师在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一书中就提到:“新语文教

5、育”还是要更加强有力地扭住“语言媒介”、“语言把手”。“精神”是虚无缥缈的,是不可捕捉的,只有“语言”才是可“触”可“感”的,“精神”是内在的,而只有“语言”才是“精神”的物质外壳。所以,只有强有力地扭住“语言”,才紧紧地扭住了“精神”,根不深枝叶怎茂?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在评课时也提到:课堂要追求大气感,细节不是琐碎的问题,细节是读与领悟。怎样的文本解读就有怎样的课堂效果,怎样的课堂效果就有怎样的学生内化效果。可见在文本解读的时候“细读”文本是非常需要的。如果“深读”是在文本上挖一口井的话,“广读”就是在文本上开一条河,那么“细解”是文本基础话。比如在本堂课中,学生提到“我不是要钱”时张杰老师

6、马上追问“老王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细读”就是把握住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关键词、字。肤浅地品读语言,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深度品读语言,才能有丰富的收获。正因为执教者能扭住语言的把手,引发了学生后面的思考,老王要的是一份“人情”,老王要的是关心、同情、人情、尊重、信任、幸福、家的感觉、宿求这为后面的文本解读最关键的一问“作者对老王好还是不好”的争议打下了铺垫,主旨的升华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执教者还能扭住作者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一语言的把手,然后继续追问“你真的知道吗?”可能课堂的效果就会又有一番提升。如果杨绛真的知道的话就不会有愧怍了。这就是主题的升华。用怎样的姿态、眼光去看待生

7、活中的老王这可能就是最震撼人的东西,钱不是老王内心的宿求。语文教学文本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载体,文本解读的基本要求是对人文内涵把握准确适度,对语言特点的研究深透丰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就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五)课例点评(永嘉特级肖培东老师)(1)老王这篇文章在那个老王是善良的,作者是愧怍的,这是这篇文章的基本价值,也就是每一位执教者的“同”所在。(2)从教学方法来看执教者都采用了诵读、合作探求的呈现方式。(3)从文本解读来看,执教者往往则有所不同:某些老师上成了“王老”,着重分析老王的善良、不幸以及所有的闪光点;有的老师则上成了“老王们”,她引导大家关注了更多的弱势群体,理解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而张

8、杰老师把老王上成“老王”,挖掘小人物的人生呼告、苦难,表现出了一个底层待遇的人(老王)的人生需求。“王老”停留在初中的教学目标,高中教师则需要换取一个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成果。“老王们”走向的不是人情,而是同情。同情重在“同”,老王要求的是同等的情感。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劳动人民之间的隔阂,所以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只能停留在“同”,这是作者的愧怍所在。但是第3节课执教者却把情感归在同情“心”之上,这样子则少了最后的爆发。张杰老师通过文本分析了老王要的是人情,而不是亲情,人情作者都给了,老王需要的是归宿,老王想换取一个亲人、一份亲情,人情化为亲情更能说明此时他的需求。张杰老师对文本的挖掘最好,“老王们”走得

9、比较远,而“王老”走得比较近。为什么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感动,那时因为执教者只落实了文本将了什么,在情感的投入上还有待深入挖掘。(4)课堂要追求大气感,细节不是琐碎的问题,细节是读与领悟。怎样的文本解读就有怎样的课堂效果,怎样的课堂效果就有怎样的学生内化效果。在第2节课中,学生提到“我不是要钱”时张杰老师马上追问“老王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老王要的是关心、同情、人情、尊重、信任、幸福、家的感觉、宿求个人觉得在作者说“我知道,我知道”是执教者还应该继续追问“你真的知道吗?”如果杨绛真的知道的话就不会有愧怍了。这就是主题的升华。用怎样的姿态、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老王这可能就是最震撼人的东西,钱不是老王内心的宿求。可能正是因为张杰老师在第2 节课中对文本的一些细致的研读,所以在第2节课中激起了学生之间投入而激烈的争议,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知识内化过程。总结:老王是没有名字的,可见普通,他是“老王”;但是他是高尚的,可见他又是“王老”;社会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所以他也代表着“老王们”。善良牵手善良,以不幸牵手不幸,这不仅是爱的故事,更多的是反思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